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医科大学生学习适应性与学习成绩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医科大学生学习适应性与学习成绩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探讨医科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现状及其与学习成绩的关系。方法 采用修订的“大学生学习适应问卷”,对6所医科院校1070名医科大学生进行测试,并对其中417名进行学习适应性与学习成绩的相关分析。结果 ①医科大学生整体学习适应不良。问题主要集中在专业兴趣、求助行为、压力应对、信息利用等方面;②医科大学生学习适应各方面发展不平衡。学习行为方面的适应中等,而学习动力方面的适应则较差;③医科大学生学习适应性与学习成绩之间相关非常显著(P

【关键词】 医科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学习成绩

Relationship of Learning Adaptability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s among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Zhang Yanzhen, Sui Xue, Zheng Xifu, et al. Medical College of Shantou University, Shantou 515031,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adaptabilit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rning adaptability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s. Methods Undergraduates' Learning Adaptability (ULAQ) was conducted on 1,070 undergraduates from six Medical College in Guangdong province. Results ①The whole learning of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in Guangdong province still experience inadaptability. Their problem of inadaptability mainly focused in specialty interest, pressure adjustment, method application, information utilizing; ②Different qualities of adaptability are under different developing states. Learning behavior is normal but learning activity is bad. ③There are obviously relationship between average marks of the learning adaptability of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and whose integrative learning score(P

【Key words】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adaptability; Academic achievements

“学习适应”包含学生个体、学习环境与改变3个部分,学生个体主要是体现在学习动力部分,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做出的改变则主要通过学习行为部分来体现。所以,本研究认为,“大学生学习适应性”是个体依据学习内外条件的变化及自身学习需要,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动力与行为,克服困难,提高学习能力,使自身的学习心理和行为与不断变化的学习条件相互协调、取得良好学习成就的能力特征。这一能力水平主要通过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行为两个基本方面来体现[1]。

目前在国内外也有关于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如Chemers等[2]研究发现,学业自我效能感、乐观倾向、应对压力能力评估与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学业期待和学习适应性水平有显著的正相关。但主要集中于新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专门对于医科大学生学习适应的系统研究较少,虽有研究表明中小学生学习适应性与学习成绩的有显著相关[3,4],但医科大学生学习适应性与学习成绩的相关性还值得进一步探讨。因为大学生与中学生的学习在学校管理、教学模式、考试形式、学习内容、学习策略和主动性上存在很大的差别,大学生的学习比中学生的学习更复杂、更高级,同时也更自觉、自主,表现出专业性、阶段性、自主性和探索性等特点。加之医科大学生专业有其特殊性,学制是五年和七年,其学习也具有其相应的特殊性。所以,研究医科大学生的学习适应现状及其与学习成绩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为广大医科院校教育者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提供科学依据,而且可以帮助查找学习不良的医科大学生没有获得与其智力相应的学习效果的主要原因,为全面深人地探讨医科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本质和机制、全面提高其学习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取样,以年级为样本。在汕头大学医学院、中山大学医学院、南方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医学院和广州医学院6所医科院校选取大一、大二、大三、大四4个年级共计1070人(其中男生545人,女生525人)参加大学生学习适应问卷测试。纳入标准:医科大学在校生;有关的辅导员及学生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有精神疾患者,不愿参与调查者。

1.2 方法 使用修订的“大学生学习适应问卷(ULAQ)”。该测验共55道题,包括学习动力(专业兴趣、自主学习、压力应对)和学习行为(方法应用、信息利用、环境选择、知识应用、求助行为)2个维度8个分测验。本测验是我们在徐小军编制的“大学生学习适应问卷(ULAQ)”[1]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以上测验属问卷法测验。为了克服该种方法的缺点,提高测验本身的效度和信度,该测验编有5道测谎题,用来检查前后的回答是否一致。

1.3 研究过程 使用统一指导语,对测试者进行统一培训。采用5级记分法:选“a-完全不符合”为1分,选“b-大部分不符合”为2分,选“c-不确定”为3分,选“d-大部分符合”为4分,选“e-完全符合”为5分。即表示5个等级,“1”为差等,“2”为中下,“3”为中等,“4”为中上,“5”为优等。分数越高表示大学生学习适应性越好。运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1070名大学生参加测试,发出问卷1070份,收回有效问卷1041份,占总数97.29%。“大学生学习适应性问卷”(N of Cases =1041)8个成分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2~0.76之间,Alpha系数为0.7607,说明本测验具有良好的信度。

2.1 医科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总体情况 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有专业兴趣、求助行为、压力应对和信息利用4个因素在中等(3分)以下,其中专业兴趣方面的适应较差。4个因素在中等(3分)以上。学习适应因素在整体中是正态分布的,取其平均值=3(即中等水平),进行单样本的t检验,结果见表2。

从以上表中可看出,医科大学生学习适应性与综合测评各成绩之间相关非常显著(P

3 讨 论

研究表明,医科大学生的整体学习适应不良,且各方面适应发展不平衡,专业兴趣、压力应对、求助行为和信息利用4个因素在中等(3分)以下,其中专业兴趣方面的适应较差。学习行为方面的适应中等,而学习动力方面的适应则较差。这与以往有关学者的研究结果较一致的:王玲等[5]研究表明,46.0%的医学生对专业不安心,广州地区医学生专业及学习态度存在一些问题,并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已造成不利影响。许能锋等[6]对医科大学2638名在校本科生学习问题现状研究指出,其中33.7%的医学生学习缺乏动力。刘淳松等[7]研究指出专业情感直接影响学习动机。其原因可能是:(1)学生高考填报志愿时对学校专业不了解,盲目报考。部分医科大学生受命于家长、亲戚及周边权威人士而报考医学院校,对医学专业缺乏了解,而对于医学专业学习任务之艰辛则不甚了解,毫无吃苦的心理准备,就读后一遇到困难、压力则无所适从。华南师范大学高教研究所对广州地区中山大学等7所本科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8]发现逾五成大学生认为目前就读专业不理想,近两成学生对就读学校不满意,三成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热情不高。仅有3.4%的学生入学前了解所报专业。而这些现象都与学生高考填报志愿时对学校专业不了解,盲目报考有关。(2)不甚合理的课程体系。在“轻人文,重专业”的办学理念影响下,医科院校人文学科课时过少,公共基础及专业基础理论课的总学时数过多。学生由于专业学习负担过重,往往牺牲了不少课外活动和体育锻炼而疲于应付书面知识的学习和考试,造成专业兴趣、压力应对、信息利用和求助行为等的不适。(3)教师忽视学生的“学”。部分学生反映,医科院校的教师部分是水平相当高的科研型的博士、教授,有的开展双语教学,课堂上老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鸭子听雷”似的学生在下面有若“哑巴吃黄连,有口难开”;部分是实践技能较强的专业医生当兼职老师,缺乏教育心理学等教师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不擅长讲学,让学生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把握不了学习目的,抓不住重难点。渐渐的学生从入学的“问号”变成“句号”,不敢提问,不善于提问,当难题总得不到解决,学习成绩不尽人意时,则导致压力应对、求助行为和信息利用等方面的学习适应不良。

研究也表明,医科大学生学习适应性与综合测评各成绩之间相关非常显著(P

因为虽然学习动机是有效地进行学习的前提,但学习动机的巩固和发展又依赖于学习效果。本研究提示,在对学生进行学习适应性辅导的同时注意一旦发现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则应及时给予相应的引导与鼓励,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要加强学法和课程的研究、指导,并提供较完善的学习心理辅导体系,以便学生及时求助;根据调查数据加以深入分析,帮助学习适应不良的同学解决学习不适问题,全面提高医科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国外关于大学生的学法和课程适应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借鉴。如Schmitz,Bernhard和Wiese[10]等对自我规划学习程序的调查研究;Van Den Hurk,Marianne等[11]在PBL(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模式基础上对自我规划策略和在PBC(Problem-Based Curriculum,PBC)中的个别学习时间、有准备的参与、获得的关系作了一系列的研究。Drake,Sherin等[12]关于课程适应与教学改革等的研究。Cruce,Wolniak等[13]关于在大一期间作大学毕业计划有助于其认知发展、学习定位的实践研究,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学习适应性并尽快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4 结 论

医科大学生整体学习适应不良。问题主要集中在专业兴趣、求助行为、压力应对和信息利用等方面。医科大学生学习适应各方面发展不平衡。学习行为方面的适应中等,而学习动力方面的适应则较差。医科大学生学习适应性与学习成绩之间相关非常显著(P

5 参考文献

[1]徐小军.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结构、发展特点与影响因素研究.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60-63

[2]Chemers MM, Li-tze Hu, Garcia BF. Academic Self-Efficacy and First-Year College Student Performance and Adjust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1,93(1):55-64

[3]王佩丹,郭楚如,林勇强.学习适应性与学习成绩的关系.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3):228

[4]聂衍刚.初一学生人格特征、学习适应性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2):134-138

[5]王玲,叶明志,肖小琴,等.医科大学学生专业及学习态度调查.中国校医,2003,17(1):39-40

[6]许能锋,杨德辉,汪雪莲,等.医学生学习问题及其与学习成绩关系的初探.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1):99-107

[7]刘淳松,张益民,张红.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性别、年级及学科差异.中国临床康复,2005,9(20):96-98

[8]薛冰,黄莉莉.广州地区大学调查:五成大学生专业不合口味.人民网,2004.9.29,10:36()

[9]伍新春主编.高等教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28

[10]Bernhard S, Wiese BS. New Perspectives for the Evaluation of Training Sessions in Self-Regulated Learning: Time-Series Analyses of Diary Data.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6,31(1):64-96

[11]Van Den HM. The Relation between Self-Regulated Strategies and Individual Study Time, Prepared Participation and Achievement in a Problem-Based Curriculum. Activ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Journal of the Institute for Learning and Teaching, 2006,7(2):155-169

[12]Corey D, Sherin MG. Practicing Change: Curriculum Adaptation and Teacher Narrative in the Context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Reform. Curriculum Inquiry, 2006,36(2):153-187

[13]Cruce TM, Wolniak GC, Seifert TA, et al. Impacts of Good Practices on Cognitive Development, Learning Orientations, and Graduate Degree Plans During the First Year of College.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2006,47(2):251-285

(收稿时间:2007-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