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追寻文明踪迹,感怀历史沧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追寻文明踪迹,感怀历史沧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悠久的人类历史中,先民们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也为我们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埃及金字塔的塔顶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芒,北京的钟鼓楼透出历史的沧桑,敦煌壁画绽放出绚烂的艺术之花……让我们一起踏上探寻文明遗迹之路。

推开金字塔的石门

李佳彬

与其他的金字塔不同,胡夫金字塔的内部构造相当的精致和复杂。目前所知的是其内部有三个墓室,而不是像其他金字塔内仅仅只有法老和王后的两个墓室。此外,其内部除了常规的墓道之外,还有好几条通道,如法老墓室和王后墓室的南北两侧,各有一条通道,这在其他的金字塔中并未发现。有考古专家认为,这些通道可能是法老灵魂升天的“出路”,因为古埃及人笃信“轮回转世”,他们认为法老即便在死亡之后,其灵魂依然会庇护埃及人不受干旱、疾病和野兽的侵扰。

1872年,英国工程师维恩曼・狄克森和他的伙伴们进入胡夫金字塔内部,意外地发现了王后墓室的南通道。这个通道长宽各只有20厘米,人无法进入。1993年,一个由德国考古学家鲁道夫・甘登布里克设计的机器人“乌普瓦特2号”,携带摄像机进入了这个神秘的通道。大约前进到65米的地方,考古小组惊奇地发现,通道被一个石门堵住了,而且上面还有两个类似门把手的铜制物。这一发现激起了全世界人的好奇心。

为了能够揭开这座石门的秘密,由美国科学家研发的“金字塔漫游者”装备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探测设备,开始了人类对于金字塔的又一次探索。“金字塔漫游者”能够携带一系列的工具和摄像机,其传感功能异常出色,共有五个极小的数码摄像机用来拍摄和回传通道以及石门的局部图像。它主要由电动马达驱动顶部和底部两套橡胶轮胎,还可以根据通道的高度进行伸缩。

埃及当地时间2002年9月17日凌晨2点,背负了无数人期望的“金字塔漫游者”顺利进入胡夫金字塔内部,包括美国国家地理频道、中国中央电视台等全球诸多媒体对此次探索活动进行了现场直播。3时57分,当机器人配备的高分辨率光纤摄像头从石门下部的缝隙进入门的后部时,全世界的观众似乎都屏住了呼吸。但随着图像逐渐清晰,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出现了――在探测现场的监控器屏幕上,石门背后出现了另一道布满斑痕的石门。

“门后还有门”,这一结果愈发凸显了金字塔的迷雾重重,这扇新的石门背后是否还有可以发掘的秘密呢?不过,据考古学家事后分析,新发现的这个石门和前面的那个石门很不一样,上面有很多裂纹,明显是没有经过打磨处理的,另外上面也没有铜把手。但它究竟是一扇石门还是一整块岩石,却不得而知。

好在人类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过。2004年,两名法国业余考古学家在对埃及胡夫金字塔进行了20年的研究后宣称,他们在金字塔里探测到了一条以前无人知晓的秘密走廊,他们相信,这条秘密走廊正通往一个不为人知的密室,那里或许存有胡夫的木乃伊。同年8月,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主席哈瓦斯透露,他们将在合适的时候再次深入胡夫金字塔南通道,去破解“新石门”背后的秘密。

秘密背后仍旧是秘密,这或许就是金字塔、或许就是古埃及文明的最大魅力之所在。一座石门,并不会减少我们探索的勇气,而且还可以被看作“考古新征程”的开始。在埃及、在尼罗河畔,还有成千上万的谜团在静静地等待着我们去解开。

【赏读】

阿拉伯古谚语说:“人类畏惧时间,时间畏惧金字塔。”可见金字塔的历史之久远。本文详细地记叙了人类几次探索胡夫金字塔的过程,得出了“门后还有门”“秘密背后仍旧是秘密”的结论。金字塔之谜没有被完全解开,但这不仅没有阻碍人们探索的步伐,没有减少人们探索的勇气,反而更加激起了人们对神秘古迹的探索欲望。文章以精彩的叙述引人入胜,激起了人们思想的涟漪。

钟鼓悲鸣

高 昌

在很早以前,北京城里最好的建筑,大都是摆在城市的中轴线上面的。它们就像是极有规矩地组合起来的队伍,其和谐、其郑重、其矜持,使整个北京城也跟着威严和典雅起来了。这条中轴线最北端的两座建筑,是古代的报时中心,彼此相距大约100米,它们就是钟楼和鼓楼。想当年,钟鼓的轰鸣之声,可以传到京城内外方圆十余里。它们简单的声音,或许太短暂了,但即使是短暂的一瞬,也构成了静夜中的京华最值得炫耀的一笔华彩。

钟鼓楼的歌喉,好像显得粗糙有余而细腻不足。然而所谓的细腻,是音乐中的贵重物品,是只给伯牙子期那样的“高山流水”们听的。而钟鼓楼的钟和鼓,是为百姓而敲响的。过日子,倘若费尽心机来搞抑扬顿挫、宫商角徵羽,不是太过扭捏了吗?所以,钟鼓楼才能够成为京城百姓们心中的亲切回忆啊。

钟声悠扬,鼓声震荡,光阴流逝,沧桑变幻。摇滚歌手何勇在《钟鼓楼》中唱道:“钟鼓楼吸着那尘烟/任你们画着他的脸/你的声音我听不见/现在是太吵太乱/你已经看了这么长的时间/你怎么还不发言/是谁出的题这么难/到处全都是正确答案……”的确,喧嚣的红尘,太吵太乱了。每逢唱这首歌的时候,何勇还有一句念白:“今天的钟鼓楼和以前不一样了!”这样的声音,只有唱“我的家就在二环路的里面,我的家就在钟鼓楼的下面”的歌手,才能唱出那份悲凉和感慨。后海边的荷花叶子也已经沾染上了太多“现代派”的风情,一串串儿的酒吧浸在半生不熟的洋泾浜里,成了这钟鼓楼下的新景观。

2006年的“超级女声”比赛,有个女孩也在唱《钟鼓楼》,她唱得单纯而轻松,却没有丝毫的胡同味儿。她说“今天的钟鼓楼和以前不一样了”时,语调中是满含着欢快和欣喜的。我们有什么理由挑剔她呢?她们这一代,怎么能够理解钟鼓楼心中的那份沉重呢?

据说现在流行“妖建筑”,流行那种千奇百怪的“创”和莫名其妙的“新”。古都的记忆,现在似乎越来越远离了那份传统的厚重,变得简单而直白。雕梁画栋的古典美,正被蛮横的霓虹幕墙和钢筋水泥所剥蚀和侵凌。改变着那份优雅端庄的诗意的,正是那一双双看不见的却又极其有力的所谓现代文明的大手……钟鼓楼似乎只有忍耐,像那一块块无声的古老的砖,默默负重,静默无声。寂寞的阳光,静静地抚摸着钟鼓楼的额头。

但这绝不是一座红尘中的孤岛。因为有万千的根须,将它们与足下的这片热土紧紧相连。尽管“钟鼓楼吸着那尘烟,任你们画着它的脸”,但是钟鼓楼坚持高昂着的头颅,总是让我高高地仰望。钟鼓楼是有感觉的。我们的歌声和微笑,就是它们的感觉。“明天明天这歌声,传遍海角天涯。明天明天这歌声,将是遍地春花。”祝福钟鼓楼青春常在,祝福钟鼓楼下的岁月温馨如旧。

现在当然已经不再需要钟鼓来报时了,但有时一想起那钟鼓古老的声音,我就辗转反侧,无法入眠。在我的想象之中,那声音仍然回响着,洪亮极了,也奇异极了。我的心也随着那艰难而执著的声音颤栗起来,像有一只木棒敲着我的胸膛,发出钟鼓的悲壮轰鸣。

钟鼓楼在梳理着沧桑的记忆啊,虽然那钟鼓声在好多地方确实已经听不到了,但那声音,还是滚烫的,并没有变得冰凉。

【赏读】

作者通过写北京城里钟鼓楼的历史变迁,表达了对现代工业文明快速发展的深刻思考。钟鼓楼曾经是北京城最值得炫耀的建筑之一,是老百姓心中美好的回忆。然而,工业文明、经济大潮的冲击,使钟鼓楼受到侵蚀,失去了它所具有的厚重与诗意。文章叙议结合,作者对钟鼓楼古今不同境遇的感怀启人深思。

莫 高 窟

余秋雨

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向我们走来,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

白天看了些什么,还是记不大清。只记得开头看到的是青褐浑厚的色流,那应该是北魏的遗存。色泽浓厚沉着得如同立体,笔触奔放豪迈得如同剑戟。那个年代战事频繁,驰骋沙场的又多北方骠壮之士,强悍与苦难汇合,流泻到了石窟的洞壁。当工匠们正在这洞窟描绘的时候,南方的陶渊明,在破残的家园里喝着闷酒。陶渊明喝的不知是什么酒,这里流荡着的无疑是烈酒,没有什么芬芳的香味,只是一派力、一股劲,能让人疯了一般,拔剑而起。这里有点冷,有点野,甚至有点残忍。

色流开始畅快柔美了,那一定是到了隋文帝统一中国之后。衣服和图案都变得华丽,有了香气,有了暖意,有了笑声。这是自然的,隋炀帝正乐呵呵地坐在御船中南下,新竣的运河碧波荡漾,通向扬州名贵的奇花。隋炀帝太凶狠,工匠们不会去追随他的笑声,但他们已经变得大气,精细,处处预示着,他们手下将会奔泻出一些更惊人的东西。

色流猛地一下涡旋卷涌,当然是到了唐代。人世间能有的色彩都喷射出来,但又喷得一点儿也不野,舒舒展展地纳入细密流利的线条,幻化为壮丽无比的交响乐章。这里不再仅仅是初春的气温,而已是春风浩荡,万物苏醒,人们的每一缕筋肉都想跳腾。这里连禽鸟都在歌舞,连繁花都裹卷成图案,为这个天地欢呼。这里的雕塑都有脉搏和呼吸,挂着千年不枯的吟笑和。这里的每一个场面,都非双眼能够看尽,而每一个角落,都够你流连长久。这里没有重复,真正的欢乐从不重复。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一到别的洞窟还能思忖片刻,而这里,一进入就让你燥热,让你失态,让你只想双足腾空。不管它画的是什么内容,一看就让你在心底惊呼,这才是人,这才是生命。人世间最有吸引力的,莫过于一群活得很自在的人发出的生命信号。这种信号是磁,是蜜,是涡卷方圆的魔井。没有一个人能够摆脱这种涡旋,没有一个人能够面对着它们而保持平静。唐代就该这样,这样才算唐代。我们的民族,总算拥有这么个朝代,总算有过这么一个时刻,驾驭那些瑰丽的色流,而竟能指挥若定。

色流更趋精细,这应是五代。唐代的雄风余威未息,只是由炽热走向温煦,由狂放渐趋沉着。头顶的蓝天好像小了一点,野外的清风也不再鼓荡胸襟。

终于有点灰暗了,舞蹈者仰首到变化了的天色,舞姿也开始变得拘谨。仍然不乏雅丽,仍然时见妙笔,但欢快的整体气氛,已难于找寻。洞窟外面,辛弃疾、陆游仍在握剑长歌,美妙的音色已显得孤单,坡则以绝世天才,与陶渊明呼应。大宋的国土,被下坡的颓势,被理学的层云,被重重的僵持,遮得有点阴沉。

夜已深了,莫高窟已经完全沉睡。就像端详一个壮汉的睡姿一般,看它睡着了,也没有什么奇特,低低的,静静的,荒秃秃的,与别处的小山一样。

【赏读】

作者从历史的视角来看文明,竟从敦煌壁画的色流变化中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看了个真切透彻。作者岂止是在欣赏文明古迹,他其实是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沧桑历史进行了生动的再现。历史与文明相结合,便没有了冷漠和严峻,这或许正是我们在读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时感到津津有味的原因之一吧。

【思考】

1. 你还知道哪些人类古文明的遗迹?请试着像作者那样作一介绍,看看能不能讲出它们的文化底蕴来。

2. 对于文明古迹,我们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在发掘和探究文明古迹时,又应注意哪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