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河北塞罕坝黄脊[蛇的初步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河北塞罕坝黄脊[蛇的初步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黄脊[蛇为[蛇属蛇目游蛇科的1种,资料记载该属全世界共有40种,中国有2种,河北有1种。该文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及对采集的标本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黄脊[蛇在塞罕坝地区有分布,并对其生态学特征及生态习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给出了各个种的主要识别特征、形态学特征、生活习性及利用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锦蛇属动物资源开发利用建议。

关键词:黄脊[蛇;形态特征;生态习性

中图分类号 Q9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3-0120-02

黄脊[蛇(Coluber spinalis),别名黄脊蛇、白脊蛇、白线蛇,为[蛇属蛇目游蛇科的1种,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除去内脏的干燥全体可入药,有祛风除湿、止痛等功效,是鼠类的天敌,有益于林业的发展,并且无毒[1]。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1 研究地概况

塞罕坝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北省围场县北部,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地处内蒙古高原与冀北山地的交接处,地理坐标为:北纬42°22′~42°31′,东经116°53′~117°31′。区域海拔高度1 500~1 939.6m,面积20 029.8hm2。其中:核心区7 213.31 hm2,占36.01%;缓冲区6 083.89 hm2,占30.37%;实验区6 732.60hm2,占33.62%。属于典型的森林-草原交错带和高原-丘陵-曼甸-沙地移行区,保护区内生态环境独特,生物物种丰富,生态景观变化多样,既有大面积的森林、草原,又有成片的沼泽湿地[2~3]。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专家教授共同组成调查组,在总体范围内,利用地形图和植被分布图,结合区域内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基于蛇类分布的植被类型,在保护区内调查了陆地样线110条和水系样线43条,分别选森林、灌丛、草地、湿地等不同生境进行采集。在采集过程中记录时间、地点、生境,形态学测量在实验室进行,测量头体长及计数背鳞、腹鳞,尾下鳞计数在解剖镜下进行,性别判定采用解剖法。通过观察所排粪便残骸来确定其食性[4]。

3 结果与分析

3.1 黄脊[蛇形态特征和主要鉴别特征 黄脊[蛇外观形态:中小型蛇类,体形细长,头较长与颈部区分明显。头背棕色,自额鳞中央及顶鳞沟至脊背正中有一条纵行的约1~3枚鳞宽的镶黑边的鲜明黄色纵线直达尾端。体侧面鳞片边缘色黑,缀成几条深色纵线或点线。上唇黄白色,腹面黄白色。背鳞17-17-15,脊背正中有一条镶黑边的黄色纵纹。对各标本进行测量和鳞被计数(见表1),发现这些黄脊[蛇雄性头体长586~612mm,尾长228~248mm,雌性头体长581~605mm,尾长230~240mm。吻圆前突。额磷1枚,与后方成对的顶鳞几乎等长;眶前鳞1枚,另有一枚很小的眶前下鳞;眶后磷2枚或1枚,颞鳞2+2+3或2+3+3;上唇鳞8枚,3-2-3式,下唇鳞9枚,颏鳞2对;背鳞平滑无棱,17-17-15行。腹鳞:雄性187~199,雌性186~196。肛鳞2枚,尾下鳞成对,雄性77~100对,雌性82~96对。

3.2 黄脊[蛇生态习性 黄脊[蛇栖息于塞罕坝林区丘陵、山麓或河床等开阔地带、河流附近、山坡树林中,爬行迅速,性甚驯善,从不主动攻击。昼夜活动,多在白昼活动,主要以鼠类、蜥蜴等小动物为食。卵生,每年7―8月为繁殖期,怀卵数约10枚左右。无毒蛇。

4 讨论

本文对塞罕坝保护区黄脊[蛇的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进行了初步研究,丰富了我国锦蛇属在河北地区的相关资料。另外,对黄脊[蛇标本的成功采集,为开展其毒素的M成及活性研究等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吴跃峰,武名录,曹玉萍,等.河北动物志[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82-84.

[2]黄金祥,李信,钱进源.塞罕坝植物志[M].北京:中国科技技术出版社,1996:2-8.

[3]刘春延,赵亚民,刘海莹.塞罕坝森林植物图谱[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1-9.

[4]宋鸣涛.蛇类数量调查方法[J].动物学杂志,1991,26(3):30-31.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