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谈谈阅读教学中的“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084-01
几年前,笔者曾听过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一节公开课,教学的是陆游的词《卜算子・咏梅》,那节课上的十分精彩,特别是于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展示出一位语文老师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出色的朗读水平,展示出他的个人魅力。他投入的朗读将学生和在座的所有听课老师带入了诗词的美好境界,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让笔者认识到语文老师具有个性特点的读,会对学生有着难以估计的良好影响。也深刻的影响着笔者以后的教学实践。
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有着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读的形式多种多样,但目的都是服务于学生学的需要。从一般规律上说,读可以帮学生熟悉文本,感受文章情感,品味文章语言,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1 要认识不同阅读形式的特点,追求读的科学性
不同的阅读形式有不同的特点。默读利于对文本的理解,更适宜于个体的朗读;朗读在发出声音的过程中能够增强记忆的效果,更适宜于背诵;集体朗读有互相提醒和暗示的作用,对提高记忆的效果也有一定的好处;自由读可以很好地感受文本,品味语言;指名读可以准确了解个别同学朗读的质量和对文本的感受理解的程度,适宜于检查性、示范性、比较性的教学目的;分角色读能更好地体现人物的个性特征,适宜于对话性的文本;速读可以很快的把握全文的思路,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跳读可以比较集中的选择性阅读;教师的范读,对学生不仅有示范作用,而且有激励作用,尤其能较好的体现朗读的某一方面的特定要求。
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笔者就采用了教师范读的方式。首先因为《背影》确实是一篇至情至性的文章,自然朴实的语言中流露出对慈父的理解和感激之情,但学生由于年纪小,缺乏生活阅历,理解起来自然困难。因此笔者想用范读的方式将学生带入到文本的意境中,用一个成人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从情感上影响学生,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果然收到不错的效果。
又如在教学鲁迅的《故乡》时,笔者也采用了范读的形式。由于小说的人物形象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的描写生动的表现出来的,所以学生在听读中对杨二嫂的尖酸刻薄,泼辣恣睢,闰土的老实厚道,愚钝麻木有了初步的印象,也引起了他们探究的兴趣,人物形象更是记忆深刻。
现在许多课堂只有学生读,没有老师读,教师对学生的读,没有指导,没有帮助,缺少示范,有的只是几句廉价的评价,对于读中存在的问题,除了字音很少能及时发现和纠正。
2 在阅读中,教师要予以恰当的指导。
而具体的情况有要采用具体的方法。再如,在教学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时,在探究完人物的性格特点后,笔者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室里立即炸开了锅,笔者先让大家分组练习,让每个孩子都有练习的机会,然后再让他们自告奋勇读,学生果然不负众望,出色的朗读博得阵阵掌声,学生走近了角色,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
余映潮老师在一次访谈中曾说,一名语文老师应在朗读上给学生一些有益的指导。并以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为例还给我们做了范读,如何读好停顿和重音,更重要的是读出些文言文的味道,也就是要读出些语文的味道。
3 应强化读的目的性,注意读的层次性,追求读的理想效果
一些内容丰富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读的层次性。于老师在教学《卜算子 咏梅》中,针对不同的要求安排了这样几个读的环节:现实读准字音和句读,再是读出轻重和语气,三是读出些诗词的味道,最后是研究性阅读,在读中发现问题,在读中品味,在读中理解,在读中质疑,在读中探究。在这个过程中,于老师努力发挥自己应尽的作用,或指导,或点评,或示范,最后于老师的示范朗读,声情并茂,颇有些吟诗的味道,让我们沉浸在古典诗词的优美意境中,我们不禁感叹,我们的孩子如果在这样浓厚的古典文化氛围中熏陶成长,该是多么幸运的事啊!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注重读,是要肯定和提倡的;为了使正确的理念能有更好的效果,还需要我们认真探究和探索读的有效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