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农民工与市民冲突的社会心理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农民工与市民冲突的社会心理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走入城市。由于农民工承受着多重的社会排斥,使得农民工群体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这种心理问题容易导致农民工与市民之间的群体冲突,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

农民工在城市生活,承受着多重的社会排斥。 “社会排斥”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一般指“某些人们或地区遭受诸如失业、歧视、技能缺乏、收入低下、住房困难、罪案高发环境、丧失健康以及家庭破裂等交织在一起的综合性问题时所发生的现象”。 一是经济排斥。由于农民工的身份、文化水平等方面的因素,大部分农民工只能干城市居民不愿意干的苦活、累活、脏活,在收入上还是处于较低的水平,只能选择较便宜消费产品,对于城市主流的消费品没有能力购买。二是政治排斥。按照我国法律规定,农民工,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这项政治权利很难实现。根据现行制度规定,公民在行使政治权利时应当在户籍所在地进行登记,而当前相大多数农民工已经脱离户籍所在乡村,而在城市中又没有正式户口和市民身份,在这样的体制下,农民工极少参加政治活动。三是文化排斥。主要体现在农民工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与城市市民的冲突以及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偏见与歧视,这使得农民工文化无法成为城市中的主流文化,这也使农民工与城市市民之间形成隔阂,致使农民工无法融入城市生活。四是社会关系排斥。农民工从农村来到城市,原来的社会关系网络被打破,到了城市里需要建立新的社会关系网络,但是,大多数农民工在再建构社会网的过程中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和排挤,他们往往局限于农民工自己的圈子,形成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基础的较为封闭的社会网络。

农民工在多重的社会排斥下,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一是由身份认同混乱导致的茫然、焦虑、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农民工群体在城镇中的身份就是处于这样一种“混乱”之中,他们是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工作在最苦、最累的工作岗位,但是由于没有城市户口,在就业、生活、教育、医疗等各个方面与本地人存在明显的差距,在城镇中找不到可供依存的社会关系,严重缺少归属感和安全感。二是由相对剥夺感导致的苦闷、悲观、不满心理。农民工进城打工,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他们所得到的回报却是不对等的,这种强烈的对比使农民工产生了强烈的不平衡心理,形成相对剥夺感。相对剥夺感是一种群体心理状态,是本群体与参照群体比较后产生的一种自身利益被其他群体剥夺的内心感受。农民工在相对剥夺感下,可能引发由此焦虑、苦闷、彷徨、悲观等心理,产生对参照群体的不满与怨恨,甚至出现犯罪心理。三是由偏见与歧视导致的消极和不满情绪。在城市生活中,城市居民认为农民工在就业方面与自己产生了竞争,抢了自己饭碗,认为农民工素质低、愚昧、无知,破坏了城市环境,并且影响了城市的治安,于是将不文明等“标签”就被贴在了广大农民工身上,在与农民工互动过程中,也产生了语言侮辱、躲避、就业排斥等歧视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期无法融入本地社会的农民工难免产生消极、不满的情绪。四是由较低的文化教育水平带来无知、冲动和无畏。当前,农民工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社会道德、法律意识淡薄,很多新生代农民工曾经是留守儿童,缺少家庭教育和关爱,世界观、价值观产生了扭曲,形成了自卑心理。即使是在父母身边的农民工,由于父母的愧疚补偿心理,一般也得不到严格的管教。他们缺乏辨识能力,具有年轻、冲动、无知、无畏的特点,容易冲动和被教唆,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或遇到适当的时机就想发泄,容易发生偏激、越轨行为。

由社会排斥带来的严重的心理问题,使农民工在城镇中面对着不公平对待时很容易产生与本地人之间的敌对心理。在双方的社会互动中,一旦出现“导火线”的一般治安事件,造成人群聚集,就会引发农民工群体的身份认同与情绪的共鸣,在群体严重的心理问题影响下,普通突发的矛盾就会转化成农民工群体对于城市居民,甚至是政府的不满和怨恨,而对于普通突发事件公平处理的要求就会升级成为对不满和怨恨的宣泄,群体就会出现打、砸现象甚至形成大规模。在这种紧张的社会关系中,地缘群体自我认同的强化,以及与群体外人员的隔绝感,使群体成员的集体行动超越了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的思考,某些寻常的议题会由于本地人和外地人的身份标签的凸显变得高度敏感,以地缘关系为基础,行动者的动员依靠既有的人际关系网络,极可能动员更多利益无关的参与者,形成大规模聚众泄愤。

作者简介:吕欣(1981-),男,辽宁省鞍山市人,南京大学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