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谁人击节论魏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谁人击节论魏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生命的咏叹调,绝处求生的事业路》这本书拿到我们手中时,北京舞蹈学院的著名教授、汉唐舞蹈的创始人孙颖先生已经离我们而去了。这本书是孙颖的夫人和学生整理的先生遗留下来的手稿,全书记载了孙颖从1957年至2001年一段坎坷而又丰富的生活。书中不仅讲述了先生21年流放生活的艰辛,也讲述了先生潜心研究中国古典舞的艰辛历程。清寒恻恻,风骨雅韵,一代大师的情怀凝聚成这一行行的文字。

1958年4月,所谓“”孙颖被送监狱劳动教养。超负荷的体力劳动,让许多壮汉都甘拜下风,每当劳作结束,其他人都是仰面朝天就地一躺不愿再动,而孙颖却找到了自己的“活法”。他主动扛扁担后肩(挑扁担分前肩和后肩,后肩的负重更多),为的是用自己劳动换来同班“同学”——原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青年哲学家的“课外指导”;这样,他“趁机”学习了《中国哲学思想史》。他好学,让很多艺术家和知识分子都愿意利用上厕所的时间与他聊天,共同探讨中国艺术的发展。调到文教队后,他借排舞剧《宝莲灯》的机会,向京剧队的老艺人学习和探讨戏曲舞蹈中古代舞蹈的形式传统和特色,经过多次的讨教,从长筒袖、半筒袖到水袖的演变过程中感受到中国古典舞不仅是动作的技术技法,其中的文化形态更为重要,形成了日后研究汉唐古典舞的基本思路。

桀骜不驯、敢作敢当,孙颖的这种个性,在苦难中练就,又在平常岁月中酿造他个人生活的“苦难”。“”摘帽回到北京,孙颖被“原单位”拒绝接收,也遭到了老领导的冷落与质疑。万般无奈他去了舞协编辑部工作。但这份工作距离孙颖的理想甚远,他就暗下决心“多则三年,少则两载,会让你看清楚,看明白的!”处女作《铜雀伎》的诞生并没有马上让孙颖峰回路转,先是引来同事和同行们的质疑,后来因为找合作的演出团体又几经周折,直到1987年舞剧才成功上演,那是他回到北京的第八年。

千里马需伯乐识,孙颖直到遇到了他的“伯乐”,他才真正踏上了他梦想的艺术之路。先是几年前被舞蹈学院封杀的大型舞剧《炎黄祭》终于在舞蹈学院开排并成功上演了,尽管其中困难重重,但对当时的孙颖来说,这已经是学院给予他最大的支持了;其后孙颖创作的舞蹈《踏歌》在全国第一届荷花杯舞蹈大赛上获奖,并迅速在全国走红,可他面对荣誉,并没有飘飘然,仍然继续研究、创作喜爱的中国古典舞;1998年初,他继舞剧《炎黄祭》之后又创作完成了舞剧《寻根述族谱华风》之二《龙族风韵》,并顺利找到演出合作伙伴,于1999年由重庆市歌舞团成功上演;日后又迅速在重庆建立了汉唐古典舞的本科教学基地,2000年开始正式招生。这一举动也得到北京舞蹈学院的支持与认可;次年,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舞系汉唐舞专业开始招生,他以70岁的高龄创立了中国汉唐舞教研室,培养学生数百人;他创作的舞蹈《踏歌》、《楚腰》、《谢公屐》等作品成为北京舞蹈学院优秀的保留剧目;他获得了“北京高等教师名师奖”;他创建的中国汉古典舞人才培养模式被国家人事部、财政部、教育部、文化部评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孙颖终于得到了业内同仁的认可,他的理想终成现实,所有成绩和荣誉都是他坚持不懈努力的结果,而这份荣誉他苦苦等待了半个世纪之久。王冕在《白梅》中说的好:“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21年艰辛的流放生活、忍辱负重,孙颖对舞蹈的热爱与追求始终如一,生活的艰辛不仅没有让他丢弃理想和追求,反而造就了他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的性格。在创建和发展汉唐古典舞的艺术之路上,他遇到了诸多的困难,但孙颖凭借着自己对艺术的无限热爱和坚定不移的信念,坚持不懈,排除万难,最终实现了理想,履行了作为一名教师的职责,为发展中国古典舞、振兴民族文化奉献了他的一生。

当你阅读先生的这本回忆录时,你一定会被先生波折起伏的艺术追求之路所感动,但全书除了朴实、真诚、感人的文字外,还有一大亮点就是书中后半部分的200余张照片,这些照片更加鲜活地向读者展示了孙颖在生活与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其中包括孙颖编创教材、编排舞剧时的图像,以及与家人、学生、朋友在一起的照片。他时而锁眉思索,时而开怀大笑,在课堂上做的示范动作挥洒自如,在生活中又是那么和蔼可亲,从照片的场景与表情细节可以看出先生风趣幽默、乐天达观、豪放不羁、傲骨嶙嶙的性格,也正是这样的性格支持着他从艰苦的岁月中一路走来,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理想。

孙颖的一生,有诸多故事。他的时代和他自己,都在特殊的岁月变迁中,变成了一代人中国知识分子艺术家的性格象征。艺术不仅仅用来表达时代,更是表达自己的情怀。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想起了周志强写给孙颖的一副挽联:

亦儒亦侠恻恻风度 宗师去后 谁人击节魏晋

可古可今悠悠岁月 先生来时 仍有踏歌说汉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