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简论梭罗的自由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简论梭罗的自由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梭罗是超验主义的代表作家之一,他承袭了爱默生的自然主义思想,崇尚极致简单的生活,这种生活背后蕴含的是一种对人类自由的追求。梭罗的自由观要求人类遵循大自然原本的规律,与自然平等相处,而归根结底是要求人们完善自我,以接近生命的本质。

【关键词】梭罗;自然主义;自由;神性

梭罗出生于康科德城,这里是欧洲移民最早居住的“新英格兰”六州,美国文化的发祥地。在哈佛大学,他接触到了爱默生的超验主义思想,从此就把爱默生当做自己的老师。超验主义思想的特点主要是自然化和自由化。自然化体现在生活上的简单化和原始化,自由化归结到本质来说就是对人的精神自由的追求。

在梭罗的思想中,自由的实现要以摒弃物质欲望为前提。他在《瓦尔登湖》中写道:“简单,简单,简单啊!……半打不是够计算了吗,总之,账目可以记在大拇指甲上就好了……简单化,简单化!不必一天三餐,如果必要,一顿也够了。”他自己砍树造了居住的房子,这房子“应有的一切都集中在这一个房间内,它是厨房,寝室,客厅兼储藏室。”他的食物也极少,“总是黑麦和不发酵的印第安玉米粉,土豆,米,少量的腌肉,糖浆和盐,而我的饮料,则是水”。闲暇时光里,他或是在湖区漫步,感受自然,或是阅读,即使有访客或朋友到来,也主要只是交谈。

梭罗的简单遵循这样一个原则:人只为自身的需要而活。因此,人应当只有本性的需求,而没有物质欲望。在梭罗这里,人的本性是自然性,只要获得他的“生活必需品”,能够正常地活着就够了,而“最大的必需品是取暖”。因此,他批评现代文明,说奢侈品和人们所追求的生活舒适,“非但没有必要,而且对人类进步大有妨碍……最明智的人生活的甚至比穷人更加简单朴素。”在梭罗的晚期作品《苹果树》里,他对野苹果树有着高度的赞美:“当我从这丛灌木旁走过,时间己晚,并且一路艰苦,看到垂悬着的果实,即使我不能吃它,我仍敬重这树,亦感激大自然的慷慨。” [1]与人类种植在院子前的苹果树不同,野苹果树生长,结果,都只因为自然的规律使然,它不受任何外在的约束,不为任何别的原因而生长,不必为迎合人的口味而改变自己。所以,为还债工作,为金钱工作,在梭罗看来都是不明智的行为。

自古以来,人类都想征服自然,但梭罗眼中的自然,都是有人性的,看他对冬春之交的瓦尔登的描写:“我还听到湖上冰块的咳嗽声,湖是在康科德这个地方和我同床共寝的那个大家伙,好像他在床上不耐烦,要想翻一个身,有一些肠胃气胀,而且做了恶梦。”他看自然,就像在看自己多年的老朋友。世间万物在他眼中都是平等的。他不介意他种的豆子被土拨鼠吃掉。“我又有什么权利拔出狗尾草之类的植物,毁坏它们自古以来的百草园呢?”老鼠在他的屋子里和他一起“用餐”,当他建筑的一道矮墙被树的生长给破坏的时候,他所做的,只是看着它们任性地生长,直至成熟凋落。梭罗的审美是与自然交融的审美,他是瓦尔登湖的一部分,也就是整个自然的一部分。

梭罗虽然热爱自己生活中的自然状态,但他并不希望别人都像他一样生活,因为这是违背精神自由的宗旨的。他鼓励变革,并不想给人类社会定下什么规则:“从圆心可以画出多少条半径来,而生活的方式就有这样的多。”他对慈善有着与众不同的看法,他不认为慈善事业是真的善良和美德,真正的慈善应当是精神上的影响,观念上的改变。如果给穷人施舍了钱,“你应该自己陪同他们花掉这笔钱”。因为,说不定正是这种生活方式“引起最多的贫困与不幸”。梭罗心中真正的慈善者,传递的应当是人美好的品质,比如健康,勇敢。“让他的芬芳传送给我……他的良善不能是局部的、短暂的行为,而是常持的富足有余,他的施予于他无损,于他自己,也无所知”。这和他的自然的生活观是相一致的,即不依附别人来生活,也不为别人而生活。他对生命的态度很值得玩味。在对野苹果树的赞美中,他提到了牛和苹果树的关系:一只公牛走近小野苹果树,准备吃一些它的嫩叶,公牛“暂停了一下,向苹果树致敬,表达他的惊讶,并得到了回答:‘你来这的理由与我的一样。’于是它开始吃嫩叶,似乎以此表明它是有资格吃的。” [2]公牛在承认野苹果树生存权利的同时,照吃叶子不误。这看似互相矛盾,实则隐藏了大自然的逻辑。这种逻辑“无法简单化,无法直线化,表面上的对立反映的却是大自然内在秩序的严谨和复杂。” [2]

梭罗并不是一个逃避现实的消极厌世者。尽管他喜爱和大自然共处的生活,他仍然在隐居两年后走出了森林,回到了现代社会中。他对政治虽然没有兴趣,但仍然发表了许多政治观点,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废奴运动的支持者。他将杰斐逊的名言“最少管事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改为“一事不管的政府才是最好的政府” [3],希望“存在一个超出国家与政府之外的纯粹属于个体的领域,即良心的领域。在此领域中国家的要求是没有效力的,这个领域中只有一条法则,即康德说的,‘不论是谁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把自己和他人仅仅当作工具,而应该永远看作自身就是目的。’只有在这样的目的王国中,人才完全具有人格的尊严,人才是人。” [4]良知高于一切法则,或者说,良知就是最高的法则。既然每个人都遵从他内心的最高法则,人就不会受到约束,从而获得彻底的自由。

这种政治理想必须建立在每个公民人格和精神双重完善的基础上。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梭罗摒弃物质欲望,追求简单生活,热爱自然,崇尚精神自由等等特质,归根结底是为了个人自身人格的完善。这也解释了他为何热爱古老的东方文化:古印度的吠陀经,中国的儒家名著,都多次在《瓦尔登湖》中被提及。他让自己尽可能生活的简单,放下所有对精神修行无益的欲望,以期达到精神上至善至美的境界。越接近这种境界,人就越自由,就如同佛教中的“放下”。放下世间尘俗之物以期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佛教经典中最根本的理念,换言之,放不下对物质欲望的追求的人,就得不到真正的自由。

所以,梭罗所追求的精神上的崇高,实际是在追求生命中一种永恒的东西,他去荒野体验和探索的,是自然中永远不灭的最根本的定律,这种规律就是生命的本质。梭罗探索生命本质的过程,是一个主观上要求自我完善的过程,要求接近神性的过程,这和超验主义希求通过人对自然的直接感知来接近上帝是相符合的。尽管梭罗这种生活方式并不代表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其存在的意义却是不容忽视的。他对精神自由的追求,极大地影响了美国文化的形成,他对生命本质的探究,不仅找到了他心中的神,也为后世挣扎在物欲之中的人们指了一条心灵救赎的道路。

【参考文献】

[1]Henry David Thoreau, Wild Apples and Other Natural History Essays, Athens, Georgia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 2002.

[2]张磊.梭罗作品中的生态观[J].安徽文学,2010(3).

[3]梭罗.论公民的不服从[A].张礼龙,译.美国的历史文献[M].赵一凡编,蒲隆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153.

[4]韩德星.上升的修辞――从人格学角度看梭罗的个人主义与生命诗学[D].浙江传媒学院,2006:75.

未注明引文段落均出自:亨利·戴维·梭罗. 瓦尔登湖. 徐迟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