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商务英语谈判中的社交称谓及语标应用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在日常言语交际中,话语标记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它同时也是一种有效的策略方法,可以保证言语交际能够顺利进行。话语标记在不同的言语交际中有不同的语用功能,本文命题中的商务英语谈判就是其中一种特殊形式的言语交际。本文将社交称谓及语标应用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商务谈判的英语语用实例,讨论了在商务英语谈判中话语标记的各种实用功能,并以此抛砖引玉,请方家指证。
【关键词】 商务英语;社交称谓;话语标记;头衔
注: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研究课题“网络环境下的高职英语教学方法及评价体系研究”(FYJY/2010/18)阶段性研究成果。
1、引言
伊恩·梅森在1999年指出,日常交谈中的话语翻译包括基于英语翻译的所有内容。它的主要特点是:在人与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时,译者负责解释全过程的对话并进行相关协调。因为作为一名商务英语的专业翻译人员,必须发挥出类似中介机构的功能作用,配合在整个交谈过程中,让商务谈判得以顺利自然的进行下去。在商务英语谈判中,洽谈的双方可能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拥有不同的教育和文化观点,这对翻译人员的口语翻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避免翻译时因为口语的翻译失误导致谈判双方出现理解错位,本文将以商务谈判作为实例,将商务英语谈判中的社交称谓及语标应用经常会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
2、社会称谓
语言是文化传播的介质,社会称谓不但是语言的体现,也是文化的体现。英国著名的翻译专家苏珊?巴斯内特曾经比喻说语言和文化有效的结合,才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心脏。她说:“在心脏手术中,任何一个人不能忽视其他的身体部位对心脏造成的可能影响。在翻译过程中,我们也不能脱离文化背景,直接进行语言内容的翻译。”因此,商务英文的翻译过程不仅涉及商务谈判双方的语言,也涉及到商务谈判双方的文化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名分和人的关系”,而西方的文化观点则是“以人为本,名称可以随意使用”。这就是中西文化的差异,也间接导致了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的不同称谓系统的结果。西方学者罗杰和等艾伯等人在1960-1961年提出使用“对等式称呼”与“非对等式称呼”两种称呼语,前者是指商务交际双方使用相同的称呼语,这种情况一般基于双方来源于同一个地区或者同一个文化背景,目的是要建立一个平等的或非正式的关系。后者是指商务交际双方使用不同的称呼语,这在很大程度上区别于对等式称呼。由于中国和西方之间的巨大文化差异,中国人习惯使用在社会过程中使用“称号+姓”的格式,这个称谓的方式显示了强大的官本倾向,这是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象征。自古以来,中国是一个官本思想非常严重的社会国家,而且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其固定的官方身份或者社会地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由于历来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人们往往使用一个人的职务,职称进行称呼对方。中国人认为这样称呼对方一方面体现了尊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重视权力关系。所以在中国的社交场合,人们往往被称呼为一个头衔或职位+姓,而不是先生/女士+姓,被称呼的中国人通常认为后者包含了刻意降低自己身份的含义。在中国,只要有一个官方名称,无论大小,无论是高贵与否,基本上它可以单独使用。比如市长,队长,赵总,钱经理,孙领导,李会计师等称呼。一方面使听者识别这种称呼,同时也满足了听者的心理满足感。
在社会称谓方面,中国文化中的职位、职业和职称均可以被用来作为一个称呼,如王总监,张老师,李讲师等。但在西方文化的社会称谓中,标题+姓主要用于王室,政治,法律,宗教和其他官员,如美国总统奥巴马。偶尔可以用几个学历或职称为称呼,如:博士,教授等。部分职业名称也可以作为称呼,如护士,服务员,和卸货工。在中国,职业的名称通常可以作为直接使用的社会称谓,而在英语中,很少有这样的用法。例如,中国人经常叫对方李经理、海伦主任,而西方英语中很少使用李经理、海伦主任这种称呼。
例如,在中西之间的商务谈判中,首先双方需要进行介绍。中国人会这样介绍:“向您介绍有喜爱,这是我们的王经理”。这样的称谓“王经理”在中国是一种大众普遍接受的社会称谓,姓+职位,但这完全是中国式的英语。对于英语为母语的西方来说,王经理只是一个语句,而不是一个称谓,西方人在英语中没有这样的习惯用语。。如果在场的译者采用了经理的称谓进行翻译,将直接导致语用失误。在翻译中,译者应根据中方表达的英语意图,从西方的社会文化方面着手,翻译成“这是王先生”。在社会称谓翻译中,中国人的姓氏前在前,如:王经理。但在英文翻译中却在后,例如:Professor Smith(史密斯教授)。
3、商务谈判中话语标记的语用功能
商务谈判的行为过程大部分作用于国际之间的经济和贸易合作,以协调和改地区之间的经济关系,满足双边交易需求,通过达到标的物的交易条件,需要一个交易月左右的时间来进行交换信息。一般来说,谈判的方式分为书面谈判,面对面谈判和电话协商。
3.1、人际功能
要实现一个成功的谈判,往往需要在谈判开始创造一个和谐的氛围。事实上,发言者与倾听者都需要做出相关的努力,来维护整个谈判过程中和谐的人际关系,并尽可能礼貌的进行问答。发言者可以通过话语标记初步建立与倾听者的关系,译者进行相关的文化背景配合,吸引对方注意力,这将会顺利的引入谈判主题。
实例1:
A:一切还好吧,王先生,请随意一点。(这里英语翻译中穿插单词Well)
B:谢谢您的关照,约翰逊先生。托您吉言,一切都好。有一件事,我想和您商量。
在例1中,Well这个词主要用于双方礼貌性打招呼,这可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不仅可以互相交换后顺利进入主题,并且为下面正式谈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使用“托您吉言,一切都好”吸引听者的注意力,从而提出谈判的话题。
此外,在商务谈判中话语标记可以使用“你知道,你看,你不觉得”这些语言,可以拉近距离发言者和倾听者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倾听者的心理上与发言者在一个命题上达成共识的理解。例如:
实例2:
A:这是该公司实际的价值,我认为您付这个价格是比较适合的,难道你不觉得吗?
B:嗯,但这已远远超过我们愿意支付的。当然,我们将让我们会计师重新审计核算,你知道的。
A:当然可以。
在例2中,在语言表述时利用“难道你不觉得”或“你知道”这样的词汇,是用来拉近距离和寻求共识。同时,双方也在给未来进行的必要谈判留下余地。
实例3:
A:我想我有一定的资格与权利代表我的立场,我的能力能够满足贵公司的需求。
B:你是完全坦率的,我们正在计划在你之后从外面让人来填补空缺的职位。
在例3中的A,使用“我认为”表达了个人的理论,这是一个缓冲的绝对话语,发言者委婉的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同时给倾听者留下了足够的回旋余地。B使用“你是完全坦率的”来表达自己诚实的感情,避免随意或粗鲁对A造成的危害。事实上,在商务谈判中必然会有类似的情况,发言者和倾听者的意见是相反的,或发言者的自我评估或协商的请求被倾听者拒绝。这意味着,在有时商务谈判中,面对发言者或倾听者脸面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某些话语标记的用途可以缓冲和减少商务谈判反应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3.2、语篇衔接的功能、延缓补充
3.2.1、语篇衔接功能
语篇衔接功能,可以让商务谈判英语的语言具备逻辑与连贯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列出和显示的顺序,如:first(ly), second(ly),…to begin with,for a start,next,then,finally,last(ly)。
(2)采用实施例和语义的焦点,如:for example,for instance,in particular,specially等。
(3)语义添加或转折,如:in addition,again,besides,and besides,what,s more,but,0n the contrary,instead等。
(4)过渡和总结,如:all in all,to sum up,then,in conclusion,by the way等。
3.2.2、语篇衔接的延缓补充
在互动沟通的商务谈判中,常常会有语篇衔接的延迟现象。话语标记的使用可避免双方交谈的过程陷入长期停顿,可以通过语篇衔接的延缓补充来完成。发言者一般可以使用如“嗯,哦,我的意思”标记结构来对自己发言过程中产生的延误进行补充。
实例4:
A:你为什么选择该块土地作为您的工厂扩建?
B:呃,是的,当然……。我的意思是,我们不能忘记,由于行业种类欠缺,使得维多利亚时代的经济水平相对较低。鉴于如此关键的问题,我们计划在那块土地上建立一个工厂,以完成行业种类的齐全,也可以帮助解决那里的失业问题,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在例4中,A和B协商新工厂扩建使用的土地问题。对于A的问题提出,B当时并未准备好提供A所需的信息。于是,B选择使用话语标记语“呃,是的,当然,我的意思”,以争取更多的准备时间,组织好自己的语言,找一个更恰当的方式来表达,也避免由于自己思考的暂停而引起中断谈判的流畅与完整。
4、结束语
通过笔者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商务谈判英语中称谓翻译貌似简易,其实却很复杂,需要熟练掌握谈判双方的文化背景。同时,译者必须依据当时的语境,进行自我理解与分析,才能最终准确翻译出商务谈判双方真正的语用意义。只有准确而通俗的及时翻译出商务英语谈判双方语言中表达的真实意图,才能有助于整个商务谈判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包惠南,包昂冲.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外文出版社,2004.
[2] Wang,Y.Discourse Marker and Pragmatic Inferenceo1[J].Sino-US English Teaching,2007,(4).
[3] 周海涛:商务谈判成功技巧[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4] 缪素琴和蔡龙权:会话应答结构中话语标记语的语用特征[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