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离校未就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以下简称《就业促进计划》)自2013年5月29日一出台就备受关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的通知》(人社部发[2013]41号)中明确列出了九大措施,主要包括:实名登记、提供精细化职业指导、广泛收集提供就业信息、提供针对性的创业服务、开展重点就业帮扶、组织就业见习、组织职业培训、提供人事劳动保障服务、加强劳动权益保护[1]。《就业促进计划》已经实施将近两年的时间,在实施过程中,不难看出它对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但也暴露出一些不足。在管理学生的实际工作中,以工作单位的学生为背景,着重从高校层面上针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和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探究,并提出了一些解决途径和措施。

1《就业促进计划》实施中的问题和不足

1.1《就业促进计划》实施的载体与毕业生选择的矛盾通过对于《就业促进计划》的解读不难发现,在它的实施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的应当是人事公共服务部门———在九项措施中,大部分内容,如提供创业服务、组织就业、见习、提供人事劳动保障服务、加强劳动权益保护等都需要人事公共服务部门实施;或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它们掌握着相当权重的决策权,而这些都是高校很难做到的。但在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过程中,母校却是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寻求援助的主体[2]。除了熟悉、方便、习惯、对于新环境适应性等因素之外,个别人事公共服务部门所提供服务的质量较低,某些部门机构或个人依然服务意识淡薄,部分学生心中仍然有“衙门难进”的落后思想,这也造成了毕业生仍然喜欢“有问题,找母校”的重要原因。首先,高校对于已经毕业的学生基本上是“鞭长莫及”,无法做到像对在校生一样面面俱到。一方面,高校实施毕业生管理的一线工作人员往往是辅导员,而辅导员在毕业生毕业后一般会立刻投入到其他年级的学生中去,一般高校尤其是二级学院很难抽调出专人专门负责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持续帮扶工作。另一方面,对于已经离校的学生,由于生源地的复杂性,学校一般只能通过网络和电话联络学生,信息传递的及时性、高效性已经远不如学生在校时。再加上在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求职的关键期中,首当其冲的便是两个月的暑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对于这些毕业生的支持。因此如果毕业生单纯地把高校当做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主体,那么在接受的帮助或者指导的效果上,都会大大降低。

1.2《就业促进计划》实施中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信息库更新速度慢就业数据的采集和更新是做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基础,它是相关部门掌握毕业生现状、动态、趋势等信息的前提,对就业信息的正确采集以及合理利用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条有力途径[3]。《就业促进计划》中第一条措施就是进行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实名登记,我省也已经推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动态管理服务。在择业期(通常为两年)的非师范应往届毕业生进行实名登记后,该系统可以追踪到其想从事何种工作、需要何种帮扶、想开什么样的公司,以此提供个性化就业服务[4]。但是毕业生信息的动态管理的基础却是需要毕业生来完成的,第一手真实及时的资料来源只能是毕业生本人。如果相关毕业生不能和系统进行及时、真实地互动,那么这套系统设计得再完美也是形同虚设。毕业生信息的初步登记可以比较轻松地在学生毕业时完成,但是后续的更新却成了一个难题。我省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登记系统是作为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的一个模块来呈现的,但是学生毕业后登录就业信息网的频次一般会大大降低,更是不乏毕业后就忘记网站登录密码、用户名的学生,影响了信息的更新速率。如何鼓励、引导甚至监督相关毕业生进行信息的动态维护,使信息库活起来成了一个较难解决的问题。

1.3相关政策宣传不到位《就业促进计划》提出了众多举措,各级政府也是层层落实,推出相关符合自身特点的各项政策,但是相关的具体政策却难以被毕业生轻松检索到,或者缺乏具体的政策解读。如济南市政府早在2013年初就发文,针对进一步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了若干指导性意见[5],但是各部门根据文件意见制定的相关具体措施很难被一并检索到。又如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作为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媒介,其在学生较为活跃的微博和人人网的粉丝数却分别只有3234和7593(截至2014年5月4日24时),而在之后将近一年的时间里,相应的粉丝数也几乎没有太大变化,为4019和7595(截至2015年4月20日24时)。如何在新形势下利用好新兴媒体做好政策宣传工作是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2《就业促进计划》实施中解决问题的途径

2.1抓好时间线,分清主次,解决好前置工作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促进工作其实应该有一条清晰的时间线———学校主要负责前端(毕业前),社会(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后端(毕业后)。理解好这个线,就会为我们下一步的工作理清思路。而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促进工作也绝对不是在就业方案确定下来之后才针对那一部分未就业的毕业生专门展开的。这项工作应该早早就针对所有学生开展。应该把这项工作内化到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乃至他们的入学教育中,尽可能早地让他们了解到相关政策法规,了解自己作为一名大学生如果毕业时真的未能就业时所能享受到的各项待遇,了解自己在就业遇到困难时所能得到的帮助。把这项作为一项长效机制来把控,效果要远远好于毕业前的突击工作。例如在现阶段,国家把中小企业作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安置对象,并且专门针对经过多次帮扶仍未能就业的学生进行了“托底安置”的部署。这就对高校也提出了相应要求,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开展自我认知教育,帮助他们尽早解决理想和现实的落差,客观地评价自己,从而使更多的毕业生踏踏实实地到相应的岗位上去。

2.2细化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做到分类引导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种情况:准备继续备考或者等待安排工作;身体原因;技能原因;认知原因(心理预期与自我实际矛盾);创业原因(准备创业或已经创业难以取得相关认定就业资料的);心理原因。在高校层面细化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对他们做到分类引导[6],针对他们各自的实际情况,进行更为细化的就业指导,而细化则能产生效率。如对于认知原因的学生,应该加强其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教育,引导其正确地认知自我,帮助其降低心理预期,调整好心态面对实际;而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应当及时对其进行心理干预,疏导其种种负面情绪,减缓就业对其产生的压力,引导其正面看待就业问题[7]。这种思想也应该被人事公共服务部门所接受,竭尽所能地为需求人群提供较为个性化的服务,才能提高效率,保障帮扶效果。

2.3建立完善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就业促进计划》实施过程中,应当注意衡量人事公共服务部门—高校两者之间的角色分配,政府相关部门在制定政策的时候也应当充分考虑高校在这项工作中所占据的比重,合理分配任务。一方面,现有政策的执行主体基本都是人事公共服务部门,而相关部门的服务力度、态度却不尽如人意,难以得到毕业生的认可;另一方面,毕业生在求职或者寻求就业帮助的时候,母校往往成为首选。这一矛盾必须在今后的工作中得到充分的认识,适当增加高校在某些领域的工作比重,而且要建立健全的保障和激励机制,而不是单纯地增加高校就业工作的负担。这样才能形成人事公共服务部门—高校—社会联动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2.4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2.4.1把政策宣传的主阵地放在高校首先,学生一般会首选母校作为获取信息的来源;其次,从服务态度和个人感情倾向来看,大部分学生也会把母校作为获取信息的首选;另外,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指导相关政策宣传未必只是针对产生既定事实的离校未就业学生,而是应当涵盖所有毕业生,因为这个群体是相对动态不稳定的。

2.4.2制作相关政策制度的电子版汇编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指导相关政策是一个非常庞杂的体系,涉及国家、省市、生源地各级部门,而且涵盖政府、税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银行等多个部门,体系较为复杂。如果高校根据毕业生的生源地汇总各地政策将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可行性较低,但是各个地市的就业服务部门汇总当地各部门的相关政策,形成汇总文档或链接具有较高的可行性。这样就方便毕业生有针对性地查询与自己关系密切的方针政策,可以免去在各个部门网站“大海捞针”的麻烦。

2.4.3加强就业信息主体网站的宣传工作以山东省为例,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是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也是唯一的网站,但是相当的学生却没有把信息网的功能利用起来,以齐鲁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毕业生为例,近两年来登陆网站超过10次的学生不足一半,而登陆的目的绝大部分是网签和录入就业信息,而不是查看招聘信息、就业政策。在相当一部分学生心中,信息网的地位甚至不如“智联招聘”、“找工作”等招聘网站。高校应当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学生利用好现有的资源,这对于防止就业诈骗也大有裨益。

3充分利用新媒介实施《就业促进计划》

飞信、QQ群、微信和微博等是目前最常用的新媒介,人事公共服务部门和高校都应当利用好当前的新媒介做好就业指导工作,要用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渠道进行就业指导工作[8]。利用新媒介进行就业指导工作有其利与弊,在实际工作中,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它们的效用。

3.1飞信飞信的时效性好,使用较为方便,而且对于高校来说,使用、维护成本较低,但是初次使用的信息录入较为繁琐。对于短消息的下发通知较为便捷。但是针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相当多的学生回生源地后会更换手机号,如果不能及时更新信息,则会影响它的及时性。

3.2QQ群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大增强了QQ群的时效性,而且以生源地或是高校为单位建立跨年度的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群可以实现新老毕业生的互动交流,促进就业工作的进行。但是QQ群依然存在维护难的问题,例如垃圾信息依然是群维护的一个顽疾。

3.3微信微信推出了公众平台,它已经被证明是一个非常便捷、功能强大的平台。它可以实现群发推送(公众号主动向用户推送重要通知或趣味内容)、自动回复(用户根据指定关键字,主动向公号提取常规消息)、1对1交流(公号针对用户的特殊疑问,为用户提供1对1的对话解答服务)[9]。该平台已经被通信、银行等企业广泛使用,效果极好,就业相关部门以及高校在近两年也普遍进驻,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捷同时,迎合年轻人的口味。但是该平台的实名认证对于二级学院来说有着一定难度,而后续维护也对计算机专业知识有着一定的要求,对它的熟练使用有着一定的限制。

3.4微博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以短小的篇幅,快速的更新信息,以及即时分享吸引了广大青年,它作为一种分享和交流平台,其更注重时效性和随意性。多年来的发展使得微博已经成为了新媒体的主要传播渠道。而且相比于微信,它的认证工作更为宽泛和便捷,更适合高等院校的二级学院使用。新媒体在提供了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例如内容的审核,及时的互动,粉丝的维护等。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如何获得学生的认可和关注。在使用新媒体的时候一定要注重从内容设计、语言组织、时效性、互动性、用户体验等方面入手,得到毕业生的认可,避免“一人高歌,无人欣赏”的局面,真正发挥新媒体的效用。总之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顺利就业,不是一蹴而就的简单工程,它需要政府、职能部门、高校、社会以及毕业生本人的共同努力、相互配合来完成的,甚至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扎实做好服务工作,才能切实帮助到这些学生,让他们真正受益,顺利就业。

作者:张帜 单位:齐鲁师范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