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道德经》第六十七章与群体心理健康的关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道德经》第六十七章与群体心理健康的关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对《道德经第六十七章进行研究,阐述了其对个体心理健康与群体心理健康的区别与和合的强调,探讨了三宝(或“德”、“朴”、“道”)与群体心理健康的关系。区别于传统的西方心理健康体系的研究,突出东方文化中的和合的心理思想观。

【关键词】道德经;三宝;和合;群体心理健康

一、《道德经》第六十七章强调个体心理健康与群体心理健康的区别与和合

个体的需求和群体的需求的体现一定是不一样的。我们心理健康的定义必定要区分这样的两种概念,即个体心理健康和群体心理健康,因为它们的发展是不同步的。个体和群体又是相对而言的,所以在心理健康的问题探讨中就必定要有和合心理健康的思想概念,即个体和群体的标准是和合的,个体应该适应群体的需要,群体应该尊重个体的发展。这就是一种互相尊重的良性循环,也是互相进步的可能。在《道德经》对三宝(或德朴道)的叙述中,老子也无处不在注意这样的个体与群体不同对象的需要的问题。

它在论述慈的时候,它既说到了不仅个体有慈的需要,群体也有慈的需要,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乃至整个人类都有这样的需要。对于个体,它说要处众人之所恶。第8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善于造福万物而不争夺,至高的善好像水一样;对于群体,它说要利而不害。第81章(天之道,利而不害)群体对个体要有充分的尊重,只做对个体有利的事,反对对个体造成危害的事;有些时候它并没有割裂的分别的叙述两种不同对象的需要(即个体的心理健康与群体心理健康和合的需要)。第51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不管是个体还是群体都应该持一种包容而不占有的心理姿态。父母生育子女,但子女不是父母的私有物品;国家凝聚人民,但人民也不是国家的私有物品。

它在论述俭的时候,它同样注意到了个体与群体的区别与和合的关系。如对于个体,它说要适度的对待物欲的享受。第12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适当的物质方面的保障有利于身心的健全,但过度的物欲的追求则会让人在精神上迷失。对于群体,它说要信任个体的潜力,给个体以自由成长的机会。第57章(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但更多的时候老子更强调个体与群体的和合。第59章(治人事天,莫若啬)不管是个体还是群体都应该简约,这样才能在有限的资源内拥有可持续的发展。简约的生活方式也是获得精神上轻松满足的主要途径。

它在论述不敢为天下先的时候,它注意到了和谐谦卑的态度对于个体和群体都是十分重要的。如对于个体,它说首先要了解自己。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是建基在对自己的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全面客观的了解的基础上。对于群体,它说不要过多的干涉个体的行为,尊重个体的需要,信任个体的成长,群体只是按照客观的规律辅助个体罢了。第60章(治大国,若烹小鲜)“治大国,若烹小鲜”是老子所说的一句传颂很广的名言。这是个比喻,“烹小鲜”就是煎烹小鱼。这是用烹鱼比治国,国家的统治者治理国家,要像煎小鱼那样,不要常常翻弄,所以群体健康的状态是让每一个体都充分的成长而没有过多的干预。同样的老子更加关注群体与个体和合的心理健康。第70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不管是个体还是群体,都应该尊重规律,按规律做事,而不是依靠自己的意愿。对于自己的知识不要过分的迷信,应该保持谦虚的状态,不妄为。对于人类有益的东西,不应只停留在认识的层面上,而应该在行动上认真的实践。

可见个体心理健康和群体心理健康是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它们有不同的标准却有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和谐。个体和群体的和合的心理健康是最终的心理健康的目标。

二、《道德经》第六十七章与群体心理健康的关系

三宝及其和合思想是正确处理群体心理健康的一种思想指导和理论构建。这又分别体现在《道德经》的道的概念、德的倡导以及朴的理念中。

(一) 群体心理健康不是简单的“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

三宝的和合文化既承认矛盾、冲突和差异,又解决矛盾、冲突,使诸多异质要素、各个不同的事物在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求同存异,形成总体上的平衡、和谐、合作,把斗争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并吸取各要素的优质成分,择优汰劣,促使新事物的产生。

人不仅是适应自然界,也改造自然界。所以和合的群体心理健康更注重对人的有意识的积极文化的推广和实践。慈从人的心态上倡导人的大爱精神,爱,不仅是意识和理论层面的认识,它是行为的,是可以感染和传播的。俭从人们的观念和行动上倡导人的简约的生活方式。我们现在所生活在的是一个供求关系的经济体当中,认为消费能够拉动经济,经济的发展又能够带动物质生活甚至精神生活的丰富。但是我们都忽略了一点:即我们的许多资源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我们的精神分享也是有限的,人们的生产精力是有限的。所以俭的生活心态和行为有利于我们的可持续发展。“不敢为天下先”的谦卑精神有利于我们互相尊重,平等发展,和谐共处。

(二) 群体心理健康注重社会的和谐与平等

“慈”是和谐与平等的目标,“俭” 是和谐与平等的保证,“不敢为天下先”是和谐与平等的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充满竞争,但是竞争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是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的美好,如果忘记了这一点,我们的发展就没有意义了。市场经济极大的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市场经济也是一个在不断探索和发展的经济体制,我们不可迷信。实践告诉我们,只有以人为本的经济才有社会的价值。在经济学上,有两个基本原则,一个是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一个是社会功用的原则。二者经常是矛盾的,没有人的有意识的调节的市场经济更多的是遵循第一个原则,于是有许多的环境破坏,人权丧失。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关注第二个原则,他们已经注意到只有兼顾经济利益原则和社会功用原则,才是有益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所以只有坚持和合的思想才能促进和谐的发展,社会文明需要人的有意识的创造与维护,三宝的和合思想有利于这样文明的创建,营造健康的群体心理环境。

(三) 群体心理健康注重世界和平与发展,反对霸权主义

“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从人的心理角度阐述了和谐世界的人的心理状态,是群体心理健康的实现途径和最终目标。它注重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反对霸权主义。

一些西方学者和政治家强调西方文明应防范儒学与伊斯兰两大文明的联合。这种理论实际上没有以平等的心态看待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是以西方的价值观和判断标准来衡量各民族文明,并没有真正的站在该民主的立场思考问题,不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独特的优越性,也是以割裂的方式对待世界的差异性与统一性,是一种文化侵略的心态。我们应该对不同的文化有充分的尊重,去发现它优秀的独特的一面,信任每种文明都有其成长的动力。三宝的和合思想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理念,以慈的心态互相尊重和接纳,求同存异,以俭的发式共同发展,以“不敢为天下先”的和谐理念平等友好。让全人类的文明按照其自身的发展轨迹健康的平稳的成长。

三、结语

三宝的思想突出表现在对爱和德的弘扬,对俭和朴的倡导,对“不敢为天下先”的和合思想的运用。 文化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心理很大程度是受其生存的文化范围和文化主流所塑造的,我们相信我们的心理能够因我们所倡导的文化而改变,人的心理的改变必定也引起价值观和行为的改变。我们现在所生活的世界日益全球化,市场经济本身不能兼顾理想的文化建造,需要人的有意识的引导和维护。只有在全社会乃至全世界都行动起来,自觉的尊重人的生存环境和对和平文化的尊重,世界才会有一个可持续的发展,群体才会有一个积极的心理导向,这样人的个体才能有积极的健康的心理适应。

参考文献

[1] 李炳全.文化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和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2.

[2] 刘彦灯,范又琪译著.道德经百遇经俗译[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9.

[3] 杨韶刚.超个人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和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