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数学教学要善选善用生活素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数学教学要善选善用生活素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中职数学与生活联系广泛,我们在教学中要善选善用生活素材。怎样选择与用好生活素材呢?笔者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中职数学教学;生活素材选择与运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1-027-2

一、选择生活素材要有针对性,要有新鲜感

现在的学生置身于信息海洋之中,如果课上选取的素材不新颖、不鲜活,很难激发他们的兴趣。在一节课上,曾看到老师举了一个例子:每个月妈妈都会给小明10元钱,如果小明将其存入银行,一年后取出来,本利和是多少?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增长率问题的解法,但课上学生却在质疑问题的真实性,“这是哪个时代的事情?”

选择与个人生活相关的素材。如在学习函数表示法后,要求各小组统计每个人当月手机每日流量和剩余流量,制作每日流量图和剩余流量图,从图象中比较小组内每个人的流量使用情况,从图象中可以看出什么特别之处。统计后,学生有许多发现,比如,有的学生一直用得多,有的学生在特定的时间用得多,个中原由,心照不宣。

选择时势素材。学生对于数学外面的世界是感兴趣的,特别是当下的生活现象和社会现象,例如,“十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2014年上半年的增长率是7.4%,社会上很多人担心现在经济增长过缓,请你算一算,按这个目标算每年这样的速度够不够?同样是讲增长率问题,又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极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引导学生关心自己的生活世界,认识到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常态”,既学数学知识、又学会分析现实问题。

二、选择生活素材要利于构建概念的直观原型

心理学家荣格认为,原型是人们对世界进行范畴化的认知参照点,所有概念的建立都是以原型为中心的,从而使数学概念变得熟悉。

首先,原型要简单而熟悉。教材中角的度量单位有“度”和“弧度”,度是生活中的概念,弧度是数学中引入的单位,一个实数对应一个角,提到“度”就想到一个角,但提到“数”学生是想不到一个角的,即便在学完全部三角公式后,学生在碰到弧度时,如对“sinπ”能接受,但在面对“sin1”这样的数时仍一脸弧疑,就是因为弧度缺乏生活直观。1弧度有多大?先建立直观:用一段细铁丝,量出圆的半径,用这个长再量出一段圆弧,粗线描出圆弧(这过程要让学生亲手去做)。1个半径长的圆弧所对圆心角就是1弧度,2个半径长的圆弧所对圆心角就是2弧度,半圆弧所对圆心角为180°,即π弧度=180°,两个单位间是什么关系?学生对生活中常用的单位是熟悉的,如1斤=500克,2斤=1000克……这是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可以反过来问,1克=?斤,2克=?斤,学生体会到“斤”和“克”这两种质量的不同单位之间可以换算。建立起1弧度角大小的直观后,类此方法,建立起角度与弧度的换算关系。可见,将抽象概念镶嵌在现实背景中,在生活中找到它的情境原型,再借助情境将概念直观,会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概念。

其次,选用实例要典型且丰富。典型才能准确,丰富才能全面。例如,函数举例,如果只举解析法表示的例子,就会造成函数概念的误解,会让学生觉得函数就是可以用表达式表示的,应该多举出用图象法和列表法表示的对应关系,这样学生有了参照后,就可以自己举出生活中函数的例子来。因此,在引入抽象概念时,一定要借助生活经验,给抽象概念提供直观背景,以供学生在辨析与运用时有参照点。

三、选择生活素材,要利于建立概念表象

除了模型直观,还要描述形象。数学知识的传递、数学活动经验的显化除了运用数学符号语言来表达,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对知识的个性化加工和理解基础上,运用生活化语言来揭示与交流,这既包括对本质规律的概括,也包括对知识生活化背景的赋予。例如,函数概念,我们可以用“每一个学生都有唯一的身高”和“每一个身高对应不同的学生”作为理解“是”或“不是”函数的背景支撑,并可通过一台机器的“输入”、“输出”来比喻函数的加工过程,只有满足条件的原料才可输入,并且能够输入的就一定有输出,从而理解函数构成的三要素。再如,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可以用“登上楼梯关上门”来形象地描述;“平面”无界,可以说“一只小鸟不可能从一侧飞到另一侧”。教师用生动形象的生活语言来解释数学知识,对于形成概念表象,建立数学直观很有帮助。

四、选择生活素材,要利于在生活经验与数学经验间转化

多数数学概念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例如,利率、利润、毛利率、同比、环比、抽样、频率,等等,但因为学生阅历不足,对生活陌生,对出现在数学中的许多生活名词缺乏认识,所以在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时会出现困难,对用生活性语言表述的问题解决感到困惑。

首先,拓宽课堂宽度,将数学引向生活。如计划编制的方法与原理一章内容,都是基于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实例分析,诸如做菜流程与时间分配、家庭装修工作流程设计等,但学生缺乏真实的生活体验,需要教师通过多媒体进行场景设计,来丰富学生的生活感受,弥补直接经验的不足,可以说,在向学生传授数学概念的同时,也是在向学生传授生活经验,在向学生传授生活语言和交流方式。

其次,感悟思想方法,将做事与做题统一。诸如排队问题、数字问题、摸球问题,很多计数法的题目,难点不在于算法本身,而在于学生往往不能明确实际问题的操作程序,导致解题困难。例如,求“在5本叠放的书中放入两本书,有多少不同放法?”采用告诉的方式效果不彰,而应让学生来实际“做”这件事,请一位学生到前面动手放一放,思考并描述自己的放法。学生在思考后,会想到“先放一本,再放第二本”,认识到不能用简单的选排列方法来做。这个思想,要在后续学习中不断强化,即要按照“做”事的顺序“做”题,会做事了,题就会做了,这样,解题过程慢慢地也就成了看得见的思维过程。

五、选择生活素材,要走向实地,面向广阔生活

数学不能只是在课堂中学习,也要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的概念,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学习数学的实地场所很多,街道、商场、景点……

例1.在某商场拍下一组招牌,是两个国家女鞋的尺寸对照:

A国3536373839404142

B国56788.59.51010.5

让学生制作一个图表,弄清两国的不同,找出两种尺寸之间的关系,用A表示横轴,B表示纵轴。从而引出函数的概念,这样讲授生动,不枯燥,当然可以更深入探讨怎么丈量,与中国鞋码间是什么关系。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师生可以用手机随机拍摄看到的与数学概念相关的生活场景,然后开展一些主题活动,久之,逐步养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的习惯,并思考与探究一些有趣的问题,如下例。

例2.妈妈在花园里,边上有个带喷泉的圆形池子,女儿绕着池子周围一圈圈地走,思考:

(1)随着时间的变化,小女孩和妈妈的距离的变化?是条直线吗?

(2)如果小女孩跑圈的速度变快了,那曲线会发生什么变化?跑得慢了呢?

(3)如果妈妈坐在远离喷泉的边上,曲线又如何变化?

(4)小女孩跑步的方向反过来,那又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用多媒体制作情境,或者干脆让学生在教室、在操场演示,启发学生探讨,不仅不会疲惫,而且充满情趣,充满探究意味。慢慢地,在面对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时,思维就会逐渐深入,看到别人没看到的东西。

结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π咖啡屋里,服务生的T恤、端上的杯子都印有π,雅致中透着灵感,而江面上大桥的斜拉索、小河里渔翁的竹篙,生动诠释着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生活是数学的生长点,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就是寻找数学的原型与根本,同时,数学学习也是为了获得生活和生存的经验,让数学教学向生活回归,本质也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创造性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