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爱染夕阳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珲春的一个小镇子上,记者来到了一处红瓦白墙树翠花红的院落,一位肢体残疾但却干净利落,精神饱满的中年妇女在照料着一群耄耋之年的老人,呼爹喊娘地里外忙碌着。她就是珲春市夕阳红托老院的院长,吉林省残疾人自强标兵、中华孝亲敬老之星获得者何爱霞。岁月的沧桑在何爱霞的生命进程里流淌了54年,但却没有把衰老与颓废的印记刻在她的脸上,那张脸庞上时时挂着自信的笑容,挂着青春的活力与战胜困苦的坚毅。但事实上,何爱霞的人生命运是苦涩的。在她蹒跚学步的童年,不幸患上了小儿麻痹症,经历了大小24次手术,可还是没能换回她的健康。在与病魔抗争的日子里、在痛苦的磨砺中,她渐渐长大了。
她拿出家里几年来辛辛苦苦攒下来的一点积蓄,又开始新的奔波。何爱霞说,人活首总得有个奔头,那才充实。如果因为我的付出能让一些无人照顾的老人晚年过得幸福,能为社会承担一点责任,那我的人生是有价值的。1998年5月18日,珲春市首家托老院夕阳红托老院在一阵喜庆的爆竹声中开业了。回想当初,何爱霞感慨万分:想的容易做起来难,托老所成立之初,所有的困难都一拥而上。开始只有一两个老人入院,而且生活都不能自理,脾气又大,有时候怎么哄怎么伺候都不对。再加上珲春是朝鲜族集居地,民族观念很强,汉族人办的托老院朝族人就是不放心。慢慢的入院老人多了,何爱霞又忙不过来了。不论护理员怎么精心,她也要亲自过问。一天下来没有闲的时候,有时晚上要起来好几次,看这个老人是不是尿了,哪个老人的被子盖好没有,人老了怕孤独,怕别人慢待自己。为了让老人们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她和护理员们都亲切地称老人们爸爸、妈妈,老人们也叫她大闺女,一位朝族老人为爱霞起了个爱称,叫她宝何。
上街买菜、买水果她都买最好的,最新鲜的。有患病卧床、大小便失禁的老人,爱霞像对待婴儿似的,给老人擦屎、换尿布、洗衣裤、洗澡洗头、剪指甲,有的老人卧床几年,从没生过褥疮。也有调皮的老人,故意往裤子里拉屎,还笑着说我知道,可我就不告诉你。何爱霞不气不恼,乐呵呵地哄他们换下衣服默默地洗干净。有的老人被家人送来后想不通,哭过,闹过。可在这生活了几天,就后悔来得晚了。一位朝鲜族老阿妈,家里先后为她顾了7个保姆,都不能令老人满意,最终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将老人送到了托老院。两天过去,老人乐了,这就是我的家,我哪都不去了,谁都不用,院长就是我的女儿。
在托老院对面的山坡上有一座坟茔,那里安葬着一名叫辛尚敏的老人。他只有一个女儿,远在北京工作,老人在何爱霞的托老院生活了近4年,临终前他请求爱霞把自己葬在托老院对面的山上,他说:我舍不得离开你,舍不得离开托老院。为了答谢何爱霞,老人的女儿制作了一块精美的牌匾,上面写着“一片爱心慰晚霞,辛勤映红艳阳天”。两句话分别由院长和她女儿的名字组成,其间蕴含着对她的感谢和深情。
“要让托老院成为老人心灵的寄托,成为温暖的家,让他们在这里舒心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段路”。何爱霞诚挚地说。她告诫护理员们:在老人们面前,我们永远都是小辈儿,爱她们,要胜过爱自己的亲生父母。
何爱霞离不开老人们,老人们更是离不了她,每逢年节,任凭家里三番五次往回接,就是不愿回去,回去也不愿意在家里待,急着要回托老院,因为老人们觉得托老院才是他们的家。10年过去了,她的爱,融进了高天,融进了厚土,融进了人们的心田。十年来,何爱霞共收养了243名老人和病人,他们中间年龄最大的104岁,其中有的来自台湾、北京、大连、哈尔滨......说起托老院这几年的发展,何爱霞很激动,她说:“我和爱人都是残疾人,我能有今天这样的收获与各级残联组织对我多年来的关怀和帮助分不开的,没有这些支持和帮助,我的创业之路就会更加艰难。几年来,省州市相关领导多次到托老院视察指导,我个人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得到了全国孝亲敬老之星、吉林省自强创业标兵、延边州残疾人先进个人等荣誉。夕阳事业,是我人生最美好的选择,我会更加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