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王弼的得意忘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王弼的得意忘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分析了王弼的得意忘象的思想,通过还原其历史语境和文本语境得出王弼的言象意首先是指的是侠义的卦辞、卦象和卦义,其是针对周易的诠释方向进行的,后来逐渐获得了广义的理解。

关键词:王弼;言象意

王弼对言象意的论述集中体现在《周易略例明象》中。下面具体分析这篇文本: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开头点出了言、象、意的定义和解释,即象从意来,言以明象。这是全篇论证三者关系的的基础和开端。此为“起”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这几句进一步论证言象意三者不可分割的联系,虽然目的是为了突出“意”做准备,但是在突出之前必须先承认三者的紧密关系。此为“承”。接下来开始“转”,论证了得意忘象的理论,并用庄子的典故佐证。“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

以往谈及王弼的言意关系基本引用的就是这段,而忽视了下面的一段:是故触类可为其象,合义可为其证。第二段的第一句承上启下,上承得意在忘象,然后开始点出象和义的操作关系。义苟在健,何必马乎?类苟在顺,何必牛乎?爻苟全顺,何必坤乃为牛?义苟在健,何必乾乃为马?这几句点出了言象意的互动变化关系,接着接着便具体给出了象数将言象意捆绑带来弊端。而或者定马于乾,安文责卦,有马无乾,则伪说滋漫,难可纪矣。互体不足,遂及卦变;变又不足,推致五行。一失其原,巧愈弥甚。纵复或值,而义无所取,盖存象而忘义之由也。忘象以求其义,义斯现矣。”①

首先对周易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概括。《四库全书总目易类》概括为:”故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②《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易经》更多为巫术文化、神学信仰之产物,《易传》则将更多地将其转化成哲学。其特色余敦康总结为:“以阴阳哲学为线索,以卦爻符号位形式,以经义名理为内容,通过创造性地诠释《易经》而建立了一个统贯天、地、人三才的整体之学。”③易学在历史上分为两派,一为象数,一为义理。汉代易学由孟喜、京房“卦气说”为代表的象数派势头最劲。孟喜基于《周易》的结构框架,将天文立法的知识融入,如将六十四卦、三百六十四爻的卦爻与四时、十二月、二十四节气、候、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的历法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卦气系统。然后用阴阳二气在一年四季中的消长来模拟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继承者京房则直接以《易》参政,援引天人感应的卦气说上陈政见。“卦气说”的本质是将气象历法的变化规律来比附人事,以便占验阴阳灾异。但是天文历法和周易的数学形式并非完全对应,所以孟喜在做象数系统的时候就必然要做一些重新匹配,这样就难免出现附会之嫌。汉末亦有其它象数流派,总的特点就是在周易的基础上作一些象数系统的构建,共同的问题就是容易出现穿凿附会的现象。这便是王弼《周易注》和《周易略例》的时代背景。

上文第一段是以往分析王弼言意思想最重要的文本,也是王弼被普遍划分为“言不尽意”派的关键原因。王弼就是在此篇中提出了后来被广泛引用的“得义忘象,得象忘言”的主张。首先是对言象意的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广义来讲言象意中的言指的是语言,象指的是形象、表象、现象等,意指的是意义、理解等涵义。狭义的理解,言象意在此文本中分别对应卦辞,卦象和卦义。以往的讨论多集中在第一段,而忽视了第二段,以及两段之间的关系,并直接由第一段推及到广义的理解,而忽视了王弼探讨言象意问题的具体语境。所以探讨王弼言象意问题有必要进行两个语境还原。一个还原是王弼探讨言象意关系的时代语境,一个是还原是王弼在得出得象忘言,得意忘象之忘的文本语境,当然两个语境是相关的。

首先还原王弼提出此主张的的时代背景,王弼之所以提出“得象忘言,得义忘象”是针对当时普遍的“重象数,轻义理”的思潮以及由此产生的“滞象遗义”的弊端而起。王弼在论证象和义的关系时,最具有总结性质和结论性质的一句话是:触类可为其象,合意可为其征。④正如上文第二段指出:义苟在健,何必马乎?类苟在顺,何必牛乎?⑤唐刑在注疏此句时举了一个例子佐证:大壮九三有乾,亦云羝羊。坤卦无乾,彖亦云牝马。此即大壮卦,震上乾下,下挂九三爻辞说羝羊触藩,羸其角,⑥用羝羊即公羊象征乾健之义,以证明前半句,然后举出坤卦,上坤下坤,卦辞为利牝马之贞,用牝马即柔顺的马象征柔顺之义,从而论证了后半句。接下来一句爻苟全顺,何必坤乃为牛?义苟在健,何必乾乃为马。刑注为q无坤,六二亦称牛,明夷无乾,六二亦称马论证⑦。由此王弼得出“而或者定马玉乾,安文责卦,有马无乾,则伪说滋漫,难可纪矣。互体不足,遂及卦变;变又不足,推致五行。一失其原,巧愈弥甚。纵复或值,而义无所取,盖存象而忘义之由也。忘象以求其义,义斯现矣。”⑧的弊端。将第二段和第一段联系起来可以发现王弼在分析言象意的时候更多地是针对狭义的卦辞,卦象以及卦义三者的关系进行的探讨,而不是直接涉及到广义的理解。

在第一段结束以后第二段开头便直接提出是故触类可为其象,合意可为其征。以及在后面举出象数派定马于乾的弊端,此即论证卦象和卦意之间不是一对一的铁板一块的对应。,而是只要“触类”即可为“其象”,“合意”即可为“其征”,所以王弼反对的是将卦象和卦义的一一捆绑和由此产生的“滞象遗义”结果,所以从第二段的语境往第一段推,第一段中的得象忘言,得义忘象之忘字简单作为忘记、放下之意似乎不太准确。

下面仔细分析第一段中在得出得象忘言、得意忘象之前说了什么,即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⑨从行文逻辑来看,首先说象,即卦象,是卦义的体现,然后卦辞是明象的需要,同时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卦象和卦辞都是理解卦义的手段、工具和程序。在得出得意在忘象,得义在忘象之前首先对言象意三者的关系进行了讨论,肯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然后提出得出衡量得象和得意的标志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忘言,忘象之时,是乘舟与过河,上楼与登梯的关系,过了河可以把舟忘了,上了楼可以把梯子拿开,但是首先应该承认舟与梯子的工具和过渡作用,王弼在此处说得象在忘言,得意在忘象中的在字,显然不是排斥关系,而是衡量、标志的意思,故紧接着谈到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从而得出意是象和言的归宿和目的,是不同层次的问题,从而为第二段探讨的将卦象和卦义进行一一捆绑即定马于乾的弊端做了铺垫和交叉论证。此处忘字更准确的理解应在于去“滞”去“执”。具体到周易里就是弱化象与义的一一对应关系,以义为基,凸显义理,而不是执着于象。(作者单位:民族大学)

注解:

① 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09页

②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经部一易类一,河北:河北人民出版,2000年版,第50页

③ 余敦康:《易学今昔》,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8页

④ 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09页

⑤ 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09页

⑥ 王弼著,刑注:《周易略例》,收入王弼,韩康伯注;陆德明音义,孔颖达疏:《周易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⑦ 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09页

⑧ 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09页

⑨ 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0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