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现代筝乐之创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现代筝乐之创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注:(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国家“211工程”三期“艺术理论创新与应用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郁茜茜(1977- ),女,汉,江苏南京人,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硕士,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学。)

(南京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摘 要: 中国古筝艺术的发展颇具历史,筝乐作品的创作更是历代艺术家心血和智慧的结晶。创作和演奏互为促进共同发展,二者在发展上形成了相辅相成的关系。作品的创新和技术的创新是筝乐获得恒久生命力的秘诀,也是它成为当今最受欢迎且普及最广的民族乐器之一的原因。

关键词: 现代筝乐;作品创新;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J632.32文献标识码:A

Innovation of Modern Zheng Music

YU Qian-qian

中国古筝艺术的发展可谓源远流长。回顾古筝的历史,从形制的发展创新到演奏方法的丰富变化都充分说明其遵循着推陈出新,创新发展的艺术规律。而就曲目创作方面看,从传统筝曲到创作筝曲,从反映现实的现代筝曲再到现代派风格筝曲,可以说是凝结了无数代艺术家的心血和智慧。

早期的传统古筝曲创作主要以演奏家为主体,乐曲大多是集体创作的结晶。建国以后到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创作筝曲也依然延续着以演奏家为主体的创作,但这种创作还停留在探索阶段,对于作曲技法和艺术层面上的探求显得略逊一筹。此后,随着古筝演奏技法的日益丰富以及学筝人数的急剧增加,许多专业作曲家开始关注古筝曲的创作。这些作曲家创作的现代古筝作品在作曲手法、艺术风格和技巧发挥上都显得更加精到且专业,不仅受到专业演奏者的喜爱,在社会上也广为流传。

伴随者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文学艺术互相交流、互相影响,古筝艺术在这个潮流中实现了更广阔的借鉴从而在内容、形式和表现手法上都更加有别于传统,偏重于表现现代音乐概念。这些将西方作曲技术与本民族传统音乐相结合的新作品的创作对演奏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对演奏风格和技术的发展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与此同时乐器演奏技术的发展又为新作品的创作提供了支持和空间。下面就从这两方面来谈谈现代筝乐作品的特点。

一、作品的创新

1、特殊定弦法。作曲家和演奏家们再也不能满足以往传统五声音阶定弦,纷纷另辟蹊径,探寻筝曲创新之路。音阶是音乐的“骨架”,从某种意义上说音乐旋律是由音阶来支撑的。随着作曲家和演奏家们不断在乐曲创作题材及构思上的突破,近十多年来出现了一批具有新颖特色之特殊定弦的新筝曲,取得非常大的成就。如《长相思》(王建民曲)的定弦采用两组不同宫交替的方法,使乐曲在横向起伏、展开中,调式、调性得以变化。又如《山魅》(徐晓琳曲)的定弦则蕴含一定的无调性风格,这种音阶设定可以根据乐曲内容需要进行多种可能性运用。

2、式结构与和声运用。现代派风格筝曲在曲式结构上往往受西方传统曲式的影响,但又不拘泥于形式的约束。和声运用方面都突破了传统的和声音响,给人以强烈的现代听觉效果。如《林泉》(叶小纲曲)这首作品深具现代气息,作者运用再现原则进行创作,创作手法虽非常自由但依然具有高度主题材料统一性和发展的逻辑性。此曲在和声运用上也是将西洋色彩与民族色彩交替组合,造成了十分新颖的音响效果。

3、节奏节拍变化。规整对称性的节奏和单一节拍贯穿全曲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作曲家和演奏家们的创作需要,他们力求对节奏节拍变化进行新的开拓,丰富多样的节奏因此成为当代筝乐发展的又一特点。如《幻想曲》(王建民曲)中3/4拍与2/4拍的交替便形成三拍子与二拍子两种不同强弱规律的交替从而获得较强的动感。又如《黔中赋》(徐晓琳曲)中的3/4拍与5/8拍的交替也是利用了不同拍子的交替运用达到节奏重音的变化效果。

4、音色的突破。在现代派风格筝曲创作中,作曲家和演奏家们还试图追求一些更新的音响效果,他们运用一些非常规的演奏技法以求得音色方面的新变化。如《戏韵》(王建民曲)的引子段便运用了掌击弦和面板等表现方式来模拟戏曲中打击乐的音响效果。《情景三章》(徐晓琳曲)中左手在琴码左侧快提双弦则增加了音乐表现的趣味,达到音响的创新。

二、技术的创新

1、左手技术。传统古筝左手的“以韵补声”是利用左手在琴码左侧吟、揉、滑、按、颤等技法表现出来的,有着其它乐器难以模仿之特点,也是古筝比其它乐器更具魅力之所在。而现代筝曲中左手则更多出现在筝码右侧区域,其繁复技巧可谓层出不穷,几乎具有与右手同等强度的弹奏能力。右手能弹奏的技巧,左手也能弹奏,并且还要求其在力度、速度及熟练度上均不逊于右手。左手技法的创新和发展充实了古筝音乐旋律多层次发展的需求,使旋律织体更为丰富。如《黄陵随想》(饶余燕曲)中左手分解和弦和小指的开发运用;《云岭音画》(王中山曲)中左手轮指和摇指的大段运用等等都是以往筝乐创作所不可想象的。不过,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左手技术发展很快,但不能忽视对其作韵方面的重视,只有“声韵相谐”才能更好地发挥古筝这一传统民族乐器自身的优势和特性。

2、右手技术。传统的右手演奏技法中,大、中、食指的弹奏占有绝对主体地位,对无名指的使用甚少。现代筝乐作品对各个手指的独立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演奏者花费多时去仔细揣摩并充分发挥每一个弹弦手指的作用。以往筝曲中大多运用的是八度对称弹奏模式,而现代筝曲中则广泛使用快速指序技法。这种以指序的任意结合而构成弹奏的新方法,解放了四个手指对于大指的依附而均获得了相对独立弹奏的能力,对演奏者的手型、手指弹拨灵活性和指关节弯曲度等也是提出了更具科学性的要求,可以说为古筝演奏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此外,右手摇指技法的改进和提高也不得不提。从最初的食指摇、大指扎桩摇和省去支点的悬腕摇,到1965年王昌元“里程碑”式的作品《战台风》中出现的扫摇、扣摇再到今天以王中山为代表的现代筝派开创的多指摇,均为丰富古筝演奏的表现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创新是艺术的生命源泉,也是筝乐获得恒久生命力的秘诀。现代筝乐作品吸收了各种风格和流派的精华,在继承本民族音乐传统的同时吸收和运用西方现代作曲技巧,具有兼容传统、现代、古风、前卫、雅俗共赏的多元性,是现代人用自己对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对古筝艺术进行的新创造。古筝新作品的出现对于古筝演奏技巧的运用、发展和作曲手法及艺术表现力的拓展等方面都具有非凡之意义,相信这些有益的创新和实践必将带给古筝艺术更为远大的发展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