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谈《江南的冬景》的教学内容及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江南的冬景》是郁达夫的散文名篇。通常教师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教学内容的定位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笔者通过对本文简单的梳理,并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谈一些思考。
一、 梳理
1. 赏鉴“景”。紧扣题目《江南的冬景》中之“景”,重在了解文中所写景物的特点以及景物描写的方法。大致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流程:(1)找出文章写景的段落;(2)给每幅景物命名(以五字为主,如:曝背谈天图、冬郊散步图、寒村微雨图、江南雪景图、寒冬闲步图);(3)概括景物的特征;(4)赏析景物描写的特色;(5)简要赏析情景交融的特点。
2. 体味“情”。情与景自是紧密相连的,但这里明显侧重于对文章情感的探究。关于本文的情感问题,主要为两大类:其一,田浩东老师认为作者是“将冬景作为背景,在这个背景下作者抒写性情,向读者传达一种淡雅悠闲的生活情趣,写生活情趣才是文章的主体”①。而作者“贯穿在全文中的情感基调便是悠闲逍遥”②。也有老师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紧密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来体味文本字里行间渗透的细腻情感。他们更多地参考了作者写作此文的背景资料,从而为全文的情感、作者的心境做了另外的定位。比如朱昌元老师认为作者写出如此的“冬景”,实是“寄情山水”,即“他有时生活在想象的‘桃花源’中,生活在自己用文字创造的明丽、闲适的境界中,借以安放自己那颗敏感、躁动而痛苦的心灵”。③
3. 就文章的“闲笔”运用而生发开去,让学生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探究、体悟。这里不做详细的阐述。
二、 思考
1. 第一种情形对学生的学习来说,可能着眼点更在知识与能力。就教材本身来说, 本文被安排在 “像山那样思考”专题的“谛听天籁”板块(苏教版必修一)。可见,教会学生鉴赏景物描写应该是与编者意图相契合的。但是,对景物描写的特色不必面面俱到,毕竟涉及到这个方面的教学机会是很多的(散文、诗歌阅读都经常会涉及)。那么,针对《江南的冬景》“这一篇”文章,可以选取的具体角度也不少,比如写景中虚实结合的应用,尤其是“引用诗文”对文章表情达意的作用;再如可以采用比较阅读的策略,如《荷塘月色》中“引用诗文”对文章的作用也是极重要的一个方面。对此,董旭午老师有过深刻的分析,“于是,朱先生‘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想起江南采莲的旧俗,想到梁元帝《采莲赋》中所描述的那个热闹、风流、自由、美好的季节。在那个季节,在那个世界,一切是那么地纯真浪漫,自由自在,温馨美好,都是那么人性化,那么富有人情味。这无疑是朱先生理想心志的再度流露,也是他穿越时空,借用古典诗文的意蕴建构的另一座精神乐园。但现实是残酷的,是不讲纯美人性的,是没有人心志自由、心灵独处之所的”。④而本文,也引用了不少诗句,对写景,对抒情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比较一下二者的异同,应该会加深对文本的认识。
再比如在景物描写上,二者可另外“做一个简单的比较,很有意思。同样饱含情感,朱自清对景物精刻细描,纤细入微……,此处之景此处独有,移至别处则废,是空间的逼真的自然的景;郁达夫笔下的景物,被置诸悠久的历史文化中……”⑤结合两篇文章(或者其他学过的文章,如《故都的秋》等),让学生体会一下,从而可以留下一个整体印象。
总之,抓住文本的特征,切入口小一点,挖掘得稍微深一些,学生的印象也会深一些,效果自然好一些。
2. 关于第二种情形,一切景语皆情语。谈到景物,自然要体味其中的情感。《江南的冬景》文本本身所直接体现出来的情感自然较多是悠闲。郁达夫是有着浓重的士大夫情怀的,但这与传统士大夫的情怀又有什么区别呢?
通过教师自己补充的材料(略),让学生比较一下也未尝不可。通过体会“此闲”非“彼闲”,从而更细腻地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丰富情感。
以“悠闲”为基调的解读,和相应的教学设计主要是着眼于文本的角度。但是,对于本文,我们是否可以从其他角度探究一下呢?林贤治先生说得好:“散文的内涵,源于个体精神的丰富性。”⑥单就本文来说,如果紧密联系作者,联系文章最后提供的写作时间,从“作者”的角度着眼,也应该是一个不错的角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就明确提出:“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⑦上文提到的“寄情山水说”,可能就是基于此的一种教学定位。其实从“寄情山水”的角度来看,作者确实有些接近写作《荷塘月色》时的朱自清先生。在他们的日记与书信中,都清晰地揭示出当时的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复杂情感,如朱自清先生在《一封信》(写于一九二七年九月二十七日)中写到的“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除此以外,孙绍振先生也曾从伦理方面做过细致的分析,比如家庭关系的不睦(由于庶母的挑拨,其父借着和校长的私交,朱自清的薪水,本人不得领取,被直接送到家里),使朱自清先生“更觉颓废下去”,决定了“刹那主义”。而郁达夫先生在一九三五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的日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家国沦亡,小民乏食,我下半年更不知将如何卒岁;引领西望,更为老母担忧,因伊风烛残年,急盼我这没有出息的幼子能自成立也。今日为防空演习之第二日,路上断绝交通如故……午后因事出去,也算是为公家尽了一点力。下午刘开渠来,将午前的文章搁下,这篇《江南的冬景》,大约要于明日才得写完寄出。”可见,两位先生在分别写作这两篇文章时,内心情感都深受着政治、伦理、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影响。我们知道,作品中必将投下现实的影子。所以,我们是否可以说,郁达夫是寻找“桃花源”,描摹一个逍遥自在的“江南冬景”;朱自清是寻找“栖息地”,描绘一个暂时让自己放松的“月下荷塘”。当然,或许二者寻找的都是一个心灵的“避难所”。总之,在这样的比较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根据资料,谈谈自己的看法,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关键是通过这种设计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探究能力。
综上所述,对于《江南的冬景》这篇文章,从不同“纬度”(如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同“角度”(如文本、作者),在课程目标的框架下,可以形成不同的教学内容定位。而不同的教学内容也需要适合的教学策略,比较法只是其中一种。二者较好地融合起来才会更好地发掘文本的价值,从而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①② 田浩东.江南的冬景是写“冬景”还是写“生活情趣”[J].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学.
2011(3).
③ 朱昌元.明朗的格调 悠闲的境界——《江南的冬景》课堂教学实录[J].语文教学通讯.2012(2).
④ 董旭午.“脉脉流水”蕴真情——朱自清《荷塘月色》思想情感之我见[J].中学语文教学.2012(9).
⑤ 王丽主编.中学语文名篇多元解读[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6.
⑥ 林贤治.沉思与反抗[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8:97.
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青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