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教学中对曲式与作品分析的运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教学中对曲式与作品分析的运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高师曲式作品分析课程的教学,主要是通过中外音乐作品的分析,阐述音乐主题的产生以及乐思发展的普遍规律,提升学生理解各类音乐作品的能力,了解基本的曲式结构类型以及曲式的结构方式,掌握基本的曲式原则以及分析方法,提高对音乐作品及其类型的综合分析能力。

关键词:教学;曲式;运用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5-0119-01

在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能够综合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通过对音乐作品构成诸要素的剖析,结合音乐史的知识,对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音乐风格、体裁特征、创作技巧、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加以认识,可以为音乐创作、音乐表演和音乐理论研究提供较为全面的支持。课程教学中除了学习研究西方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以外,也要学习和了解一些中国传统音乐的曲式结构特点和规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结合对音乐作品的听觉感知,运用所学到的理论和相关知识,分析音乐作品,理解音乐作品,在理解的基础上传播音乐作品,而在音乐作品诸要素的分析过程中,曲式分析、和声分析和调性调式分析是分析的重要环节,教学应采取理论、作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应注意培养学生分析多种体裁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调式调性、作品创作技法和创作特征、创作风格等,有初步的听辨音响曲式结构的能力。

然而仅仅这样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还是过于宽泛,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的教学怎样才能做到更具目的性?更加有的放矢?更加有效的服务于学生将来的工作或者继续深造学习?其实正如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的教学大纲中所说,“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为音乐的创作、表演和理论研究提供较为全面的支持”。下面我们以高师的另外一门重要的必修课――音乐作法为例来探讨,曲式与作品分析与其他课程相互交叉渗透整合的情况。

音乐创作对于作品分析的要求除了上述一般的图式以及文字分析以外,还需要一种按照创作的心理过程为顺序的分析,这既是对经典声乐作品的参考和借鉴,更是为学生自己的创作拟定了一个音乐创作的计划书。这就像我们在装修自己新房子之前要到朋友家去“取经”,要到网上浏览大量装修图片,从中借鉴甚至“抄袭”某些良好的创意是一个道理。这种目的性非常鲜明的音乐作品分析基本上和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的程序是逆向的,说白了也就是分析理解模仿借鉴某种音乐体裁的创作规律,艺术具有独创性不可复制性不可以剽窃,但是音乐的普遍规律以及创作经验是可以被借鉴的。比如在合唱歌曲写作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在讲述了合唱歌曲写作的一般要求和普遍规律以后,会找一首经典的合唱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尽可能的还原作曲家的创作思路以及创作的心路历程。当然分析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指导学生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的:首先,了解作曲家的创作冲动。创作冲动有任务性的还有自发性的,自发性的具有一定的偶然性,重点放在任务写作上,希望同学们能够扪心自问,如果自己接受这样的任务该如何思考;接下来就是对歌词的处理、音乐风格的选择以及对音乐结构的设计,这些内容很难在曲式与作品分析课中有针对性的阐述,就算讲解,学生的学习印象也不容易深刻,但是这些又确实属于作品分析的内容,在合唱歌曲写作之前的这种针对性分析,由于分析的最终目的是模仿和创造,因此目标非常明确,学生由“被灌输”变身为“求了解”,分析也就容易深入下去,再次,音乐风格的选择建立在对歌词的准确把握以及表现的视角上,歌词往往会提供地域以及时代的背景,这是音乐风格选择的重要依据,另外选择别出心裁的表现角度也有助于音乐风格的推陈出新。在音乐风格的选择过程中,我经常会提供同一首歌词的不同的歌曲创作版本,这种方法比较容易打开同学们的思路,同时揭示了艺术创作中偶然与必然之间的客观关系,可以极大地提升初学者的创作自信。在音乐的曲式结构设计中,我一般将歌曲的乐段比喻成电影蒙太奇手法中的数个镜头,镜头之间的切换意味着乐段的对比。镜头的不同视角、色彩就像音乐的调式调性和织体选择一样,而这些片段的组合将要共同诉说一个故事、一段情感、一种情绪……这是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的结合。而这些创作的思维模式以及所选择的曲式结构通常是具有共性的,是可以快速掌握的。而歌曲的旋律写作却不太容易用这种现学现卖的方法快速掌握,旋律是音乐作品中最活跃、最明显最具个性的第一要素,具有极强的个性特征,任何模仿的痕迹都会使音乐的艺术水准和欣赏价值大打折扣,于是旋律写作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长期的积累与思考过程中的,无法速成,另外旋律写作能力往往与个人的音乐天赋有很大关系,写作共性与创作个性之间的关系很难解释清楚。因此,首先掌握音乐作品写作的一般曲式结构、调式调性布局、词曲结合规律、织体布局,并将这些写作套路运用到同学们的习作中,是歌曲作法课比较务实的作法,教会学生如何提高旋律写作能力的方法,让他们在今后的音乐生涯中继续摸索慢慢提高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着手曲式与作品分析和歌曲作法这两门课,甚至是作品分析、歌曲作法、合唱指挥三门课有目的的交叉、渗透、整合的改革研究,并不是对原有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教学的否定。原有的作曲理论课程的设定相对是科学而且合理的,这是中国音乐教育学者们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工作的宝贵经验和成功积淀,但是时代在发展,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一些变化,我们应该有良好服务意识,为了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培养需求,应该在传统的作曲理论教学的大框架下作适当的整合,这不仅没有违背原有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的初衷,而且是对其教学目的的正确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