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发散性思维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发散性思维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国沪宁杭工业区在发展中缺乏能源,可采取哪些措施?可以实施西气东输工程、西电东送工程,扩建秦山核电站,也可以进口石油天然气,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能源利用率等。这就是发散思维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发散性思维也叫扩散性思维、求异思维,是一种从问题出发,向不同方向、不同途径、不同角度探索,得到多种答案,从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我们在现代地理教学中要积极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因为这种思维形式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全面性,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知识,下面我就谈谈平时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做法。

一、熟练运用地理区位思维

地理区位思维,从自然因素到社会经济因素,从地形、气候、土壤、水源到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科技等,都是发散性思维,如美国是世界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中部平原分布商品谷物农业,其有利的区位因素首先是自然条件优越,包括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其次社会经济因素有地广人稀、便利的交通运输、广阔的市场、机械化水平高和农业科技先进等因素。又如鲁尔区是传统工业区,面积占全国的1.3%,人口占9%,但工业产值占40%,工业特别发达,它的有利区位因素有哪些?煤炭资源丰富、离铁矿区近、水源充足、水陆交通便利、市场广阔,都是围绕资源能源、水源、交通和市场分析的,都是发散性思维的运用。

二、创新教学思路

如果墨守成规,总按照原来的固定思路教学,则教师没激情,学生没兴趣,上课效果差。如果经常创新教学思路,那效果就不同了,如讲自然带的名称,一般都是看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有个模糊印象,然后总结规律,最后联系气候类型,这样学生往往不能掌握。相反,如果先从学生熟悉的气候类型分布开始,再联系自然带的名称,最后联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就觉得很容易,也很自然。

三、淡化标准答案,鼓励发散思维

如果过于追求唯一标准答案,学生的思维空间只会越来越狭小,想象力只会越来越贫乏,这就需要教师淡化标准答案,在课堂上多表扬、多鼓励,让学生发散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向着多个方向、多个路线探索问题。

地理教学中常有一些开放性题目,就是用于淡化标准答案,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的,如公众参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你在日常生活中打算采取哪些有益于可持续发展的行动?则可答的内容太多了,可以展开想象,如坐公交车,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少用一次性用品,用布袋购物……这些内容涵盖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都是正确的。

四、打破常规,弱化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能使学生在处理熟悉的问题时得心应手,并使问题容易解决,所以用来应付现在的考试相当有效。但在需要开拓创新时,思维定势就会阻碍新思维、新方法的构建,阻碍新知识的吸收,因此,虽然思维定势与创新教育是互相矛盾的,但还是要把思维定势与创新教育结合起来。如旧金山附近的硅谷与九州岛、慕尼黑、苏格兰等高新技术工业区比较,其发展快的特殊条件是什么?按思维定势回答肯定是科技力量强,但这是错的,其发展快的特殊条件是军事订货多。

五、采用逆向思维

当正向思维解决不了问题时,可试试逆向思维,逆向思维就是和正向思维相反的思维过程。比如:山区商业网点的密度为什么小于平原地区?因为商业网点在山区很难发展,为什么商业网点在山区很难发展?因为山区交通线路少、交通方式单一,那为什么山区交通线路少、交通方式单一呢?因为山区地势起伏。通过逆向思维,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课本知识。

六、展开丰富的联想

善于联想的学生其发散性思维能力是比较强的,可见展开丰富的联想是进行发散性思维的重要前提。联想有纵比和横比两种形式:纵比是地理事物从时间上或历史阶段上进行比较,由现在联想到它的过去与未来,如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在早期19世纪煤炭炼铁时代,每炼一吨钢铁需要4吨煤炭和2吨铁矿,钢铁工业就靠近大煤田,以鲁尔区为代表;20世纪初,由于科技水平的提高,每炼一吨钢铁需要2吨煤炭和1.8吨铁矿,这时钢铁工业就靠近大铁矿,以鞍钢、武钢为代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迅速发展,巨型矿石运输船只出现,每炼一吨钢铁需要0.75吨煤炭和1.3吨铁矿,这时钢铁工业转向沿海钢铁消费区布局,以上海宝钢为代表,这就是明显的纵比联想。

横比是此地理事物与彼地理事物之间的比较,比较其异同,如德国鲁尔区和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的比较,相同点:两者煤炭丰富、交通便利、市场广阔,不同点:鲁尔区水源丰富,但铁矿缺乏,辽中南铁矿丰富,但水源缺乏。这就是横比,横比要善于对不同地理事物之间进行比较,不仅要比较相同点,还要比较不同点,可以从特征上比较,也可以从成因上比较,一些地理学说就是通过比较、联想诞生的,如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是通过比较南美与非洲的轮廓、地质构造、古生物化石等的相似性,从而提出该学说的。

七、大胆质疑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任何一本书或一篇文章,都有可质疑之处,如果让学生大胆怀疑所学内容,进行发散性思考,会使理解更深刻,知识掌握更牢固,必然收获很大。如讲到环境对人类的反馈作用,就是环境把它所受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本身,产生全球气候变暖、酸雨、土地荒漠化等,这些都是课本上举的事例,那么反馈作用都是不利于人类的吗?有些学生怀疑,原来如经过植树造林、修建水库等人类活动后,环境则产生有利于人类的反馈作用,通过怀疑并解疑,学生的视野更广阔,认识事物更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