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滇东粮仓被旱倒的背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来势汹汹的西南大旱横扫了水资源丰富的西南三省,人们在经历了震惊、关注、怀疑和反思后,意识到充沛的水量和干旱对于云南,犹如一日中的白昼与黑夜,但这次的黑夜实在太长了点。
当走进云贵高原第一坝子,映入眼帘的却是作物枯萎、河床干裂,完全不见流传的“田园风光,鱼米水乡”。陆良――这个过去的“贫粮县”现在已是国家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经过30年的发展,2008年保持粮食产量在2 36亿公斤,除自给自足外,年提供商品粮达7000万公斤,被称为“滇东粮仓”。
旱灾年年有,今年特别旱
“滇东粮仓”的美称,不只来自粮食,陆良还是云南省的生猪基地,经过十年选育、杂交培养的“滇陆猪”,荣获云南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陆良还是云南最大的蚕桑和烤烟基地县。
然而在“滇东粮仓”的光环下,《陆良抗旱预案》上关于旱灾的部分开篇却赫然写着,“陆良县旱灾频繁,据统计资料表明,自解放后至2003年,干旱年27年,平均2年一遇。”
对于发生在2010年的春旱,陆良县水务局宣传科的同志们告诉记者,“今年实在是旱的时间太长了”,陆良气象局的皇甫仑则说:“我们把这次的情况定义为百年一遇的干旱,这是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的。”
在最近的几年里,2003年、2006年和2009年的气温并列为陆良县有气象记录以来第二高值,其中2009年已经开始出现冬旱和夏秋连旱。
看似多水却无水
“用水农业最多,其次是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占的比例相对较小。”陆良县水务局谈起该县水资源的使用情况时这样说。这意味着陆良县的水资源应该是充沛的,实际上陆良县内的河流的确很丰富。南盘江干流由东北向西南穿过坝区中央,支流多达20条。但陆良县抗旱防洪指挥部办公室的认识是:“县境内水资源一般,且时空分布不均。”
这与陆良复杂的地形有关,南盘江的水源依靠的是降水。受地形的影响,使降水自东北向西南、从山区到坝子逐渐减少,而山区的岩溶地质地貌,使大量的雨水和地表水渗漏到地下,导致地表径流不足,保水蓄水难度大。
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陆良的低纬度高原气候特点,使降水时空分布差异较大,降水集中,干湿季分明。
同时,陆良的日照时间长,加上陆良的春天回温快、风大,所以蒸发量巨大。于是原本就处于旱季的春天,极容易发生春旱,“陆良是个受灾比较频繁的地区。按照普通干旱的定义,这个季节,陆良春旱几乎是每年都有,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陆良县气象局的皇甫仑告诉记者。
陆良的小气候也是使本地降雨少于其他地方的原因,皇甫仑解释道:“陆良小气候的特殊在于西南暖湿气流到达陆良的概率,相对于更东边一点,比如罗平这一带更困难一点,所以陆良的降雨量比起罗平要少一些。陆良的气候更接近滇中,比如昆明。从地形上看,从北方下来的冷空气,必须越过乌蒙山脉,越过乌蒙山脉后它会减弱很多,冷空气的到达会降低。”众所周知,冷暖空气交汇后才能产生降水,而陆良的水气主要依靠从南边孟加拉湾来的暖湿气流。皇甫仑说,“(暖流)到达陆良也困难一些,因为下面还有哀牢山。滇中就在这前后两个山脉之间,降水的产生比起滇西的情况就要困难一些。”
原本春旱后有雨
陆良到底是如何能在水资源一般、灾害频发和水利设施有限的情况下,年年创收,获得“滇东粮仓”的美称的?
记者带着这个巨大的疑问采访了几个陆良县的部门,水务局人士告诉记者:“(陆良)往年的干旱不是很严重。”科协的回答也相似:“往年不是很早。”
陆良县政府宣传科的李科长则说:“主要是大兴水利建设,水利建设一直是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像南盘江的开发,相当于挖出一条人工运河。以保证小的干旱能够克服。”
最后陆良县气象局的皇甫仑一语道出其中关键――“抗大旱,抢大丰收”。他告诉记者,这种说法在外面基本没有报道,主要流传在陆良的老百姓之间和基层农业部门里。
“干旱往往发生在春季,即春季干旱,如果春早做得比较好,比如栽插做得好,雨季一旦开始,接下来的温度、湿度、降水这些情况将非常适合粮食的生长。所以一旦春早能应付得好,后面的丰收就有很大的保障。”皇甫仑这样解释,“如果保苗成功,雨季一旦开始后,粮食生产受到的影响将会比较低。”
原本干旱也有益
春旱作为陆良的一种常见灾害不仅仅是一种外部压力,促使人们对它保持足够的重视,而且陆良的这种春旱在某种程度上对于土壤是有益的,只要能挺过保苗阶段,并且雨季能如期而至。
“从作物生长的角度来说,以前有句农业俗语叫‘翻土翻得深,黄土变千金’。翻得深的话,土就晒得好,土壤的营养成分就更好一些。因为前期干旱中的目照充分,土壤晒得好,土壤的情况比较好,一旦水汽条件充分以后,作物生长将会非常好,后期的气温、湿度这些也非常适合粮食生长。”他的这种说法确实让人感到有点意外。
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的苏以荣研究员对此进行了解释:“‘翻土翻得深,黄土变千金’的说法有点片面,但有一定科学性。翻土翻得深,就是说在犁田过程中把土层翻得深一点,这样深厚的土层翻松以后有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长,就是深耕嘛,根系能吸收更多的养分。这样耕作层就变厚了,长期积累后对作物的高产有好处。”
至于“晒土壤”的科学性,苏以荣予以了肯定,并且指出了皇甫仑解释中遗漏掉的风化作用,而这正是陆良的气候特点之一。他说:“深翻的土壤经过日照和风化之后,有些矿质养分可以释放出来,比如钾、钙、镁,主要是钾,部分由原来不能被作物吸收的形式,转变成容易被作物吸收的形式。另外,土壤中的黏土矿物中有晶格,晶格经过日照和风化后也能够释放出养分。”
“干旱不一定完全是没有一点好处的,只要应对得当。”皇甫仑这样理解陆良的干旱。
百年一遇是指持续时间
“相对于这次的干旱,往年的干旱对于陆良来说,已经不算是干旱了。”宣传科李科长说,“过去旱灾时雨水会偏少点,但陆陆续续还会下。从2009年10月份一直干到现在(记者的采访是3月28日),基本都没有下雨。”
科协对这次旱灾的应对,陆良县科协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次发动的科技工作者非常多,派出科技人员2423人次,几乎就是全民动员。而过去即使有旱灾、低温霜冻等灾害,启动常规程序就行。”
他们都不约而同强调,这次干旱的时间实在是太长了。网络上有人对于政府陆续提升灾害等级――2月份说是50年一遇的旱灾,不多久改口为60年,到了3月发展为百年一遇的旱灾,指责政府试图掩盖管理上的不足与决策上的失误。皇甫仑向记者强调:“这个经过确认的百年旱灾的说法,是指持续时间的程度是百年一遇。”
到处是空空的水窖
李科长告诉记者,陆良县有水窖8000多口,都是私人拥有,主要分布在山区和半山区。对于这种能够个人储水的情况他说,“山区的情况也不好,水窖也是靠降雨的,需要长年累月的积蓄,而且山区也没什么河流。”在他看来,没有降雨,也只能守着空空的水窖。
在抗旱救灾的过程中,山区的情况实际上比坝子上要困难得多,水务局人士告诉记者,陆良县已经打了78口深井来缓解旱情,山区里打井困难,又缺乏合适的引水渠道,“山区的地方只能自己去拉水,或者动员单位企业送水。”
尽管水库的底已经干裂开来,麦田里的麦子由于干旱也已枯萎干瘪,经历了多次旱灾的皇甫仑并没有对保苗失去信心。他说:“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来说,只要今年的雨季能正常开始,就能挺过去,现在的主要问题是保苗。今年只是要特殊一点,因为造成了很多人饮水的困难,就非常严重了。”
天灾为主,工程性缺水为辅
尽管天灾是此次旱灾的主要原因,这次突如其来的干旱还是让陆良这个抗旱经验丰富的大县措手不及。对于这次百年一遇旱灾所暴露的问题,云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主任达瓦曾对《中国周刊》说:“原因是工程性缺水,就是工程不够造成缺水。”
云南省地质矿产勘察院副院长向记者强调加强异地调水的重要性,因为云南的地质地形非常复杂,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匀。同时应该加强蓄水措施。云南虽然水资源位列全国第三位,仅次于、四川两省,但水利用率只有6%,远低于全国16%的平均利用率。
陆良县的坝子依靠水库和水井供水,而山区和半山区因为缺乏水利设施,只能主要依靠水窖储水。而从上游而来的8 75亿吨的“客水”,每年多以洪水的形式入境。直接进入开阔平坦的坝子,没有拦蓄的库容条件,最后进入河谷。
对于陆良县工程性缺水的现象,陆良县水务局承认这种现象是有的,“往年主要是除险加固”。但2009年对于陆良是不平凡的一年,除了从8月份起就滴雨未下,实际上早在2月份,陆良的春天就经历了一次严重异常高温天气之后的“倒春寒”,《2009年陆良县气候评价》总结,“干旱是2009年最为严重的气象灾害,2009年属于中等偏下年景。”
然而在陆良县《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水利建设仅仅提到“6件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强势推进恨虎坝水库”两句话,在文中提到的7大问题和困难中没有提到基础水利建设。可见2009年的夏、秋、冬连旱并没有让人意识到进一步改善水利设施的必要性。
虽然说714万吨恨虎坝水库的建立能很大缓解状况,但一个水库也只能解决恨虎坝区的灌溉。如果按照《陆良县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分析》中所描述的其他扩建和改造工程,以及该报告中没有提到的改善缺水山区水资源问题,陆良县要想在抗旱斗争中获得更大胜利,还需要做很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