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大学精神的演变与重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大学精神的演变与重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大学精神是大学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成果。追求自觉的学术精神、向往永恒的道德精神、拓展敏锐的时代精神是重构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涵。

Abstract: The university spirit is the university has the unique makings energetic achievement. Pursues the aware academic spirit, to yearn for that the eternal ethical spirit, the development keen spirit of the age is restructures university mental the basic connotation.

关键词:大学精神 演变 重构

Key word: University spirit evolution restructuring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2010年度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编号:10bd044)

作者简介:宋文生,男,汉族,1979年1月出生,湖北蕲春人,硕士,黄冈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党建理论与高教管理研究

一、大学精神的演变

古代中国的大学精神始于孔子的“有教无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指大学的精神在于发扬人性中本来的善,使整个社会达到“至善”的理想境界。“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朱熹倡导知行合一、学问相济、思辨结合的理念,倡导大学精神的非功利思想,至今仍对现代大学教育影响深远。20世纪初的中国,处在一个兵荒马乱、政治动荡的年代,但蔡元培、梅贻琦和竺可桢等先辈,用尽毕生精力,发扬光大了自古中国流传而来的大学精神,进而支撑起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这些光辉的时代和历史印记,是大学精神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二、大学精神的困顿

(一)大学精神由个性走向共性。在中国大学历史最辉煌的时候,每一所知名的大学,都有最完美的校训。清华大学崇尚“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复旦大学高唱“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四川大学力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山大学宣扬的则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不同的校训预示着每一所大学的个性特征,学生在这些精神气质的熏陶下成长,其自身也浸染上美好、纯洁、热烈的品质。而如今,我们的大学正逐渐从个性走向共性,失去了原有的独特灵魂。如今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个性鲜明的大学形象,而是面目模糊的群貌。

(二)大学精神由心灵走向物质。实用主义至上,是现今中国大学的基本倾向。固守书桌与潜心钻研的大师与学子越来越少,特别是时下,“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思想与“好专业就预示着好生活”的标尺,更是大行其道。那些靠历史的延续而累积的文明成果,那些美好的文学与艺术作品,全部被视为无病的“行头”,成为当代大学生鄙视或者唾弃的学科。大学的精神世界接近荒漠,一些思想已被物质占据。

(三)大学精神为教育体制所困。大学精神的失落,追根究底,是教育体制的阻碍。早在1985年,中央颁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就指出:“必须从教育体制入手,有系统地进行改革……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但现如今,大学仍没有得到真正的自主。正是这种发展态势,导致了大学精神的混乱,从而造成了整个社会风向偏离的后果。

三、大学精神的重构

雅斯贝尔斯曾将“生命的精神交往”作为大学的基本任务,认为大学精神的存在,不属于个人而是为群体所共有。如哈佛大学的“以真理为友”、耶鲁大学的“捍卫学术自由”、芝加哥大学的“崇尚求实”等,都显示了不同学院的品格、特色和个性。重构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涵,是当务之急。

(一)追求自觉的学术精神。自1816年洪堡创建柏林大学开始,学术便进入大学殿堂,科研在校园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崇高的学术声望已成为知名大学的“名片”和“通行证”。梅贻琦曾说:“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正是因为梅贻琦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提倡学术自由,科学民主,主张学生自学,才有今日之水木清华。也因此,无论是大师,还是学子,都应该拥有潜心钻研学术的态度,倘若素以孜孜不倦地探究学问为特质,故而,大学之高深、大学的发展均在于有探究学术的精神。

(二)向往永恒的道德精神。原浙大校长竺可桢说:“乱世道德堕落,历史上均是,但大学犹如海上灯塔,吾人不能于此时降落道德标准。”大学是社会理性与道德的凝聚之所,它以潜移默化的气质,引领社会道德的发展。中国大学精神重构之路任重道远,向往永恒的道德精神是题中之义,不可或缺。

(三)拓展敏锐的时代精神。无论中西,著名大学总是引领社会时代的变化,它作为智者,能够遇见并感应到社会潮流的前奏,而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先驱者。大学精神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就如同空气之于人的作用,如果遭遇窒息,或者失去生气,就会失去发展的动力,最终走入穷途末路。也因此,弗莱克斯纳才会这样评价大学精神:“大学不是某个时代社会组织之外的东西,而是在社会组织之内的东西。它不是与世隔绝的东西。它是时代的表现,并对当时和将来产生影响。”大学只有具备了敏锐的时代精神,才能在发展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中华民族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的发展程度,而大学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大学精神的确定。往昔的大学精神已经渐行渐远,而如今匮乏的大学精神又尚未建立,也因此,回望过去,重构中国大学精神的实质与内涵,将会是我们一代代人去努力并为之而行的事情。真正的大学精神不需要讲坛权威,不需要喧嚣浮躁,更不在于高楼大厦,我们只需与灵魂对话,与自由结友,与大师交流。

参考文献:

[1]杨东平.大学精神.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

[2] 胡伟清.从实际出发,探索办学理念.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