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阅读教学中“感悟”的特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新课标强调了“感悟”在阅读中的位置,既是尊重了语文学习的规律,也符合汉语言的习得规律。感悟在阅读教学中具有以下的特征:它是整体的直觉性的“悟”;它是形象性的带有情感性的“悟”;它又是带有超越性的个性化的“悟”;它还是经长期积累带有潜在性的“悟”。我们能够通过悟的特质充分体会到感悟是阅读教学的独特方式。
关键词:阅读教学;感悟;特征
在《现代汉语词典》查阅“感悟”的解释,即“因感触而领悟”。在“感悟”一词中,“感”与“悟”没有截然分明的界线,它们之间彼此交融,感以悟为归宿,悟以感作升华的基础;感是感性体验,觅得真趣,悟是理性思考,练就主见。感与悟是相辅相成的,感不能脱离悟而独存,同理,悟也不能脱离感而产生。但与同类词语“感觉”“感受”等相比,“感悟”的重点显然应放在“悟”上。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尤其是阅读教学活动中,可以看出“悟”具有以下特征。
一、它是整体的、直觉性的“悟”
感悟是在阅读文本时产生的反应,它是一种整体的、模糊的、且无法言传的。它的产生会引起多种反应,有时是激烈而狂暴的,比如,在阅读类似于《海燕》等文章时,产生的那种或震撼、或狂喜、或愤怒等强烈的情感;有时它是微弱而轻缓的,比如,在徐志摩等人的诗中所蕴含的或是淡淡的忧伤、或是轻微的喜悦、或是淡淡的平静;有时它是突然暴发的,如醍醐灌顶,有时却如细水长流,感悟慢慢地、一点一点地累积。
此外,感悟在阅读中也不是一次性的,它可以是不自觉地获得,也可以是自觉地努力而为之。它不排除阅读中的“二次感悟”或“重复感悟”,在渐进的、渗透式的阅读活动中,感悟由“平缓推进”到“突发式跃进”,从而实现“顿悟”“颖悟”和“妙悟”。甚至,随着阅读次数的增多或阅历的增加,对同一文本所产生的感悟也会有所不同,甚至大相径庭。
二、它是形象性的、带有情感性的“悟”
感悟是一种现场情境体验,它无须借助线性的、严谨有序的逻辑分析,它的产生不依赖于系统的分析,它具有感性的特点,是非常情感性的。它是一种基于生活,对文本中的“事件”“场景”“形象”的现场情境体验。
汉语是复脑文字,是具象的,灵动的。在创造中也讲究“有感而发”,讲究“艺术形象”和“意境”。因此,在阅读中产生的感悟,它不是像做一道数学习题一样只是认知性活动,它还是一种情感性活动,能引起读者对文本中的人物,甚至事物的好恶等情感;甚至于它不仅是一种教学心理活动现象,也是一种具有东方民族特色的文化心理现象。而且大多数情况下,感悟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人”身上,集中在“生活”和“生命”上,它总是不脱离人的感性感受和情感世界,它通过情感、心灵的体验让人更加深刻地认识、体验多姿多彩的世界。
三、它是个性化的、带有超越性的“悟”
有这么一句话说是:“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此也可看出,感悟在产生的过程中,它是个性化的,不确定的。
一花一世界,每一个学生也是一个独立而特别的世界,有着属于他自己的感觉和认识。且不说,每个学生针对不同的文本所产生的不同的感悟与体验,即使对同一文本,每个学生所产生的感悟也是不尽相同的。
每一个“文本”,都是多层面、多角度的存在,它就像一颗多面体的宝石,从各个不同侧面折射出五颜六色的光芒。而每个学生,也是大不相同,它们的感情体验,他们的生活环境,他们的世界观、思考角度、认知程度,更是无法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当这两个“不确定性”整合在一起,必然会产生极具个性的“悟”。
四、它是经长期积累的、带有潜在性的“悟”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力量和可能性是不可穷尽的。一个学生可能在一整年里都没有把某种东西弄懂弄会,可是终于有那么一天,他懂了,会了。这种‘恍然大悟’的内在精神力量,是在儿童的意识里逐渐积累起来的,而且我们,做教师的人,是在用自己的信心帮助它的积累。”从上述语言中,我们可以得知,有些感悟不是马上就能产生,而是在一定的条件、时机下,才会自然喷发。就如常说,有些事情真的是事非经过不知难,只有自己实践了,才会明白。而有些感悟也是如此,你在没有到达这个境界的时候,是体会不到的,只有经过了,才会豁然开朗、恍然大悟。
综上,作为东方思维中的一种特有方式,这里的“悟”表现在对文本一拍即合的呼应,一种心心相印的认同,一种怦然心动的体验,一种生活阅历的接轨,一种诗意情境的浸入,一种超越时空的精神漫游,一种妙不可言的内心澄明与视界敞亮……也正是由于感悟具有以上特质――灵气闪耀的直觉性、动人的形象性、强烈的情感性和深远的超越性,才使得我们充分体会到:感悟,是阅读教学的独特方式。
【责编 齐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