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信任·共鸣·诱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信任·共鸣·诱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采访技巧是记者安身立命的基本手段。正问、侧问、反问、设问、追问……《新闻采访学》不但适合新入伍的年轻记者学习,对于各类高校新闻传播院系的学生更是开启心智、解渴管用的教科书。不过,就算新闻专业的科班生,在学校学了同样的知识,实际工作起来结果却会大相径庭。有人苦于找不到新闻线索,采访中经常遭到拒绝,或采访不到有用的信息,稿子写不深、写不了等;而有人却天天有“新料”,大稿有思想,小稿有看头。其差异在于,后者在采访方面都有些“独门功夫”,在采访质量的优劣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信任共鸣诱导,笔者认为这是采访中记者促使采访成功的“另类”技巧。

信任

信任是记者短时间内赢得采访对象相信或依赖的“另类”采访技巧。

采访是记者为获得新闻资料而进行的采集寻访活动,据此可以认为,采访过程是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一个思想感情沟通的心理活动过程。采访是记者与被采访者思想、感情以及心理的沟通。沟通渠道是否畅通,首先取决于被采访者对记者信任的程度,即记者在被采访者的心里能否建立起信任至关重要。这如同我们平常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只有他信任你了,对你没有了戒心,才会向你敞开心扉,向你倾诉一切。

几年前桂林市发生一起车祸,伤者很快被送进医院,几家媒体闻讯赶往采访,伤者家属一口回绝。而桂林日报记者非常有心,她发现医院很大,伤者家属又不熟路,“我帮你!”记者热心地带着家属跑上跑下办手续,甚至还开摩托送伤者妻子回家拿换洗的衣服物品。一路上,伤者妻子将有关伤者的情况一股脑说了出来,该报记者很快了解了事故发生的前因后果,报道比同城媒体深刻、翔实得多。

当然,瞬间在被采访者心里建立起信任是一件难度较大的工作。试想,两个素昧平生的人,初次相见,自然容易存在心理障碍,尤其对被采访者说来,存在一定的戒心更是理所当然。尽管如此,记者与被采访者两者之间的沟通桥梁并不是不能够架设,只要积极努力,还是能够很快取得对方信任的。

共鸣

共鸣是记者的采访话题引起采访对象的共同振作的“另类”采访技巧。

记者采访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被采访者的谈话兴趣。有“独门功夫”的记者会想方设法尽快找到可以引起被采访者共鸣的东西。俗话说“人逢知己千杯少”,要想使被采访者心甘情愿地吐露真情,说出心里话,记者首先要争取在尽量短的时间里,成为被采访者的知音、知己。要设身处地地为被采访者着想,思其所思,语其所语,以引起被采访者思想感情和情绪上的共同振作,调动起他的谈话积极性,使之乐于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有次记者去采访桂林市一位全国劳动模范。起初,劳模对记者太客气,采访很难深入。记者第二次采访时,由于事先了解到劳模最喜爱的儿子考上了研究生,一见面便同他聊起了这件事。果然劳模很高兴,一反少言寡语的常态而滔滔不绝地谈了起来,还把记者当成了自家人。记者的采访取得了全面丰收,很快发表了一篇生活气息浓郁、有着积极典型意义的通讯作品,并获得了广西新闻奖一等奖。

可以说,在与被采访者思想感情的交流中,感情的回报是同值的。你对被采访者流露了什么样的感情,他就会回报你什么样的感情。对方极为关心的事情、共同的业余爱好,或者有着类似的心路历程,都容易引起被采访者的共鸣。作为记者,平时要注意多学习,最大量地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以便于同各行各业的人找到共同语言。其次,要时时处处以朋友的标准修炼自己,使自己在气质、作风,甚至语言风格上都像个“自己人”。做到了这两条,记者就能很快与被采访者找到共同感觉引起共鸣,从而掌握新闻线索,获得新闻。当然,记者的见识再深奥、经历再曲折有时也是有限的,但仍有另外的优势可以弥补,那就是在多年的采访中积累的素材。当自己的经历没什么可以和采访对象相比较时,一句“你这样的情况还不算太糟,上次我采访那个人才真悲惨”,往往会起到神奇的共鸣作用,在他人比自己更倒霉的比较前提下,采访对象述说自己的情况也会更轻松和真切一些。

诱导

诱导是记者引导采访对象依照采访目的透露其思想和行为的“另类”采访技巧。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都有一种展示自己、宣扬自己的心理愿望。心理学认为,人们大都具有荣誉感。通过展示自己、宣传自己而获得的荣誉感,可以令自己增加一些做人的分量和生命的价值。之所以有人不愿向别人透露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并不一定就是不喜欢展示自己。之所以不配合记者采访,有的被采访者是由于当时一些偶然因素,如心情、环境等造成的,而大多数人是因为羞于与陌生人主动谈论自己,这符合中国人的习惯和个性。既然如此,记者在采访中就应主动诱导对方,使之欣然启动“展示”的心理机制。

有次记者去采访一位医院护理界的后起之秀。在病房办公室里,这位护士在记者面前显得十分拘谨,盯着记者的笔记本涨红了脸,结结巴巴地说“请不要采访我,我……没有先进事迹”。其实对于护士的事迹记者已从受过她护理的病人那里了解了不少。为了消除她的羞怯、拘谨,记者收起了笔记本,说:“我们先随便聊聊吧。我家有个病人,已经躺了两个月(记者所说是真的),听人说‘三分医治七分护理’,我想了解一下我该怎样护理病人。”护士大大松了口气,在她专心地回答这些问题时,记者又打开笔记本记录,而这次护士并不在意,认为记者在记录护理要点呢。双方一直融洽地交谈了3个小时,告别时都很愉快,当然记者也早已是满载而归了。

同时也要注意,在诱导时记者不要提一些比较笼统的问题,使被采访者感到难以启口,而应当根据自己事先了解到的情况,很随便地从某一件具体事情谈起,使被采访者自然而然地补充、纠正你的谈话,这样采访便可进入一种轻松的交谈氛围中。在和谐的氛围中,诱导被采访者去展示自己的形象,甚至展示自己心灵中的秘密,记者的采访会有可喜的收获。

此外,记者对采访的相关领域的知识有所擅长或研究也应属于“另类”采访技巧,但它与记者对采访对象的信任、共鸣和诱导等互动性的要求,已非同一类概念了。它主要是对记者应有的有关专业知识的要求。

我们正处于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社会发展,产品更新,瞬息万变,要做好采访没有相关知识是不行的。如同金矿埋在很深的土层一样,人们心中最珍贵的东西通常也是埋藏在心灵深处的。要想挖到金子,必须做辛勤的开采工作;要想得到被采访者内心深处的东西,也必须经过深入的开掘和探究,这需要记者有某些本领、技能、知识,有所擅长。况且记者采访的对象是各式各样的,懂得对方所从事职业的一定专业知识、特点,是记者顺利开展采访所必须具备的。

2006年桂林市开展医疗普查工作,一些媒体报道的多是普查工作的动态,而某晚报记者在消息后很快又推出了一系列有关医疗普查情况的深度报道,如乡镇卫生院建设情况、医疗人才外流情况、职工医保管理情况、性病艾滋病特殊群体情况等,引起了社会反响和有关部门的关注。为什么和别的媒体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原来这个记者以前学医,并有多年医院工作的经验,做记者后她又凭这些底子成为当地医学伦理学会委员,这使得她在接触有关人员的时候,弱化了“记者”和“采访”的味道,使得有关人群能够张得开嘴,说出自己的困境,期待得到指导和帮助。这个记者就是充分利用自己原先从事的职业、熟悉的人脉资源及知识背景,在新闻竞争中赢得了喝彩。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使用专长这一“另类”采访技巧,记者的知识水平、理论水平、论证水平都应与被采访者差距不能相差过甚,如果其水平远远低于被采访者,这个专长技巧便难以启动,难以奏效了。

在新闻采访中,还有其他一些“另类技巧”可以利用。记者在采访中如果能够突破教科书的束缚,灵活地综合运用一些“另类技巧”,我们采访的成功率也就会大一些。

(作者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新闻中心主任编辑)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