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西安出土的汉代玉器及其特征(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西安出土的汉代玉器及其特征(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图16. 玉小带钩 微弧形腹,侧面雕刻细线,下有椭圆形钮,青白玉质。玉带钩是由钩首、腹及钮组成,战国时期出现,当时还有铜质带钩。钩首有兽头、鸟头等。腹有琵琶形、螳螂肚形、棒形等,一般腹部刻纹饰,也有光素的。

图17. 嵌玉弩机 弩机为铜质,由廓、望山、牙、钩心、悬刀及键组成,长方体边框。键可固定各部件于廓上。弩机安在弩臂上,牙可勾挂张开的弓弦,待望山瞄准敌方后扣悬刀,弦上的箭就射出。此弩机的悬刀上嵌玉,玉质为青玉。

图18. 玉覆斗形印 高1.3厘米。底正方形,边长1.5厘米。覆斗形,顶上凸起台,台面为长方形,侧面有一穿孔,为两面对钻,底面正方形,阴刻篆书“宋珩印”三字,属私印,玉质为青玉。

图19. 玉瓦形钮印 高1.8厘米。底台高0.6厘米,底面正方形,边长1.3厘米。印台为正方体,上有瓦形钮,印面刻篆书“陈乐成”三字,玉质为青白玉。玉印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供钤在封泥上作封识用,汉代流行,形体较战国时期大,印文多为阴刻,篆书体。西汉最有名的是“皇后之玺”印。印钮以覆斗形多见,还有瓦形,西汉中期以后盛行螭钮。

图20. 玉辟邪 高3.6厘米,长2.5厘米,宽l厘米。巨目宽鼻,方平口,双耳后抿,顶有独角,头右侧斜视,短尾,立于方形台座上,有土沁斑。西安市南郊沙坡汉墓出土

图21. 玉猪枕 长25厘米,高9厘米。扁圆体,一端收,顶平,顶面横一道为猪嘴, 上刻两小圆圈及小孔表现眼与鼻,椭圆形隐起为双耳,前后腿曲卧,后端臀平,刻有小尾,从整体看是玉枕,玉质为碧玉,有白色斑纹。西安市北郊汉城公社高庙村南出土。

图22. 片形玉猪 长11.5厘米,宽4.4厘米。片状,长嘴,合口龇牙,菱形长眼,细长眉,双耳后抿,四腿曲卧,短尾,脊有鬃毛,耳旁及颈毛用排列短阴线表示,整体造型雕刻简单,仅刻出轮廓,用细线阴刻纹概括表现细部。西安市长安县茅坡出土。

图23. 料鸟 立体圆雕,展翅飞翔状,尖喙,圆目,昂头挺胸,双翅展开,尾平飞行,以阴线勾勒翅与尾上的羽毛,造型简单概括,生动古拙,极为传神。此器在吴大《古玉图考》中有记载,但属玉质,造型雷同。料器战国时期流行,一直到汉代。从考古资料中发现较多,如本文所述的料衣片就是一例,常见的有玉含、握玉及剑饰等。料器呈透明或半透明状,色泽近似于玉,分乳白色、淡蓝色、蓝色等。它的表面常见到有五色光晕,硬度较玉差,易受腐蚀,多数有土沁痕。

图24. 玉蝉 长6厘米,宽2.7厘米。扁平体,正面微隆,双目突出,有双翼,以斜刀压地隐起,腹部交叉阴线与横线腹节。刀法刚劲,形象生动,白中泛青,温润细腻。玉蝉属葬玉,是放置在死者口中,故称玉口含,因不忍死者“空口而去”,遂有“饭口之礼”。古人视蝉为吉祥动物,认为有“文、清、廉、俭、信”五德。目前从考古资料得知,玉蝉有三种类型,上述类型较为常见。第二种类型雕刻较简单,一端方,一端尖,其截面为三角形,在背部,头与身之间以一凹槽为分界。第三种类型雕刻较为细致、写实,将头、翼、腿均雕刻出来,特别是翼纹阴刻“游丝毛雕”线。河北省满城汉代中山国靖王刘胜夫妇墓出土一件属此类型。首尾间有一纵贯孔。

图25. 玉猪 长11.8厘米,高3.3厘米。整体呈柱体,底平,曲肢伏卧,近菱形目,长眼睛,长嘴,嘴后刻两道横阴线,双耳后抿,短尾,其耳、腿部以斜压地隐出,其为轮廓形,在嘴下与臀上部有一凸起,各钻有一孔,用绳系于死者手上。从考古资料看,玉猪也分三种类型,上述类型较常见。第二种类型极简单,柱体,平底,一端收,平顶为嘴,以阴线刻五官与腿,另一端为臀部,质粗,有的为石质。第三种类型雕刻精细,写实型,西安市南郊三门口汉墓出土一对玉猪(图26),长13.5厘米,高5厘米,造型略有异。圆雕呈奔跑状,长嘴,大耳竖起,肥体短尾,嘴以两条凸阳线表示。眼与耳也是铲地凸起,眼为椭圆形,眼稍长,圆目,耳“打凹”。一猪前双蹄齐奔,后腿蹬地,另一只前两腿一前一后,后腿蹬地,双耳竖起,尾贴身,将肥胖急奔的形象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玉猪,又称握玉。

图27. 玉片 西安市北郊枣园西汉墓出土,共101件,均为长方形,分为玉饰片与穿孔玉饰片。玉饰片(97件)均用残玉璧加工而成,上有纹饰,为原玉璧的纹饰,有谷钉纹、卧蚕纹、兽面纹、绳纹等,大小略有差异。均出土于墓室。

料片 1997年于西安市南郊财政干部培训中心基建工地清理一批古墓,在 M33汉墓出土79片料片,有七种类型,长方形、不规则长方形、璧形、菱形与不规则形,角或边际上均有小孔,孔为喇叭形。有的上有纹饰,有柿蒂纹、云朵纹、龙纹等,内填金箔。该墓因盗,料片被扰乱,根据研究,断定为“玉衣片”。其尺寸多为长5.8厘米,宽4.4厘米,厚0.32厘米,也有略厚的,璧形直径6厘米,厚0.36厘米等。

以上的玉片或料片是制作玉衣所用。玉衣又称玉匣,是由尸体局部使用的丧葬玉演化而来的,属于葬玉,罩在尸体之外,当时人们认为玉可使尸体不腐。在上世纪70年代初,河北省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和其妻墓中出土两件,以后在各地也相继有出土。一件玉衣一般由数千件玉片组成,通过金丝,或银丝,或铜丝把玉片的四角穿孔相连制成玉衣,按社会地位不同的,使用不同质地的丝编制。到三国时玉衣不再使用。《三国・魏书・文帝纪》载,曹魏黄初三年魏文帝曹丕因“汉氏诸陵无不发掘,至乃烧取玉匣金镂,骸骨并尽”不用玉衣。当然也与当时连年战争,经济衰退实行薄葬有关。西安地区到目前为止,即西汉长安城遗址地区周围没有发现完整玉衣出土。

汉代玉器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达到一个高峰。西安地区是西汉国都长安城所在地,发现汉代玉器较为丰富,这里的玉器是这一时代的代表作品,艺术风格有典雅细致,工整圆润,同时还有简练粗放的。从玉器雕刻艺术发展角度看,基本上继承了战国技法,融合南北方的工艺形成本朝的特征。品种丰富,其中佩饰品种增多。纹饰多样,玉雕采用浮雕、圆雕、镂雕及阴刻线,手法趋于写实。使用较多的纹饰有谷纹、蒲纹、勾云纹,这些纹饰形成四方连续图案,布局整齐和谐,还流行螭纹。细刻阴线最为突出,初看细如发丝流畅不断,细审乃是断续有刺的细线,故称游丝毛雕。在动物的肘部、颈部、翅梢等处,还常使用密排短细线。纹饰中还常见“妗蔽啤⑼状纹。立体雕动物与当时的石雕一样,与以前图案化的特征有明显的不同。在立体雕刻中,艺术特征分为两类,其一着重大体轮廓,力求简练概括地表现动物的神态,如随葬玉中的玉猪、玉蝉等就属此类,故称之“汉八刀”,当然不是只用八刀刻成。其二是新颖的写实雕刻,如上述一对奔跑的猪,形态与神态惟妙惟肖。

汉代玉器文化的弘扬和发达,显示出文化力量的强盛,体现出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这些精美玉器的享受者,即构成社会骨干力量的知识分子、士大夫和统治者,他们的精神要求决定着玉器的样式与图案。当我们鉴定一件玉器的年代时,不能仅仅靠观察作工、纹饰、土沁、包浆等器物的外观特征,还要了解古人的精神层面,这些根植于古人生活的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即外在体现出的时代风格,就是老一代鉴定家所说的气氛,有没有“老味道儿”,是否符合同一时期留存下来的陶器、铜器、绘画、文学等体现出的整体的时代气息,这是鉴定玉器真伪的一个至关重要的依据。(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