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知识迁移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知识迁移是教学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恰当的融入这种方法,会让你的教学事半功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知识迁移 信息技术 生活经验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76-01
知识迁移是教学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向来为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所重视。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包含对新情境的感知和处理能力、旧知识与新情境的链接能力、对新问题的认知和解决能力等层次。形成知识的广泛迁移能力可以避免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实现知识点之间的贯通理解和转换,有利于认识事件的本质和规律,构建知识结构网络,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有效性。根据桑代克的有关理论:两种学习之间要产生迁移,关键在于发现它们之间的一致性和相似性。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很强的课程,里面有很多的概念和知识体系,其内在的很多东西有一定的相似性。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设备和每周短短40分钟掌握更多的新知识,学习更多新内容,培养学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学科中的这些相似性进行知识迁移,会让我们的课堂事半功倍。
一、借助生活经验将专业术语生活化
在新课程中学生接触很多新概念和新名词,信息技术的专业术语对学生来说更是抽象。如果我们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学生学起来觉得枯燥,难于理解,长期以往不但不能让学生掌握,反而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都知道,计算机内部的很多元素,它们的原型也来源于生活,只不过是计算机专家们把他们的模型数字化以后存储到计算机而已,所以学生学习的信息技术和我们现实生活的模型还是很相似的。我们就可以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巧设比喻。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有关电脑的组成时,我们可以将CPU、显示器、音箱、鼠标和键盘分别比作人的脑、脸、嘴和手,用人体的各个部分来比喻计算机的各个部分。同样Flash中概念也很多,舞台、场景、元件、时间轴、帧等概念,学生一下子摸不着头脑,我们可以根据电影给学生做一个类比,我们可以把组镜头当作一个场景,舞台就是一组镜头上演员表演的场所,元件就可以比作演员,那演员什么时候出场就是根据剧本上的时间安排,这样学生就会对计算机组成这些术语的用途豁然开朗。在三年级下册中有关文件和文件夹这两个概念的教学中,把“文件夹”比作“书包”,“文件”比作“书本”,学生很快就明白了书本是放在书包中,书包是为了装书本,也理解了文件夹是存放文件的。将这些固定的图标形象化、生动化变成学生易于理解的身边的具体事物,就会使学生化难为易,轻松愉快的掌握。
通过类比,我们可以把一些复杂的问题生活化,把抽象的问题,变成学生易于理解的身边的具体事物,让难以理解的问题变得容易学习。
二、运用窗口特点介绍新软件
现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软件的更新让人目不暇接。学校教育不可能教会学生学习使用每一个软件。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材中安排了很多软件,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后,在短短的时间内学生要学会大量的知识概念,掌握大量的操作技能。古语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终身受益,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体现。我们都明白Windows里面很多界面都很相似,只要让学生发现并内化这些相似点,学生有了部分软件的使用基础后,学习其它软件就不很吃力了。如学生在四年级下册就认识并学习Word软作,在六年级上册又安排了PowerPoint的学习。有了Word软件的学习作为铺垫,我们可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它们的异同点,并带领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学生很容易发现它们有8个相同的菜单,但它们菜单下的子菜单并不完全相同。同时Word中多了一个表格菜单,可以绘制表格,而PowerPoint中多了一个幻灯片放映菜单,可对幻灯片进行设置,这样不仅可以达到巩固旧知识的目的,还可以通过知识的迁移变陌生为熟悉,有利于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教学效率。
三、通过操作共同的特点实现知识迁移
信息技术课是操作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如果脱离了实际操作,学生的学习犹如纸上谈兵,毫无意义。学生只有通过实际操作实践活动,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因此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特别强调指出:信息技术的课程实际操作不低于总课时的70%。如何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能更快地掌握操作方法,形成动手的能力?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深思的问题。在Windows系统中,记事本、Word、PowerPoint等软件中对字体进行设置及复制、粘贴的操作方法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先选择相应的命令或用右键菜单选择相应的命令。学生在三年级学习记事本这个软件中对字体的设置的基本操作后,再学习其它软件中关于字体设置的操作时,教师只需创设恰当的情境,引导学生联系旧知,学生就可以自主探索完成任务。又如艺术字的设置是我们在制作幻灯片时常用到的一个设置,而艺术字的设置在四年级下册学习Word时就已经学过,在六年级上册,学生在学习有关幻灯片制作时,也只需我们从旁点拔,唤起学生的回忆与共鸣,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动手实践。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中操作的共同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以“四两拔千斤”之法,将新知识点转化为学生掌握的操作,从而大大节省授课时间,达到掌握操作方法,提高操作能力的目的。
四、利用知识的共性进行迁移
Windows里面或者在现实生活中,本来很多事情都是相通的。如在六年级上册中的Flash这个软件块的学习中,就有图层的概念,如果我们在学习时搞清了图层的概念,在后续的Photoshop和Authorware等软件中遇到这个概念时就自然而然地快速反应,做到一通百通。
但作为老师我们同时也应该清楚一个问题在让学生吃透的前提下,再让学生触类旁通,不然的话很可能会适得其反,张冠李戴,同样也要注意给学生区分清楚两者之间的一些差别,不然的话很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为此,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要在学生完成新知识的迁移后,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在实践中体验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
知识迁移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种方法。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可以灵活的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特点,通过合理的类比、想象或观察对比等,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创设情境,让学生对新学的知识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激发学生快速学习的能力和热情,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方法、思路去解决一些新问题,深入浅出的开展教学。为信息技术的教学、为学生能力的发展走出信息技术特有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