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蒙太奇构建的生命颂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蒙太奇构建的生命颂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电影成为公认的“第七艺术”,蒙太奇的作用功不可没。作为电影的基本结构手段和叙述方式,爱森斯坦主张恰如其分,拿捏到位地运用蒙太奇,最大限度地为电影服务。本文以日本电影《入殓师》为例,阐述蒙太奇构建的一首有关生命颂歌

关键词:蒙太奇 画面 情感 电影

蒙太奇从广义上来说,它是指在电影创作中,根据主题的需要、情节的发展、观众的心理,将影片的内容分解为不同的段落、场面、镜头,分别进行拍摄。然后再根据原定的创作构思,运用艺术技巧,将这些镜头、场面、段落,合乎逻辑、富于节奏地重新组合,使之构成一个连绵不断的有机的艺术整体。作为电影的基本结构手段和叙述方式,它包括了分镜头和镜头、场面、段落的安排与组合的全部艺术技巧,进而包括电影剪辑的具体技巧和技法。

蒙太奇作为电影艺术的一种表现周围客观世界的方法,基本目的和任务就是调理贯通地阐述主题、情节、动作、行为,阐述整场戏、整部影片的内部运动,以至于逻辑顺畅、脉络分明并最大限度激动人心地完成叙述。它不是叙事者,更不是基本单位;它不是一切,但它不可或缺;它不能过分夸大,也不能完全摒弃。

一、解析《入殓师》中蒙太奇的实现过程

爱森斯坦强调镜头的组接,认为镜头(画面)是蒙太奇的基本结构,来自各方面的画面在人的意识、感觉中建立起联系,串联、集合成锁链相应的形象。这种串联过程同时蕴含于情感逐步发生、发展得以展现的过程。

一部成功的艺术作品必定是运用创造画面锁链的方法进行形象创造的:更注重再现生活本身用以在人们的意识和情感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使得概念化的“形象”注入观众意识,使得观众自身加入到创造过程当中。

首先要拥有富有情绪的蒙太奇本:分解主题之后,选取决定意义的画面、产生形象从而进行主题体验。在创造形象时,可以从不同维度、不同因素、不同的视象顺序入手,加之以不同的节奏,创造统一的情绪和完整的形象,达到叙述目的。其次,总主题需要以同等程度贯穿所有单位。

《入殓师》中有这样一幕场景,导演在对于入殓师小林大悟的心理活动拿捏得十分精湛。主人公于深夜中回忆起了童年和已逝的母亲,似乎看到了父亲模糊的脸。镜头首先聚焦于小林在黑暗的房间中拥抱着妻子,镜头静止,文字独白响起。紧接着转换到独自坐着的小林,随即切换到母亲的相片和父亲的乐片,又绕回抱肘静坐的小林,镜头一如既往的静止,构成了四幅具有内在联系的静态画面。继而吊灯亮起,小林拿出了那台大提琴,镜头也随之开始了运动。大提琴、石头、这些具有意象意义的物件一一展现在观众的眼前,儿时的画面在静谧的气氛中逐渐呈现。回忆与眼前实景的蒙太奇组接,大提琴略带沉重的音符,小林深邃的眼神,所流露出的是对生命以及生活的迷茫与困惑,构成影片《入殓师》的内在气质之一的悲凉、伤感。

二、蒙太奇的功能

1、《入殓师》蒙太奇在表达人物心理方面的叙事功能

蒙太奇的实质在于促成了由量向质的飞跃,用前苏联电影大师爱森斯坦的话来说就是:“两个镜头经过对列,连接成新的质,从而产生新的表象。”

在电影《入殓师》当中,初次实践便遭遇腐烂尸体的入殓师新手小林大悟,心神不宁地坐在妻子精心布置的温馨餐桌上。下个镜头直接切换成一盘肢解的新鲜肉鸡的特写,大悟喉头涌动冲到水池边狂吐不止。前两个镜头彼此相互独立,导演有意将其对列组接,便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心理与视觉效果,将白天所见到的腐烂尸体与鸡肉建立合理联想,达成对主人公心理状态的到位描述。

深夜纠结的小林来到客厅,伴着温暖的灯光坐在藤椅上拉着儿时的大提琴。镜头从面部特写拉到全景,以仿灯笼的吊灯为中介,以摇镜头的方式通过平行蒙太奇转换到不同时空的同一场景:年少的小林在父母面前谨慎地拉着与幼小身材不相符的大提琴。再摇回沉醉在回忆琴声里的小林的全景,继而切换到儿时一家三口在冬日去沐浴的其乐融融的场面。最后切到小溪边挑拣石子的场景,近在眼前的父亲的脸竟模糊地只剩轮廓。回忆中的父亲对他竟是如此生......蒙太奇于无声之中完成了视觉及心理上的时空的转换与内心世界的写意刻画,失焦的镜头代替主人公的眼睛,铺垫了父亲在他内心深处长久以来的缺席地位,和那段不愿提及甚至模糊怀疑的回忆。

在结尾处也有同样的镜头契合之前的描述。入殓师亲自为父亲入殓,看到父亲手中滑落的石头时,泪流满面。过去的记忆瞬间得到唤醒,那些原本已经被遗忘的画面渐渐地浮现在了眼前,入殓师透过那块光滑的石头再一次看到了当年小溪边父亲的脸,那张被岁月冲刷得沧桑不已、同时又饱含着愧疚的脸,那张他曾经发誓再也不想看到的脸。同样的景别通过对焦清晰无比,使观众立刻联想起片头的回忆场面。两个镜头的对比队列,完成了小林对父亲的宽恕和对自我内心的解放,使得悲伤与怨愤回归到一种平静的温情。一切都在转念之间,乃至于生死。

以上例子正印证了“1+12”的效果,强调出对列的结果在于“质”,即一种新的形象和新的概念。这也是蒙太奇的功效所在。

2、 蒙太奇升华电影主题的功能

蒙太奇决定着一部影片内容的取舍、结构和节奏的安排,是电影讲故事的一种方式。它分别从主题内部的所有特点中精心选取几个最具特点的细节镜头,将其对列之后产生出能够最鲜明体现出主题内容的概括性形象。各图景的综合对列使得同一主题从不同方面得以展现。

影片中最具蒙太奇功效的段落是田垄中拉琴。镜头从圣诞夜小林为佐佐木先生和同事小姐演奏古典作品《圣母颂》共度平安夜开始。随着画面的调转,我们看到了大量剪辑后的小林在各种入殓仪式中的忙碌身影,音乐也从《圣母颂》自然而流畅的变为了入殓师的主题。音乐传达出了随着小林工作的深入,他也渐减在内心更加了解自己和生命的真谛。额头映满家人红唇的已逝老人、依照心愿穿着传统长袜离开的老奶奶、手握十字架平静而去的少年等等,依靠从圣母颂的音乐和入殓师的主题平滑的过渡,完整而一气呵成。随着弦乐适时的加入,音乐也一下开朗起来。屏幕出现了看似空镜头的画面:美丽的白天鹅和春天的一抹新绿,纯白的雪山和满屏的淡蓝天空,透露出主题曲的生命气息,活泼而富于希望。入殓师每一个步骤每个动作都精益求精,这不仅是对于逝者和他们家人的尊重,更是对生命的尊重。作为大提琴师的小林,为活着得生命制造美;作为入殓师的小林,为死去的生命制造美,完美契合了影片主题。

三、蒙太奇的内在要求

1、蒙太奇心理学基础

人类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之一,是分割地、跳跃地看或想,不断地变换角度去观察世界。联想是架设在蒙太奇结构中沟通画面联系的心理桥梁,通过引起回忆和启迪想象,诱导观众对蒙太奇结构实现从分析到综合、从部分到整体的艺术思维。

2、蒙太奇审美原则

蒙太奇遵循了艺术反映现实的美学原则,是对现实生活素材的重新组织,通过选择、提炼、概括、加工等程序使之富于美感,符合创作者本人的思想情感和创作意图。

3、声画结构和句法结构

无论是声音还是图像的积累,都是为更好地传达情绪、塑造形象、揭示主旨而服务的,音响的加入大大丰富了蒙太奇的表现力度。有时本不吻合的音乐与镜头在句法停顿和节奏的终点才完成彼此间的互相吻合,反而会产生意外而突出的效果。

相比于与欧美大片所追求的声话对位,《入殓师》中的音乐多是与画面平行,看不出明显的音画同步,但音乐事实上却在着力刻画着主人公的心理状态。音乐作为影片另一个主角参与叙事,刻画人物心理,用听觉唤醒观众内心的共鸣。小林为父亲进行入殓仪式时响起深沉的大提琴,随着父亲手中小石子的掉落,动人的主题曲《Memory》悄然响起……整段场景没有一句台词,全靠音乐来描述。配乐简单质朴,旋律如歌,大提琴和钢琴对话似乎是替代了小林和父亲的对话,通过送石子的情节含蓄地表达出来。大提琴象征着父亲,而钢琴则象征着小林。音乐代替主人公的语言虚拟了父子对话,甚至超越了主人公当时的心境。当小林最终决定原谅父亲时,现实却让他只能面对父亲僵硬的身体,通过抚摸去表达愧疚与深情。配乐切合《入殓师》主题充满脉脉温情,父子亲情在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中蔓延着。儿时的回忆交织现实的画面,以潸然泪下的音乐贯穿起来,达成了影片中情绪的高潮。

结语

在蒙太奇实现过程中,既涉及观众创作,也涉及导演创作。蒙太奇近乎神奇般地将导演个性与观众的个性融为一体,把观众的情绪和理智也纳入创作过程之中,使观众不自觉地被拉入导演在创造形象时所经历过的同一条创作道路,逐步引向结果。这些个性化、形象化、却又主题相同的表象以不同的造型原则或其他表现方式,巧妙转变为经过观众自身创作的“心领神会”的东西。

《入殓师》恰当运用蒙太奇的多种表现手法,既注重蒙太奇的内部技术,又完成了蒙太奇成果展示。使得悲喜之间,隐忍有度。正是这种隐忍温情种渗透出来哀伤的独特的东方式情感流露,巧妙地直达每个观众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将影片中的所有人物和荧屏的观众都推向了一个更深、更远的价值领域去思考,感悟生存意义的本质。

参考文献:

[1]《蒙太奇在1938》【M】[俄]C.M.爱森斯坦/著

[2]《蒙太奇的艺术――论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及其应用》【J】 汤雪/著《安徽文学》 2010(05)

[3]《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教程》【J】 王宜文/著 《北京大学竖版蛇》 2004(11)

[4]《的生死美学》【J】 苏茜茜/著 《电影评介》 2011(04)

[5]《谈电影的蒙太奇与长镜头》【J】 苏小明/著《电影文学》 2006(09)

作者简介:张诗颖,女,山西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2010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