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自由追求与渴望关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自由追求与渴望关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向来是比较敏感的问题,艺术作品虽对其有所涉及,但也是相当谨慎,艺术的创作者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要考虑周全,所表达的内容会不会触到宗教的禁忌,会不会引起民族纷争。当梅尔・吉布森公布自己计划拍摄一部耶稣受难的电影时,这位曾经执导《勇敢的心》的导演,立刻遭受到了各种势力的非难与阻扰,他一度笑称“发现自己突然间有了这么多的敌人”。这也难怪,马丁・西科塞斯因为拍摄《基督最后的诱惑》,把神圣的基督变成一个沉溺与婚姻的凡人,差点遭人毒手而命丧黄泉。当梅尔・吉布森重拾这个题材,再现了耶稣受难的过程,又触到了许多人的痛处。影片与生俱来就带着巨大的宗教压力和民族压力,引起了电影界、宗教界和狭义民族主义者等的群起反应,把这部影片推向了风口浪尖。不管各方争议如何,其实就影片本身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包含了明显地对自由追求,以及在自由追求中所体现的人文关怀。

一、 自由的最高追求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本我”指所有原始的遗传的本能和欲望,最根本的就是冲动,它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基础和源泉,为各种本能冲动、欲望提供力量;而“自我”则代表着理性和判断,它既要符合“本我”的要求,又要使之符合“现实”存在,调节二者间的冲突;超我则是对“本我”的道德限制,与“本我”处于对立地位,它不仅会推迟“本我”的满足,而且会“指使”“自我”去限制约束“本我”的冲动。正常人在一般情况下三者是处于相互制衡状态的,弗洛伊德认为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失调就是人的一切行为失常的根源。

在宗教题材电影《耶稣受难记》中,处处闪现着对自由的追求和向往。犹大一而再再而三的出卖耶稣,开始是出于自我的保护,“本我”主导地位。但是当他看到耶稣默默忍受一切痛苦时,他开始后悔了,影片的镜头则不断闪回他跟耶稣在一起时的生活以及耶稣对他说的话。于是他的“自我”和“超我”渐渐占了上风,当那一群孩子追着他打,他看到孩子变成魔鬼的样子撕扯他,然后一直被赶到山上,直到他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整个过程他都是在与束缚作斗争,来自外界的谴责和他的自我谴责的束缚,他始终都想要挣破这样的束缚而获取自由。

除此之外,城官对自由的追求也表现得比较强烈。他顶着强大的压力叫耶稣辩解时,他冲破了巨大的教会束缚,获得一定的自由。但是最后耶稣拒绝辩解从根本上否定了他的自由,于是他头也不回地走开了,是那么的决绝,他的仁慈刚萌芽就立刻被扼杀。他在追求自由,追求选择的自由,他的决策事实上只是一种被压迫状态下的选择。德国哲学家谢林在《艺术哲学》中指出,“悲剧性的本质在于主体中的自由和客观必然性之间的实际斗争”,“全部悲剧艺术都是隐蔽的必然性对人类自由的这种干预为基础的”。而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束缚人类自由的三种必然性:第一是大自然的必然性,实际上也就是人类被大自然束缚而无法抵抗生老病死的必然;第二是社会的必然性,也就是社会道德伦理;第三人的内心的必然性,包括怯懦、嫉妒、野心、贪婪、等。

综上所述,《耶稣受难记》在对自由的追求这一点上,是做足了功夫的,也是闪现着光辉的。电影艺术与戏剧艺术在表现方式上都是通过矛盾突出来刻画的,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内心矛盾的冲突,而冲突的最高本质是自由与必然性的冲突。于是我们可以发现,电影与戏剧艺术一样,冲突的最高本质也应该是自由与必然性的冲突,电影艺术与戏剧艺术在冲突的重要性上应该是一致的,因此,在对于自由的追求这一点上,这部影片是取得巨大成功的。

二、 渴望关怀

宗教诞生后,人们对自然界的各种无助开始集中表现在他们所信奉的神,他们几乎把所有的希望和自己所无法完成的都寄托在神的身上,充满着对关怀的渴望。

我们再来分析《耶稣受难记》这部电影本身,整部电影讲述的就是耶稣代人受难的12个小时之内,导演倾其全力在这12个小时之内的刻画和表现上。影片开始的时候,有一段耶稣与天父的对话,天父说他无法承担人类的这一切痛苦,但是耶稣却坚持认为他可以,并且会独自去承担。或许有人会对这里表示质疑,因为在影片中天父的形象显得并不是那么高大,看起来似乎有那么一点阴柔和黑暗,当天父都无法肯定耶稣能否承担一切痛苦的时候耶稣却坚持了下来,他愿意去承担一切,于是当他把脚重重的踩上那条蛇的时候显示了他巨大的决心和意志。

影片进入四十五分钟后的鞭刑一场戏是影片中极为惨烈的段落,也是影片开始进入核心高潮的开始。无论是在视觉上还是精神上都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导演采用了大量的近景特写,耶稣的表情,玛丽亚的表情,罗马兵士的表情,惨不忍睹的刑罚疮伤。正如圣经中所描述的那样,耶稣被折磨得不成人形后。被一群罗马兵丁开始了一个犹太人之王的加冕典礼:在伤口上披上一块紫色的破布做衣饰,一根木棍做权仗,最后用木棍将一个长刺荆棘编成的头箍嵌入耶稣的头颅,接着脱开他伤口上的破布,布料上上黏结的血块再次被撕裂。

据说十字架的刑罚是亚历山大大帝由波斯带回中亚细亚的一种酷刑,并且极快地使罗马帝国成为了精于使用此类刑罚的帝国。刑罚开始,兵士先在耶稣的左手掌处下钉,用木槌将生锈的长钉穿透掌骨,在紧紧加固在十字木架上;继而为了将另一个手掌移到固定的位置,生生扯断了他的肩骨。接着将其双脚重叠,脚尖向下,长钉穿过双脚。最终将十字架立起。这也是影片的最后高潮,耶稣共有过七次发言:

1.他看见士兵在抓阄分他的衣服,“父啊,赦免他们,他们不晓得自己在做什么。”

2.对他身旁的同被处死的贼人说:“我实在告诉你,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

3.他往下望对着惊恐的他最爱的门徒,他说:“你的母亲。"接着又看着他的母亲说:“母亲,看你的儿子”

4.他喊:“神啊神啊,你为甚么离弃我?”

5.耶稣喊出第五句句子:“我渴了。”

6.士兵用海绒蘸满了醋企图去湿润他的唇。他尝了一口,没有喝下,这时耶稣在极度的痛苦中,他感到死亡已开始吞噬他的身体,他吐出第六句话,他说:“成了。”

7.最后,他容许自己死亡。他尽力将双脚蹬直吸了最后一口气之后说了最后一句话:“父啊,我将我的灵魂交在你手里!”。

电影作为艺术作品来说,它应该具备艺术所具有的特有功能即非直接功利的关怀,而这种关怀则表现在发现生命的意义,用以安慰人类的所有精神意志。我们发现,这部影片在对自由无限追求下,还表现出了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因此,我们便可以把这部电影称之为一部艺术品了。

三、结语

《福音书》中耶稣曾说过:“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灵魂,有什么益处呢?”这句话,几乎可以概括《耶稣受难记》这部电影,至少导演是用尽全力去表现宗教和艺术所对人类的终极关怀,那就是对自由的探求和精神意志的关怀。弗洛伊德认为:宗教在给人类以关于宇宙起源的知识,它使他们在人事变迁之中感受着保护最后的幸福,以有权威的格言知道人类的思想及行动,它完成了三种职能:

第一, 满足人类的求知欲;

第二, 排除了人们对于危险灾难的畏惧,担保人们有幸福的结局,且安慰他们的不幸;

第三, 创立格言,禁令及规律。

而这三种职能便是构成了宗教之于人类的关怀的具体表现,其中排除人们对危险灾难的畏惧,担保人们又幸福的结局,且安慰他们的不幸便是终极关怀,也是人类挣脱被自然死亡必然性的束缚自由的无限追求。而该片最大的成功之处便在于对宗教的这种职能的再现,在自由追求下,还体现了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作者单位:上海戏剧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