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昆明文明街区历史民居建筑的当代价值与传承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昆明出现城市形态已有1200多年,在这千年的岁月中沉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极富价值的人文景观遗产。其中文明街区历史民居建筑就是昆明城市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文化的主要特色,在记载和延续城市历史和文化方面具有无法估量的作用和价值,也成为了彰显昆明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但随着现代化昆明城市建设和无序的开发破坏,真正留存至今的传统民居和历史街道已所剩无几。目前整个文明街正面临着巨大的拆迁改造压力,许多历史建筑因不适应现代生活已慢慢消失。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总结传统智慧,找到千年来建筑为适应地理、气候及文化的交融后变通发展的规律,对提倡环保节约型社会有特殊意义,会给当代设计者诸多启发,也为文明街历史民居在现代生活背景下该何去何从提供了参考的依据和解决出路。
【关键词】历史街区 建筑文化 记忆 保护发展
传统民居在诞生之初必定是和建筑同时期的地理、气候、人文、生产、经济等诸多因素连接并呈现共生的状态,虽然今天培植其生长的大环境已经消失,但其所承载的文化符号却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智慧。一旦这些传统空间消失,那么和这些传统环境空间一起共生起来的历史故事、文化也就不复存在,历史文化名城就不会再有魅力。位于昆明城市中心的文明街历史民居建筑就是昆明城市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文化的主要体现。在记载和延续城市历史和文化方面具有无法估量的作用和价值,也成为彰显昆明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但随着现代化昆明城市建设和曾经无序的开发破坏,真正保存至今的传统民居和历史街道已所剩无几。
文明街历史街区建筑已经成为昆明城市形象的重要代言,是昆明城内已为数不多的独具魅力的特色所在,是今天昆明百姓缅怀和实际体验往昔岁月的一个重要场所,也是各地游客寻找地域文化差异的窗口,更是专家学者研究昆明城市历史发展的重要实例。它们能对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起到更新与发展的示范作用,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对促进昆明旅游业的发展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文明街传统民居虽为旧时的产物,但在今天看来其价值决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文物。因为它们的使用功能还在继续发挥着作用,同时还具有区别于文物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建筑创作价值。不同的民居具有不同的价值,最根本的意义是继承传统的精华,了解传统民居在适应环境方面和居住空间合理化上的智慧,了解其在发展中的变通及文化兼融方面的哲学思考。为当代的使用者提供便利,给新的建筑创作提供素材,以期得到更好的利用。
二、传承与保护的主要原则与方法
传统民居在今天逐渐消失的根本原因是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居住文化的矛盾。传统居住模式已不再适应现代化生活的需要。所以我们今天在看待历史建筑的传承与发展时,要顺应时代的进步,在发展中看待保护与传承,根据传统民居建筑的现状、价值来分别对待:首先是根据保护历史建筑原真性原则,还原历史建筑过去的式样、格局和旧时的全貌。但以这种方式进行保护的只能是具有时代典型或重要历史意义的历史建筑。作为一个传统的数据载体存在,它可以以历史民居博物馆的方式进行开发利用,因为它已经不再具有过去同时代的使用价值,更多的是文化和展示的价值和意义。
其次是现在还在被人们使用和居住着的历史建筑,虽历经岁月的沧桑,依然承载着使用和居住的功能。对于这些建筑,应该从发展的原则来看待传承和保护的意义。因为时代的进步,这些历史建筑在现代化的背景下可能显得格格不入。因而应该针对现今大多数现存的、人们还在使用的历史建筑提出保护和发展并重的方法,既继承了传统的精神文化,又结合现代时尚的生活节奏进行相关的功能化改造,立足于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通过整建、重建和维护,改变历史建筑的使用功能。一味的单方面谈保护只是对时展的拒绝,在今天看来是行不通的。
(一)历史建筑立面的保护方法
保持原有建筑大致风貌不变是保护传统历史建筑的前提。所以把比较具有传统形式的民居檐口及瓦座以上部分保持原有式样,再根据建筑的功能和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对应方法。灵活地处理结构和局部的关系,在修复和利用部分传统民居时,原有的梁架和木构仍沿用最初的基础样式,只是改造部分门窗或墙面成为对街的门面或橱窗。不仅改善了原有建筑的功能,还使立面与新功能相统一,并且保留下了原有的古城风貌。
沿街立面处理应该作为一个连续的整体来考虑。拆除过去曾经出现的卷帘门、墙面瓷砖和铝合金装修,以及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广告牌。最好选择从事传统风貌装修的施工队,并使用与传统风貌相吻合的防盗门窗。用现代材料按传统建筑立面和门窗形式统一加工,解决实际生活需要和建筑立面的矛盾。
(二)历史建筑院落环境整治
院落内违章加建及临时搭建是影响文明街历史建筑的重要问题,是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引起的长期住房资源短缺的体现。私自临时搭建虽然暂时增加了居住使用面积,但是降低了居住的质量。经数据调研计算,文明街道大部分居民长期以来生活在低水平的居住空间中,原住居民平均居住面积约5O,甚至有的家庭只有1O,急需整治清理。难点是在清除院内临时搭建和违章加建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应对及逐步拆除,并且在拆除中要有的放矢,去伪存真,避免因缩减居住空间而降低了居民生活质量。
昆明地区传统家庭喜好赏玩花卉,庭院走廊中处处都有绿化。历史街区建筑环境整治要保持和发扬这种生活态度。清理院落内的杂草,保护原有树木,并适当划出一些空间做绿化使用。通过每户人家各具特色的绿化手段营造一片小天地,不仅可以分隔空间,划分出每户人家范围,减小合院内邻里间的干扰,还有利于改善整个院落环境。
(三)历史建筑功能优化重组
在充分尊重传统建筑文化价值的前提下,将原有的使用功能从形式中分离出来,赋予其新的建筑功能。重新建立起符合时代要求的功能空间是传统民居建筑获得再生的方法和前提。这样既能为使用者提供新的空间感受,也能保存下历史的真实。
对于特定的院落,根据所居住人数,在设计师的控制下按照现代科学合理地设计,插建统一的功能区域来满足居民的配套设备要求。如可以把朝向及通风好的位置留作居室使用,在采光不好的转角处及不便利用的位置插入厨卫功能。多数传统的斜坡屋顶内部空间也可用此方法加以利用,提高建筑面积的利用率,缓解院内拥挤状况。
也可以结合其传统空间意象向商业化方向发展,让历史建筑在保持其原有结构样式大致不变的条件下,根椐具体功能灵活处理或改变,部分用于商业功能开发。这种小范围改造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传统建筑保护与现代商业环境要求之间的矛盾。把历史建筑改建为家庭合院式餐厅、茶室和民居博物馆等,既能利用历史建筑延续和发扬传统文化,又能把取得的经济效益用作老建筑日常的维护与开支。
三、保护改造个案研究
(一)小银柜巷7号院的改造与利用
小银柜巷7号建于1925年,为昆明市第一任市长马家宅,占地面积约700多平方米,是文明街区内比较典型的“四合五天井”合院。平面大致为方形,土坯加木结构。过去马家在住宅的西面建有两排店面,整个院落保存基本完好,但天井被违章加建得过于狭小,院落采光也不好,有厨房,但设施不齐,特别是四个方向的走廊木构腐烂严重。而且由于墙体基础受潮,西南面的土坯墙已经塌陷,还有一部分瓦座已经破损,经过多年的沧桑,需抓紧治理。
设计人员本着发展的原则来制定保护再利用的方法,把已经建造和即将设计建造的方案综合归纳分析并优化,形成合院式的基本格局。既能保留住历史合院的尺度空间感,又使空间形态变化更丰富,还对整个院落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拆除了违章搭建的临时建筑,更换已经腐朽的木柱、木梁结构;更换破损的瓦座并增加防水层;重新粉刷砖墙及土墙表面,木构按原样做油漆,修整地面石板表面;并把东面院落改成厨房,小天井漏角处增建卫生间。最终改建成为了现在的金兰茶苑。并用文化来串联茶室经营,每周都有红学讲座,还常常请京剧名角和画家、书法家一起举办各种联谊活动。在传统建筑的意境中消费文化,收入所得既维系了茶室的经营又提供了老建筑日常保护的开支。从传统建筑保护的角度来看,小银柜巷7号院的商业化开发利用是成功的案例。随着时间的推移,金兰茶苑还会从长远的设计与保护上显示出更多的价值。
(二)幸福巷22号院的整建保护
幸福巷22号院的设计方案是在传统建筑居住功能不变的前提下,提出的解决现代居住生活所需的案例。它坐落于幸福巷中段,上世纪30年代建成,原主人是一位名叫黄美芝的商人,占地约700多平方米。黄美芝来自有着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富有阶层,曾留洋,因此这个宅院的形态反映出了民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所特有的文化心态。三个院落由两个内院和一个外院组合而成。建筑北面呈西式建筑式样,整个院落为“中西合璧”式的传统形态。目前此院落是昆明市物资局的职工宿舍。因建造时间早,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加之现在居住人员杂乱,居住拥挤。部分厨房是在违章建筑内自行搭建的,院内无卫生设施。现在22号院的木质结构腐朽老化,多处的屋面瓦座损坏,院内绿化杂乱,环境也缺乏秩序感。
根据目前状况,采用灵活应变的保护方式,希望做到既保护院落特有的中西建筑形态及原有的空间院落布局风貌,又能提高现住居民的生活质量:首先是把居民通过安置搬出院落,私搭建筑也按步骤拆除,腐坏的木构重新整建;在建筑附属用房增加了多人共用厨房,在漏角位置增加了卫生间;用水用电都按隐藏式埋管;二楼处增加夹层空间,扩大了居住面积;室内装修风格统一简约时尚;隔墙和地板填充了隔音棉,皆使用防火材料;每户人家依据不同的功能要求、现状条件,错落空间都不一样;公共空间重新整理绿化,创造出了各家交流聚会的小空间,各家又有私密空间,满足了现代生活的需求。
了解和研究传统文化对传统居住形式的影响,可以使当今的设计师重新去思考设计与人的行为方式之间的关系,以及传统文化在设计行为中的真正意义。
结语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只有正视昆明文明街传统民居的时代价值和继承传统的真谛,以人为本,利用现代手段,不以仿形做衡量传承的度量,实际地解决街区原住民的生活需要与历史民居保护的矛盾,才是其存在的前提和出路。传统的居住文化无疑会随着社会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而发生改变。虽然传统的居住模式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已经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但对于民居的发展,继承传统不是守旧,也不是所谓的搞假古董,而是要理解传统的内涵,在发展中继承传统的精华,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现实中的一些认识和应用问题,为其找到参考的依据。借鉴古人与地理气候相生相融的建房智慧,为历史民居的保护探索、改良措施、新民居的借鉴、旅游景点建设中的文化传承、城市特色营造中的要素提取等打下深远的理论基础。
今天我们从设计学的角度看待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就是我们在不断向前创新思考。同时,如何看待传统文化的存在,本着历史民居是传统文化载体这一原则,就可以找到解决的手段和方法。我们不能轻易地否定过去,更不能迷惑在所谓新颖、迷幻、现代的形式主义设计之中,要找到居住的本源,弄清传统的真谛。在诸多具体设计问题上,设计人员更应该继承和学习传统生活的哲学思想,理解地域文化实质,正确表达传统居住文化,尊重传统审美习惯,将传统居住模式的生活内涵与现代技术充分结合,让拥有地域特色的设计物象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形似阶段,而是提升到空间意境的再现层面。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当代生活的审美思维和时代需求,将传统空间的居住文化内涵精神与表达形式和谐统一,才能更好地创造出具有昆明地域文化特点并且能适应现代生活、具有良好生活品质的空间环境作品。
参考文献:
[1]阮仪三,王景慧,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2]阮仪三.护城纪实[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何星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N].名城报,2006-8-18(3).
作者单位: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