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自杀的心理解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自杀的心理解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自杀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但目前国内的研究焦点主要关注的是怎样预测和预防自杀的发生等方面,对

自杀者的心理解剖工作却几乎没有开展。本文重点介绍并讨论了已经在国外开展了40年的针对自杀者的心理解剖工作

的概念、工作原则和具体操作方法,为国内专业人士更准确地了解自杀者死亡的心理学原因和其他相关的危险因素,为更

好地预防和控制自杀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关键词l自杀;原因;心理解剖;预防

【中圈分类号】d919.3

【文献标识码l b

【文章编号】1007—9297(20__)04—0302-03

psychological autopsy of suicide.chen li—eheng,chen pen& central institutefor correctional police,baoding 071000,

hebei,china

【abstract】suicide is a serious problem that endangers public heath.anyhow,current researches in this area mostly

focus on its predicti0n and prevention. in china, few studies on psychological autopsy have been done while it has been in

dractice in 0ther c0untile8 for 40 years. this article mainly explains and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psychological autopsy and its

principles and specific operating methods.the authors intend to present to the chinese professionals in this field accurately the

dsychological causes and other relevant risk factors concerning suicides, and help them develop a new channel to prevent and

control suicide before it really happens.

【key words】suicide,causes,psychological autopsy,prevention

[作者简介]陈立成(1960一),男,满族,河北保定人。医学学士学位,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教授。副主任法医师,主要研究方向:法律精神

医学、变态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罪犯心理矫治。e-mail:chenucheng20__@163.corn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l3卷(第4期)

、关于自杀研究的空白

目前已知自杀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各方面专

业人士对于自杀现象都比较重视。但是,迄今研究的

重点几乎都集中在了怎样对自杀现象预测、评估、预

防以及怎样制止业已发现的自杀现象、医治因自杀未

遂而受伤的人等方面。而在具体工作中,每当发生了

自杀现象,除了积极救治自杀未遂者外,就是对自杀

死亡者进行积极的善后,还可能会依靠媒体空洞地呼

吁一下要珍惜自己仅有的一次生命,并对自杀的社会

和心理原因进行某些主观臆断性的胡乱猜测。除此之

外。大家似乎就再也无事可做,并无可奈何地被动等

待着下一次自杀出现。

这就导致了一个怪现象:媒体的正面呼吁却起到

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似乎在暗示人们自杀是一种能够

引起社会重视的手段,或是给人们的模仿提供了榜

样。因此,当某人——尤其是社会名流,例如香港演员

张国荣—— 自杀后,社会上就会相继出现一大批追随

者接连自杀,甚至追随者的自杀方式、地点等都与“榜

样”相似或一致。最新的报道称,it]在20__新春开学后

的1o天,华南农大就接连出现了4起跳楼自杀死亡

的事件,似乎也印证了这个怪现象。也有的人是在第

一次自杀未遂后不久,还会发生第二次、第三次⋯⋯

自杀现象,直至最后自杀成功。

这种怪现象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忽视了自

杀现象发生后对ca杀(未遂)者进行认真详细的心理

解剖,并对相应的重点人群进行及时的心理危机干

预,更忽略了对这方面的理论研究。

二、对自杀死亡者的心理解剖

(一)心理解剖的概念

为了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应该对引起每一次自

杀现象的危险因素进行比较全面的调查和了解。具体

的操作方法就是心理解剖工作。这里所谈到的“心理

解剖”[21(psychological autopsy)概念是相对于“尸体解

剖”的概念而言的。虽然二者针对的都是已经死亡者.

但心理解剖是指一种通过与已经死亡者有关的活着

的人的访谈而重建自杀死亡者信息的方法。心理解剖

方法主要针对的是不明原因的死亡。通过该方法。不

仅可以最大限度地明确已经死亡者的死亡方式,如自

然死亡、意外死亡或是自杀死亡。同时还可以更好地

了解死亡原因和其他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自杀提供

信息。[31我国是自上个世纪末才开展心理解剖工作研

究的。【

对于已经确定是自杀死亡的人员进行心理解剖.

不仅可以从心理学角度再次验证和明确其死亡的原

· 303 ·

因是自杀。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心理解剖工作,更深

入地了解自杀死亡的心理学原因,以及死亡者生前周

围的社会心理环境,同时了解自杀死亡后对其周围人

员所产生的心理影响,从而为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以后

的自杀现象、为做好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提供积极有益

的线索和相关的经验、教训。

在心理解剖工作中。为便于叙述,一般把进行具

体操作的专业人员称为“访谈人”,把接受调查和询问

并被要求提供死亡者信息的其他人员称为“信息人”。

在心理解剖t作中,访谈人一般是应该由经过系统培

训的心理咨询人员和精神医学工作者共同来担任,必

要时还应该聘请社会上的其他专业人员共同参与。信

息人则主要包括自杀者的家庭成员(包括死者的配

偶、父母和兄弟姐妹,这些人一般为第一信息人),左

邻右舍、亲朋好友、同事同学或是战友、参与过急救工

作的医务人员、自杀的发现者或目击者以及其他一切

相关人员(这些人一般为第二信息人)。

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更全面、准确、客观、公正地

了解自杀死亡者生前的一切信息,不能只寻找与死者

生前关系比较融洽和睦的亲密之人做信息人.更应寻

找比较熟悉死者 情况、但却与死者生前的人际关系比

较紧张和敌对之人来做信息人。不同信息人之间的信

息可以互相补充、完善,从而帮助访谈人能够更加完

整、准确地掌握自杀者的信息。

(二)开展心理解剖工作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1.首先应全面收集并准确掌握死者的基本情况。

为心理解剖工作的下一步开展做好准备。如:姓名、性

别、年龄、民族、婚姻情况、受教育情况、、成

长经历、生活经历、学习和工作经历,生前有无吸烟、

酗酒、吸毒等不良嗜好及卷入的程度和深度.家庭成

员的情况以及对死者生前的影响、与死者生前的关

系,家庭最近的重大变故、这些变故对死者的影响以

及死者对这些变故的态度,家庭所在地的政治、经济

环境以及对死者生前生活有无影响及影响的程度有

多大,工作和就业情况、自杀的时间与方式、自杀前的

躯体健康状况以及就医情况等。

2.对信息人开展访谈。访谈的方式主要应该采用

面对面访谈,访谈的目的主要是详细、准确地了解死

者生前的各种生活信息,从中寻找到死者生前所遭遇

的生理、环境、社会或心理方面的各种危机因素,认真

剖析引起其自杀的真正原因。访谈前。应确定具体的

信息人以及访谈的次序。并且根据前期了解的死者的

基本情况制订一个比较全面的访谈提纲,尽量避免和

减少随意聊天式的访谈— — 虽然这种访谈形式有时

· 304 ·

也非常需要!

访谈过程中,不仅需要了解死者的情况,同时也

要注意信息人的各种心理反应。因为对于多数人来

讲,遭遇这种死亡的经历和体验对个体心理的一个重

大的冲击,会因连锁反应而造成他们的内心创伤和强

烈的精神刺激。嘲所以。从心理危机干预的角度看,这

类访谈活动——尤其是针对那些与自杀者关系密切、

和睦的人员,针对那些看见自杀者死后情况的各类人

员,以及针对从事过死者遗体善后处理工作的人员的

这类访谈活动—— 实际上也是针对他们所开展的一

次心理危机的干预过程和心理创伤的治疗过程。这个

心理危机的干预过程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这

些人的继发性自杀现象和其他心理障碍的出现。

访谈的时间选择非常重要,原则上应该是越早越

好。这样可以减少因时间的延续而导致的相关信息的

流逝。由于自杀者的死亡对第一信息人的心理冲击比

较大。及早的访谈虽然可以对信息人的心理创伤和心

理危机在很大程度上起到治疗和干预的作用,但也可

能会因为第一信息人波动的情感因素而导致访谈到

的信息不够准确、不够完整。所以,具体访谈的时间应

该综合各种因素确定。

3.对信息人进行问卷调查。利用心理学或社会学

方面的各种问卷对信息人的社会心理状况进行问卷

调查。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死者在采取自杀行动前

的意图和内心期望;了解死者生前的社会支持情况及

死者生前对社会支持的利用情况;了解死者生前1年

内遭遇到了什么样的生活事件以致其不得不采取自

杀这种极端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了解死者自杀前的精

神状态是怎样的.是否处于抑郁状态,或是否已经罹

患抑郁症,或是否出现了其他精神障碍;了解死者生

前的人格特征;了解死者生前的躯体健康状况,等等。

无论是选择由信息人填写的自评调查问卷,还是

选择由专业人员使用的定式或半定式的调查、诊断问

卷,最好是能选择那些比较成熟的、信度和效度都比

较好的、在专业领域内已经得到了公认的问卷。如果

确实有必要,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制少量的有针对

性的调查问卷。目前国内在进行心理解剖工作中所使

用的问卷主要是引进的,包括:beck自杀意图量表

(beck suicide intent scale,bsis),duke社会支持量表

(duke social suppo~index。dssi),paykel生活事件评

定量表(paykel’s interview for recent life events,ir—

le),dsm—iii—r诊断结构式临床晤谈指导手册(111e

structured clinical interview for dsm—iii—r,scid),24

项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ham—d),neo人格问卷(personality measurement,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13卷(第4期)

neo),等。[61

4.最后,根据上述所有材料予以综合,对死者采

取自杀行动的可能原因以及影响其自杀行为的可能

的心理因素进行深人的剖析,用“心理解剖”方法所得

出的科学结论来佐证死者“自杀”的事实,寻找导致自

杀的危险因素以及预防和控制自杀的方法。

“心理解剖”方法在西方国家已经应用了近4o

年,目前是西方国家从心理学角度和社会学角度研究

自杀问题的首选研究方法,具有比较好的信度和效

度。【7j国内较早的研究发现:[41尽管中国的自杀特征与

西方不同,但潜在自杀原因的相似之处比较多。在8

个有统计学意义的自杀预测变量中,对自杀有严重影

响的因素依次为:抑郁程度重,有自杀未遂史,死亡当

时急性应激强度大,生命质量低,慢性心理压力大,死

前两天有严重的人际关系冲突,有血缘关系的人有过

自杀行为,朋友或熟人有自杀行为。该研究同时还发

现, 国内的很多自杀案例并非都是因为当事人罹患

有某种精神疾病,而是在遇到强烈人际关系冲突之后

迅速出现的冲动行为;国内自杀案例中的精神疾病患

病率为63%,而其他国家的这个数字为90%以上。很

显然国内自杀者中的精神疾病患者的比率要低很多。

由于针对自杀者的心理解剖工作在国内尚未普

遍开展,相关资料比较少,缺乏有效的实际经验或是

教训可供借鉴。而且,“心理解剖”方法是一种回顾性、

间接性的研究方法.存在着固有的方法学方面的缺

陷。通过“心理解剖”方法所构建出来的死者的信息基

本都是由间接的信息人所提供的,准确性容易受到置

疑。所以,在应用过程中,应予以高度的注意和认真仔

细的操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错误。提高结论的准确

性和正确率。

参考文献

[11 董萍.破解连环跳楼事件背后的自杀之谜【 oe/ol】.新浪网,20__-

03—20

[21 beskow j,runesou b,asg~d u.psychological autopsies:methods

&ethics[j].suicide life threat behavior,1990,20(4):307—323

[31 shneidman es.the psychological autopsy[j].suicide life threat be—

havior,1981,1 1(4):325~340

[41 phillips mr.yang g.zhang y,et a1.risk factors for suicide in

china:a national case—control psychological autopsy study[j】.the

lancet,20__,30(11):1728-1736

【5】赵丞智,邹义壮,曹连元.坠楼自杀事件目击者创伤性应激障碍【j1.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__,20(4):252-255

【61 周莉,姜潮。张杰,等,心理解剖在中国自杀研究中应用的可行性【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__,20(1):19~22

【7】brent da.the psychological autopsy: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

f0r the study of adolescent suicide[j].suicide life threat behavior。

1989,19(1):43~57

(收稿:20__—05一l0:修同:20__—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