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考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考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拉开了新农村建设的序幕,如何结合本地实际,开好头、起好步,扎实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各级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实践中我县以构建农村组织管理、富民促进、文化教育、新村建设、服务保障等五个体系为抓手,突出培育新农民、发展新农业、建设新农村,以发展经济、致富农民为核心,抓住关键点,选准切入点,创新方法,抢抓当前,注重实效,循序渐进,实现了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开局。

一、立足发展富民,从农民增收最快捷、优势最明显的产业抓起

建设新农村经济是基础,发展是关键,富民是核心。在新农村建设中,我县坚持把发展富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从农民增收最快捷、优势最明显的产业抓起,发展农村经济,两轮驱动,增加农民收入,夯实新农村建设基础。一是内部挖潜,培强做大生态肉鸭、创汇特菜、优质稻米三大优势主导产业。按照高效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服务社会化的思路,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发展生态肉鸭、创汇特菜、优质稻米三大优势主导产业,强化龙头带动,用工业化的理念强势推进三大产业上规模、上水平。引进建设了华英、雨润、海阔、森磊等20余个大型肉鸭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达8000万羽,全县养殖户发展到7000余户,饲养量达5000万羽以上,建成了林鸭复合养殖、小区规模养殖、沿湖水面养殖三条养殖带,形成了集种鸭孵化、规模养殖、饲料加工、宰杀分割、羽绒加工于一体的生态肉鸭产业体系;引进、扩建蔬菜加工出口企业22家,日加工能力达600余吨,台湾亚细亚、大丰食品2个投资过亿元的大型蔬菜加工企业今年将建成投产,新扩山药、牛蒡、苔蒜等创汇特菜20万亩,全县创汇特菜总面积达40万亩以上,建成了近50华里的特菜长廊,新扩设施菜10万多亩,全县蔬菜夏种面积达百万亩以上,形成了集采后分级、包装、保鲜、速冻、脱水及精深加工于一体的创汇特菜产业体系;整合了81家稻米加工企业,日加工能力达5500吨,新扩优质水稻面积5万亩,全县优质水稻面积发展到50万亩以上,全部实现了粳稻化、优质化,形成了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优质稻米产业体系。三大产业带动了全县2/3的自然村加入产业链条,农民有1/3的收入来自三大产业。目前,**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肉鸭生产加工基地、江苏省最大的出口创汇特菜基地、苏鲁豫皖接壤地区最大的优质稻米集散地。二是外部拓源,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民营经济两大新兴产业。把劳务输出作为农民增收最快捷的途径,实施“三十万农民大转移”工程,按照“有计划培训、有组织输出”的思路,一方面加强对劳务人员的技能培训,全县发展职业培训学校53所,县财政拿出100万元,专项用于劳务培训;另一方面积极拓宽输出渠道,组织好与输入地的对口协作,发展中介机构80余家,与全国40多个劳动部门签订了信息交流协议,提高了劳务输出质量和稳定性,打出了建筑、保安、电子装配、运输四大劳务品牌。目前,全县已有20多万民工外出“淘金”,预计劳务收入可达20亿元以上,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增长极。认真落实发展民营经济的各项扶持政策,鼓励党员干部带头创业、带民创业,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步伐。目前,全县民营企业已发展到1800家,个体工商户15000多户,注册资本20亿元,形成了塑编、机电、运输、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涌现了一批专业村,掀起了家家忙创业、人人忙挣钱的全民创业热潮。

二、注重循序渐进,从农民受益最直接、最易见成效的事情抓起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从实际出发,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才能取得实效。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先从农民受益最直接、最易见成效的事情抓起,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和农民群众的“三有两难”问题,让农民切实感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变化和好处,进而统一思想,增强发展信心。一是以村庄河塘整治和骨干河道清淤为重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生产条件。抓住冬春有利时机,集中开展村庄河塘整治和骨干河道清淤,采取试点先行、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方法,涉农部门驻村指导,镇村干部全力以赴,人机齐上,通过一个多月的集中整治,全县共清理河塘316个,疏竣骨干河道39条,村塘100多个,清洁水面817亩。坚持河塘整治和骨干河道清淤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农村道路、绿化造林、改水改厕相结合,开挖外三沟370余条,配套内三沟60余万亩,修复水毁工程500余处,整修村际道路28条,成片造林8200亩,新建、更新、配套农田林网11万亩,四旁植树120万株,一池三改3000多户,不仅使农村环境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明显改善,而且有效提高了全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以实施“农村五件实事”为重点,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在落实好农业税费减免、农村合作医疗、乡村道路建设、农村改水、草危房改造等老五件实事的基础上,全面组织实施“道路通达、教育培训、农民健康、环境整治、文化建设”农村新五件实事,加强领导,加大地方资金配套投入,强化监督落实,促进了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目前已修铺农村等级公路670公里,村通灰黑公路比重达80%以上,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通班车,新增改水受益15万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了8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85%,实现了村村通广播,80%以村通有线电视。五件实事使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看到了新农村建设的美好前景。三是以落实困难群众生活保障为重点,健全济贫帮困机制。从切实解决农村弱势群体的具体困难入手,积极扩大各类保障措施覆盖面。农村低保做到了一人一档、应保尽保;开展送医解困活动,每年免费为全县60岁以上农村老人体检1次,为1500名贫困患病农民每人提供400元药费,打卡发放;投资3亿元完成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改善了农村办学条件,建立副科级以上干部与孤贫特困学生“1+1”长期结对帮扶制度,1087名孤儿和995名特困生得到了爱心资助,确保不失学、不辍学;开展“四送一帮”活动,县直机关每单位帮扶10个贫困户,送技术、送资金、送物资、送信息、帮脱贫,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

三、坚持试点先行,从农民积极性最高、条件最成熟的镇村抓起

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投入大,资金缺口大,村镇之间自然条件、群众基础差异也较大,同时在新村规划建设方面也有一个探索实践的问题。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先从农民积极性最高、条件最成熟的两个镇、十五个村抓起,集中物力、财力、人力,先行突破,以点带面,渐进式推进新镇村建设。在工作中牢牢把握三条原则:一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不搞一刀切。把两镇、十五村分为改造村、中心村、搬迁村三个类型,按照“集聚适度、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要求,分类规划,注重自然和谐,防止千村一面;量力而行,科学制定建设标准,防止脱离实际;强化审批监管,防止“有新房、无新貌”和“空心村”现象。目前,试点村基础设施建设已全面展开,要求做到每村有一组生产道路、一套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一个综合服务区,年底基本实现通路、通水、通电、通讯、通有线电视,美化、硬化、净化、绿化、亮化目标。二是捆绑资金,集中使用,不撒胡椒面。县财政每年拿出500万元资金,配套省市投入,专项用于试点村镇建设,同时对各类涉农资金和项目统筹安排、集约投放,向试点村镇倾斜。规范资金使用,通过以物代款、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方式,调动了基层、农民建设的积极性,使有限的资金发挥了最大的效应。三是培植产业,发展经济,不摆空架子。为避免农民“住新房子、过穷日子”,坚持把培植富民产业作为试点村镇建设的重要内容,与村镇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并列为重点考核项目,强势推进,所有试点村都有至少一项主导产业,90%的农户都有致富项目。河口镇张李庄村有种菜传统,过去由于田间工程不配套、技术含量低、市场不稳,规模一直较小,没有形成主导产业。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结合实施省市农业开发项目,帮助村里整修生产道路,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兴建田头市场,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使全村蔬菜面积由过去的不足2000亩扩大5000多亩,亩效益由原来的年千元提高到目前冬春两季就达4000元以上,仅此一项全村农民人均增收达5000元以上。

四、突出建设主体,从最能有效提升农民、调动农民的工作抓起

农民是农村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新农村必须培养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依靠农民,发动农民,充分发挥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深入调研发现农民普遍存有观念落后、缺乏创业精神,素质偏低、缺乏致富技能,组织化程度低、缺乏竞争能力等问题。对症下药,我们突出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加强素质教育,培养有文化的农民。在加强基础教育、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的同时,把塑造“勤劳、创业、合作、自强”的新时期农民精神作为农民素质教育的重点,健全教育网络,创新教育形式,以开展“百部电影送千村、百部戏曲惠农民、百台晚会联城乡、百册图书藏农家、百村比武强身体”活动为载体,引导农民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发展意识,涌现出了一大批创业标兵和文明家庭,树立了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二是加强职业培训,培养懂技术的农民。实施“十万农民大培训”计划,根据农村发展需求,开设了种植、养殖、家政、建筑、电子、化工、服装、保安、营销、经营管理等十大门类培训科目,每年培训200多期次,同时还开展了农技培训“镇镇行、村村到”活动,做到了“技术入户、良种良法到田、技术要领到人”。目前,全县90%以上的劳动力都掌握了1-2项致富技能。三是发展经合组织,培养会经营的农民。以优质稻米、生态肉鸭、创汇蔬菜三个县级营销协会为龙头,以行业协会、产销大户、农民经纪人为基础,发展“四有”合作经济组织398个,吸纳农户11.3万人,占农户总数的44%。经合组织代表农户与企业、市场签订产销合同,按照企业、市场要求组织农户进行标准化生产,改变了过去散兵游勇、各自为战的局面,有效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了自我发展、自我服务的能力。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原则,把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置于工作的首位,通过宣传鼓动、典型带动,激发广大农民的建设热情,变“要”为“我要干”,形成了户户动手、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不少村庄自发采取门前三包、轮流值日、专人保洁等方式,探索农村环境长效管理机制,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五、改进干部作风,从农民反映最强烈、干部最突出的问题抓起

建设新农村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离不开各级组织特别是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的参与和支持。农村基层干部身处新农村建设一线,既是组织者,也是建设者,担当着“领头雁”的角色,这就要求基层干部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扎实的工作作风,为民的执政理念。为此,我们加强了基层干部作风建设,从农民反映最强烈、干部自身最突出的问题抓起,教育引导基层干部牢固树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思想,转变工作职能,改进工作方法,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引导农民、服务农民、致富农民上来。健全基层干部学习、工作、廉政建设、考核等各项制度,强化基层干部的教育管理,创新干部选拔机制,围绕发展选干部,根据实绩用干部,通过公推公选等形式使一大批“发展有本事、群众信得过的”优秀人才走上了领导岗位,调动了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建立了县四套班子领导联系镇村、县直机关挂钩帮扶镇村、镇干部包村、党员干部包户制度,结合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县、镇千名干部深入农村,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参与新农村建设,感受农村艰苦环境,了解农民所需所求,增强责任意识。驻村干部亲自帮助农民清理垃圾,开沟挖渠,手把手传授农业技术,与群众打成一片,群众深有感触地说:“党的好作风又回来了。”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推进镇务、村务公开,建立群众质询、干部“勤廉双月述”等制度,畅通群众对农村事务的监督渠道,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形成了干群一心、共建新农村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