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数据环境下物流服务终端多主体协同创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数据环境下物流服务终端多主体协同创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重,其中物流服务业发展尤其迅速。文章利用文献查阅法,基于国内外物流服务创新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大数据时代背景,构建本文的理论框架,研究物流服务终端多主体(包括物流企业、制造商、消费者)进行协同创新的方法,重点从信息平台搭建、物流服务能力提高,消费者反馈机制建立服务产品创新等角度来分析物流服务终端的创新优化过程。

关键词:大数据;物流服务;物流能力;多主体;协同创新

中图分类号:C0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10-34 -03

一、引言

统计2013~2015年服务业年均增长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0.8个百分点,达8.1%。跃居我国第一大产业(国家统计局,2016),作为服务业的一个子集的物流早在2010年入选中国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物流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创新,十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提倡“万众创新”,创新成为当前中国的主旋律,这也成为本文研究的一个契机。

二、文献综述

(一)服务创新概念及发展

“创新”的概念最早由经济学家Schumpeter提出,即开发新产品,采用新生产方式,开辟新市场,发现新生产要素和实现新组织1,他强调创新是不同要素的组合。随着对于服务创新研究的深入,研究视角也呈现多元化。Lars Witell、Laurel Anderson(2015)等人研究服务创新的二元性,提出运用逆向思维研究服务创新失败的消极影响,失败有助于找到创新的关键特征。Renu Agarwal 和Willem Selen(2009) 则从整个服务生态系统的角度去研究服务创新,认为在服务生态系统中的服务创新是以资源基础理论为中心,将服务视作能力的应用,利用利益相关者的知识、技能和经验。Lusch和Vargo(2004, 2008)则最先提出基于资源优势理论和核心竞争理论的服务主导逻辑的价值共创,认为企业提供服务主张,创建平台和顾客共同创造价值。价值创造的主体包括了企业、合作伙伴和消费者,顾客最终获得使用价值或者体验价值。2008年两位学者接着进一步提出“一切经济和社会主体都是资源整合者”,进一步拓展价值创造的源泉。从资源基础观的视角研究服务创新,强调参与主体间的资源整合(RL Priem,2001, Jeroen Kraaijenbrink,2010 )。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实践与理论界关于服务创新的研究呈现出新的特点,尤其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俞立平(2013)在研究大数据与大数据经济学时根据前人的研究总结大数据具有规模性、多样性、实时性、价值性,为管理与创新工作带来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对物流服务行业更是如此。徐宗本,冯芷艳等人(2014)认为网络环境下的大数据精准映射并持续记录人们的行为特征,为了解消费者行为特征变化和消费需求提供了巨大的商业价值,而基于大数据的管理创新呈现出跨组织数据整合、多主体决策等特征。这说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物流服务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不论是新的技术、新的商业模式还是新的经营理念都会或多或少的产生一定影响。

(二)多主体协同创新理论框架

物流服务业跨越了商品供应者、服务提供者以及消费者之间的界限,对供应链成功运行已越来越重要。价值网络理论认为个体无法拥有充足的资源创造价值,就需要将相互影响的个体的特色资源相互匹配和整合,提出互动与资源整合创新模型,通过创新网络内部成员间的互动,资源的相互转换,组织间的相互学习,以达到资源整合的目的,这些资源包括了知识、技能、过程、活动等,从而进行价值创新8。资源观认为企业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就应对构成企业竞争优势所需要的关键资源具备识别和获取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于亢亢,宋华,钱程,2014)。以上都在强调系统内的各利益相关主体是创新的驱动力,需要相互合作,整合各自拥有的资源进行协同创新,这样才能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而H・伊戈尔・安索夫提出的公司战略要素之一的“协同”更是为多主体服务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所谓的协同效应是指由于协同作用而产生的结果,是指复杂开放系统中大量子系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整体效应或集体效应(刘[,2014)。

由此,我们在大数据的背景下,从多主体的视角出发,整合供应商、物流企业以及消费者的资源进行服务创新。

三、物流发展现状

针对国内物流服务的发展现状,将物流服务的现状概括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如图所示:

物流服务终端直接面向最终消费者,是整个服务价值链的关键一环。

物流企业面临的环境是一个动态、复杂的环境,最关键的是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而消费者日趋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难以精准把握。将物流企业、供应商和消费者等重要主体联系起来,进行充分的信息沟通与深入的互动,整合各主体的技术、知识等资源,并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实时追踪预测消费者需求趋势,以求提高服务质量,增加消费者满意度,这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多主体参与物流服务创新

(一)构建信息平台加强合作

信息交换是节点企业交流与合作的纽带,是节点企业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平台(李维安,李勇建,石丹,2016)。物流终端的各参与方应充分认识到平台的重要性,积极建立信息平台,各参与方依托平台建立的信息服务中心相关的供求信息,实现信息资源的及时共享,加快物流各环节对接速度,通过促进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合作,来增强供应链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王美英(2014)从云技术的角度提供解决建设物流平台的问题,利用云计算技术具有的海量存储、高扩展性、高可靠性、通用性、虚拟化、自治性等特点以及强大的容错、容灾,故障恢复,网络存储和数据分析功能,全面整合物流系统中相关组织的信息资源,将各类资源进行分布式存储和统一管理,提供更加高效的索引、分享服务;另一方面利用大数据将海量的非结构化数据转化为有用的商业信息活动,满足用户对海量行业数据分析、决策的需求。

(二)提高物流服务能力

Edward A.Morash(1996)等学者提出主要的物流能力包括两大类,需求导向的能力:售前服务(帮助消费者了解信息)、售后服务(持续的顾客满意度)、配送速度、配送可靠性、对目标市场的响应能力;供应导向的能力:广泛的分销覆盖(可用性)、有选择的分销覆盖、低的分销总成本。国内学者马士华、陈习勇(2006)指出整个物流链的物流要素能力由4部分组成,其中分销阶段的服务能力由基本服务能力和增值服务能力组成,前者的衡量指标包括3部分:(1)产品供应能力,(2)产品交付能力,(3)信息服务能力;后者指提供定制化物流服务能力。总的来说,物流服务的能力水平强调了对消费需求的响应能力,以及满足消费需求的能力。例如,企业之间可以紧密合作,建立分销资源计划(DRP),实时查询订单、产品供应及库存状况,增强对订单和供货的反应能力,持续补充库存能力,以便产品及时、准确地配送到消费者手中。

(三)建立消费者反馈机制

顾客导向服务创新强调对顾客的消费能力、消费偏好以及消费行为的深入了解,相应的调整产品与服务,以动态的适应顾客需求。Renu Agarwal和Willem Selen(2015)认为在服务过程中顾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一种资源、一个同事、买家/使用者、共同创造者,这也就是说消费者也是服务创新的重要源泉之一。因此,为了整合顾客的资源,可以对终端客户提供门户网站服务平台,建立消费者反馈机制,用来收集消费者需求信息、消费体验以及感受评价,获得最真实、全面的反馈信息。在设计与产品特点、消费者偏好匹配的服务,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流程再造过程,发展信息共享与交换功能包等方面融入消费者的意见。

(四)进行服务产品创新

制造商通过以上任何客户互动机制,利用客户的期望来解读市场情报和识别竞争机会,设计出迎合顾客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积极参与服务设计、公开分享知识与信息将导致更高的物流外包绩效。物流企业则应专注于同他们的顾客(制造商)基于服务主导逻辑进行价值共创,这能够提升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Juga et al.,2010)。物流企业和制造商共同学习、信息分享、以及建立一个聚焦服务、顾客导向和关系的逻辑,对于二者的成功至关重要。

五、结论与展望

针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非对称信息程度的增加,充分利用大数据挖掘顾客需求变化趋势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多主体的协同创新,整合物流分销系统内部各利益相关主体拥有的资源,构建分销渠道信息共享机制,消费者反馈机制,以提高物流分销系统的柔性;另外从服务产品的创新方面进行改善,以期提高顾客满意度。本文不足之处在于缺少实证研究,没有涉及到该领域的创新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创新的效果。这将在接下来的研究工作中加以补充。

参考文献:

[1]熊彼特.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2:69-70.

[2]Lars Witell,Laurel Anderson, Roderick J. Brodie, Maria Colurcio et al. Exploring dualities of service innovation:implications for service research[J]. Journal of Services Marketing,2015,29(6/7):436-441.

[3]Renu Agarwal ,Willem Selen. Dynamic Capability Building in Service Value Networks for Achieving Service Innovation[J].Decision Sciences,2009,40(3):431-475.

[4]Vargo ,Lusch. Evolving to a New Dominant Logic for Marketing[J].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4,68(1) : 1-17.

[5]Vargo,Lusch.Service-dominant Logic: Continuing the Evolution[J].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008,36( 01) : 1-10.

[6]Richard L. Priem and John E. Butler. Is the Resource-Based “View” a Useful Perspective for Strategic Management Research?[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1,26(1):22-40.

[7] Jeroen Kraaijenbrink. The Resource-Based View: A Review and Assessment of Its Critiques[J]. Journal of Management,2010,36(1):349-372.

[8]刘丹.物流服务创新机理及模式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36-37.

[9]刘伟华. 中国物流服务创新的发展现状、模式与趋势[R].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14:23-24.

[10]俞立平.大数据与大数据经济学[J].中国软科学,2013,(07):177-183.

[11]徐宗本,冯芷艳等.大数据驱动的管理与决策前沿课题[J].管理世界,2014,(11):158-163.

[12]Paul Milgrom,John Roberts. The Economics of Modern Manufacturing: Reply [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5,85(4):997-999.

[13] 于亢亢,宋华,钱程.不同环境下的供应链运作柔性的绩效研究[J].管理科学,2014,27(1):43-54.

[14]刘[.第四方物流企业协同运作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29-34.

[15]李维安,李勇建,石丹. 供应链治理理论研究:概念、内涵与规范性分析框架[J].南开管理评论,2016,19(1):4-15.

[16]王美英. 基于云计算的国际物流分销综合服务平台构建[J].商业时代,2014,(35):29-31.

[17] Edward A.Morash,Cornelia L.M. Droge,Shawnee K. Vickery.strategic logistics capabilities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firm success[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1996,17(1).

[18] 马士华,陈习勇.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能力构成及其特性研究[J].管理学报,2004,1(1):107-111.

[19] Renu Agarwal and Willem Selen. Dynamic Capabilities for Service Innovation in Service Systems[J]. The Handbook of Service Innovation,2015:237-249.

[20]Juga,Juntunen,Grant.Service quality and its relation to satisfaction and loyalty in logistics outsourcing relationships[J].Journal of Service Theory&Practice,2010,20(6):496-510.

作者简介:

田红,女,湖北仙桃人,上海海事大学经管学院硕士,研究方向:服务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