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流动性亢奋”之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进入6月,市场在炎炎夏日中升腾,处处可见亢奋之象。
国内外资本市场均令人瞩目,上证综指近期连创新高,资金流入呈“井喷”之势;港股行情也持续看涨,堪可比肩2006年牛市。国内房地产市场则涨势重现,今年前四个月,全国商品房销售大增三至四成,而北京销售额与销售面积同比增长均超过了100%,京沪两地的土地市场也相继出现溢价成交盛况。
国际商品市场同样升幅连连,路透/杰弗里斯CRB指数继5月创出过去35年单月涨幅新高之后,又在6月1日创两个月来单日最大涨幅,市场预计该指数到8月或还将上涨19%;国际原油价格过去一月间涨幅更是达到近30%,接近每桶70美元。
应当承认,市场升温与经济回暖相关。在美国,近月来的ISM制造业活动指数、新订单指数、房屋建筑支出环比等均拾升势,消费者信心指数也于上月大幅上扬至54.9,创下32年来第四大涨幅,这些都显示经济跌势有望趋缓。在中国,制造业PMI指数等指标好于市场预期,其中,5月新出口订单自去年11月以来首次升至50以上,预示出口有所恢复,经济反弹或可持续。
然而,有限的回暖尚无法成为高度乐观的理由。其实当前危机虽暂缓,但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仍十分有限,资产价格的大幅上涨更多缘于流动性过剩。故此我们认为,目前市场博多的热情,更多的是一种“流动性亢奋”。
在这次危机中,世界主要央行普遍采取了低利率或零利率政策,政府和央行向经济注入了巨额流动性,中国政府以实施“4万亿”刺激计划为世所瞩目,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更显示美国货币政策已经走向宽松的极致,所有短期稳定经济的政策都指向一个关键词――流动性泛滥。这种以美元为主的全球性流动性过剩,既推高了通胀预期,又使美元的避险功能降低,促使国际资金转而投向资产和大宗商品等通胀防御性品种。所以,当前资产和商品市场的价格上涨,既含有价格触底后的正常反弹因素,更暗含着投机催生的泡沫扩散。由于经济复苏尚未企稳,过度的市场投机只会增加经济运行的不稳定性,沉溺于“流动性亢奋”正是最大的隐忧。
就短期而言,国内股市和楼市的回暖,只能看做反弹而非反转。房地产市场无论是成交活跃,还是投资增加,均显著以政策为助力――政府下调住宅投资资本金比例、大幅放宽开发商拿地条件、降低土地价格,以及银行对房地产新开工项目执行较为宽松的信贷政策,都成为市场支撑点,而建立在收入和真实需求基础上的市场因素并不稳健。股市指数持续上涨,虽有合理的反弹成分,但并不意味着宏观经济和上市公司业绩已经好转,此轮行情更多地带有资金推动的痕迹――虽数据不详,但银行信贷超常增长中相当一部分资金流入股市已是共识。
至于国际商品价格上涨,其直接理由是中国经济快速恢复后对原油、铜、铁矿石等大宗商品的可能需求。不过,深入分析即可发现,中国近来的相关进口增长仅有小部分系生产所需,而相当一部分是借国际市场价格偏低增加战略储备的考虑,或受部分企业囤积行为的影响。以全年需求而论,现有的增长并不能持续。此外,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反弹或使当前通货膨胀预期“自我实现”,也加大了全球经济滞胀的风险。
从中长期角度看,此次金融危机源于全球经济结构失衡。世界经济的复苏需要在新的均衡点上启动,其前提就是各国完成经济结构再调整。这需要时间,更充满曲折和反复。中国在“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基础上,继续面对最终需求疲弱的现状,惟期待以外部需求消化大量新增产能。然而,寻求再平衡的美国应放弃过度消费模式,其需求恢复必是“难尽我意”。最新数据也显示,美国今年4月个人储蓄率攀升至5.7%,创14年新高;由于减税,4月个人实际可支配收入环比增长了1.1%,而减税带来的收入增加并没有进入消费,大部分转为储蓄。现有趋势表明,外需近期难以恢复,中期也难现往昔的繁荣,这将对中国通过结构调整扩大内需形成更大压力,与之相关的收入再分配、服务业放开等重大改革,则是更艰难的战役。
毫无疑问,当下一切回暖的经济数据均可增加市场信心。在应对经济危机之时,信心确也弥足珍贵,但是信心必须建立在真实的经济基本面改善以及理性预期之上,对经济复苏过度乐观,甚至对通胀预期过分强调,其实并不可取。当前,要在乐观中保持谨慎,不为“流动性亢奋”所惑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