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谈谈我国民族声乐的属性问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谈谈我国民族声乐的属性问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我国民族声乐经过长达几百年的衍变与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独特的声乐演唱形式。本文总结出我国民族声乐具有民族性、继承性、地域性以及创新性这四大属性,以便更好地做到理论联系实践。

关键词:民族声乐;民族性;继承性;地域性;创新性

中图分类号:J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146-1我国的民族声乐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独特的声乐演唱形式,并有着较为完善的演唱体系,被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华裔民众们所喜闻乐见。我国的民族声乐不但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音乐风格及声乐演唱方法,也努力的吸收和借鉴了西洋美声科学的发声方法。

针对民族声乐的属性问题,笔者结合了多年的教学与实践经验,大致总结出以下四点:

一、 民族性

民族声乐的民族性是指声乐的民族特点,它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特性在歌唱中的体现。民族声乐如果缺少民族特性,就割断了民族声乐发展的原始基因和历史传承,也就失去了民族声乐的生存根基。

音乐的民族性既体现了民族特性,表现了民族的心理素质,又反映了民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思想感情、语言特点、历史文化影响等。在音乐表现中,音乐的民族特点是通过具有民族特色的表现形式和手法来体现的。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表现形式和手法,包括旋律进行、音乐语汇、音阶调式、节奏节拍、曲式结构、音色配器、演奏演唱形式等诸因素,构成了音乐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

炽热、浓厚的民族情感是民族声乐情感的集中体现,其次,民族语言也是民族声乐民族性的体现,我国地域辽阔、民族繁多,但对于歌唱语言上,有总体的“五音”、“四声”、“十三辙”等规范,这些规范也集中体现了民族声乐的民族性。

声乐的民族性,决不是将我们民族声乐加以局限,让它同外界隔绝。保持声乐的民族风格、民族特点,决不是要保留落后的狭隘性的表现。我们应当在吸取优秀民族的音乐精华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多、更富有民族特色的声乐作品去参加国际文化交流。

二、 继承性

民族声乐的继承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对我国民族音乐资源的继承;其次是对说唱音乐以及戏曲、民间等演唱方法的继承;再次是对西洋美声唱法和表演形式的吸收和借鉴。

例如“依字行腔,字正腔圆”,这是传统戏曲语言在吐字咬字、归韵收声上确立的美学原则和方法指导,民族声乐正是从中吸取养料,继承其精髓,才形成了今天的民族声乐。另一方面,打开喉咙、声音高位置、共鸣、呼吸等比较多的原理与方法论都是从西洋美声唱法中借鉴而来的,尤其是在高音音色上,有着同西洋美声唱法相一致、相媲美的听觉特征。

三、 地域性

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地理环境、生活习俗、传统文化背景、人文心理素质、地方语言、民族性格等存在差异,决定了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的多姿多彩。

早在先秦汉魏时期中国民歌就有南音、北音、东音、西音之别,以后更有楚声、粤曲、吴歌、秦音之异。这种现象至今犹存,犹如中国的方言文化,各地民歌也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方言”,以此展示出地方色彩。中国民歌的地方色彩之丰富,为世界各国所瞩目,如陕北民歌,曲调开朗,旋律起伏跌宕,多用商徽调式;新疆民歌则具有鲜明的舞蹈节奏和炽热奔放的情感;内蒙民歌辽阔粗犷,浑厚悠扬;江南小调温柔秀丽;东北民歌开朗诙谐;藏族山歌宽广豪放。

只要对民歌中的音乐语汇、旋律、节奏、调式、曲式、语言、发声、唱腔运用、声音色彩、演唱气质、表演形式等多方面的内容和因素分析,我们从中便可了解到民歌的地方色彩及具体表征,并以此作为一种辨析民歌的基本方法。

四、 创新性

传统声乐艺术不乏精华,但是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例如演唱技巧、共鸣运用等方面,所以我们在继承和发扬民族声乐演唱艺术传统的同时,也在进行与时代同步的发展创新,大胆借鉴西洋美声唱法。西洋美声唱法体系的确立比我国的民族唱法要早得多,民族唱法在发展和实践中,不断地寻找美声唱法中可以借鉴的成分来弥补民族唱法中的不足之处。这样,既不失民族声乐的风格特色,又完善和发展了我国的民族声乐。在借鉴中创新成为我国民族声乐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五、 结语

事物与属性都是密不可分的,事物都是有属性的事物,我国的民族声乐也不例外。它以中国文化为背景,以民族语言为基础,以科学发声为原理,是声情并茂、字美腔活、韵味浓郁、身形兼备、唱表结合、浑然一体的歌唱表演艺术,代表着民族气质、民族个性以及广大人民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标准。因此,我国民族声乐的属性问题是民族声乐演唱实践的重要理论依据,只有弄清民族声乐的属性才能真正的做到理论联系实践。

参考文献:

[1]李晓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8.

[2]江明.中国民族音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郑祖襄.中国民族声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5.

作者简介:

但夏,女,湖北咸宁人,艺术学硕士,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声乐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