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尼伯龙根的指环撬动了谁的神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尼伯龙根的指环撬动了谁的神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部《尼伯龙根的指环》不知撬动了多少人的神经。4天、16个小时的演出,让人们再一次看到了世界一流歌剧制作的庐山真面目,同时也丈量出了中国本土歌剧制作与国际顶尖水准制作间的差距。其实这种差距早已存在,只是从来没有显现得如此明显。

观众疯了

9月16日,这无疑是一个在许多歌剧听众心中翻滚已久期待多时了的日子。在这一整天中,来自全国各地的“指环”迷从虹桥、浦东两个机场进入上海,从不同的方向奔赴这座城市的心脏――上海大剧院所在的人民广场。虽然因举办世博会上海宾馆房价比平时高出了30%―40%、需要连看4个晚上的“指环”迷们大多只能居住在较为便宜的快捷酒店,但对于很多国内乐迷来说,如果没有这次机会,现场欣赏到一次“指环”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

晚上7点还不到,上海大剧院周围已经被“指环”迷们所包围、期待的表情写在他们脸上,国内音乐界和上海当地文化界的诸多名人熟脸也都云集此地,大家都抱着学习和观摩的心态进入上海大剧院。

对于任何一个想靠“指环”来附庸风雅的人来说,超长的演出时间都将使他们内心的防线彻底“崩溃”!只有虔诚的瓦格纳信徒才能领略到《众神的黄昏》结尾处沃尔哈拉宫倾覆、莱茵河水渐渐平复的场景。

众神之王沃坦衣冠楚楚、道貌岸然地携家眷和部下缓缓走进雪景中的沃尔哈拉宫,只有已经死去的尼伯龙根人阿尔贝里希和心怀鬼胎的火神娄格还留在舞台上……此时音乐结束,观众彻底进入了疯狂的状态。死去的阿尔贝里希重新走上舞台,演唱这一角色的奥利弗・兹瓦格获得了最多的掌声;之后是法索特的扮演者库特・里德尔和一身戎装的沃坦扮演者格里姆斯雷;科隆歌剧院音乐总监、指挥家施坦茨迈着轻盈的步伐走到舞台中央,观众的疯狂来到了顶点――尖叫、呼喊、掌声不息,闪光灯接连闪烁。

“指环”才演到第一部序剧《莱茵的黄金》,观众的情绪就已经如此癫狂。这种癫狂还将延续,科隆歌剧院此次两轮《尼伯龙根的指环》全剧演出将一直持续到本月24日。

令人信服“现代版”制作

《莱茵的黄金》大幕揭开,观众们凝神屏息期待着莱茵河水缓缓流出。但出乎意料的是,卡尔森把莱茵河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垃圾场――人们不断从这里走过,每个人都把手中的酒瓶、易拉罐、报纸扔到垃圾堆中……指挥家马库斯・施坦茨此时驱动着乐队将莱茵河水一波波地涌向观众;舞台上,渐渐形成的、快速运动的人流也代替了原著中流淌的莱茵河水。

法索特和法弗纳为讨回薪水向沃坦频频发难和阿尔贝里希像发迹的“土大款”一样拜倒在黄金(金钱)面前的画面,让观众感到似曾相识。罗伯特・卡尔森“现代版”不再是个异端也不再是导演们标新立异的产物,电梯、起重吊钩、吉普车、英文报纸、高尔夫球杆……这是一幅典型的以导演观念支撑全局的现代版制作画面。这在欧美主流歌剧院早已不是什么奇闻异事,泽费莱利、奥拓・申克、庞赛尔等人紧贴原作极尽写实主义之能事的舞台制作已被抛在了脑后,导演戏剧为主导的创作理念、充满现代视觉元素的场面构成了当今歌剧舞台最动人的一幕并以此来体现当今人类的情感诉求和精神困境。

无论是真实纹理的舞台置景还是层次多样的灯光效果抑或造型逼真的舞台服饰,科隆歌剧院“指环”此次在上海的演出再次证明:当代歌剧舞台制作已不仅仅是少数艺术家灵感与才华的体现,同时也是歌剧院工业化制作能力的体现。就像好莱坞电影不仅是艺术更是工业一样,只有强大的制作体系作为保障才能制作出优秀的歌剧作品。

寻找与世界顶级

歌剧制作的差距

一部科隆歌剧院的《尼伯龙根的指环》不知撬动了多少人的神经。4天、16个小时的演出,让人们再一次看到了世界一流歌剧制作的庐山真面目,同时也丈量出了中国本土歌剧制作与国际顶尖水准制作间的差距。其实这种差距早已存在,只是从来没有显现得如此明显。

罗伯特・卡尔森借瓦格纳的鸿篇巨制抒发着自己对人类生存问题的真实思考。他的眼光独到、手段丰富,强大的创造力让人们看到了眼下这版洞见深刻的“指环”制作。然而中国的罗伯特・卡尔森在何处呢?

过去数年间,中国已经有了世界一流的歌剧演出场所、有了完善的舞台声光电设备和机械装置,但却鲜有具世界影响力的巨作。联合制作和剧目引进只能解决演出环节的瓶颈问题、让国内观众欣赏到高水准的歌剧演出,但真正提高本土歌剧的制作水准唯有精锐艺术家和成熟的制作体制相结合、需要导演理念的全方位更新与制作技术环节的多方提升。

一个月后,由中国作曲家周龙创作的歌剧《白蛇传》将首演、由中国导演张恒执导的亨德尔歌剧《塞魅丽》也将与中国观众见面,前者是中国经典神话的现代叙事、后者则以中国文化的视角重塑了西方神话传奇。当瓦格纳的指环让人无限疯狂的时候,或许平静下来的中国歌剧界可以通过这些剧目的上演投石问路、寻找本土歌剧创作的全新方向。 听主创谈“指环” 导演:罗伯特・卡尔森 在该版本“指环”的导演阐述中,卡尔森这样写道:“阿尔贝里希成为了‘指环’的合法拥有者,沃坦却从阿尔贝里希手中夺走了它。沃坦的行为可以用今日现实世界中的政治关系来表现――为了得到‘指环’,不惜动用武器和炮弹。沃坦代表了那些认为必需以武力攻击他人,解除他人武器才能使自己成为胜利者的人”。

在罗伯特・卡尔森心中“指环”理性剧本与感性音乐的结合通过锤炼可以表现很多主题,包括在社会与精神层面提出具体或抽象的问题。瓦格纳剧中的世界观是由自然主导的,我们在剧中看见树木、森林、飞鸟与熊、火与水,其中充满了对自然的浪漫想象同时也包含着对失去自然的恐惧。因此以对自然的破坏为主题最能引起人们的思考,这也是“指环”的中心所在。

整部作品有着非常丰富的表现层面,所以总有新的版本问世。卡尔森认为由于对权利的贪婪而导致对自然的破坏是我们在今日的现实中正在经历的,并深受其害。水资源陷入短缺,水、土地、空气都遭受污染,热带雨林正在消失,人们几乎不能分辨四季。如此下去未来会怎样?

“我们对这一切都负有责任。但是有谁在周末驾车旅行前考虑过是否应该节省这次外出的能源?有谁总是等到洗衣机全填满后再使用”?科隆座落在莱茵河畔,但是本版《指环》中干枯的莱茵河完全有可能在某一天成为现实。 舞美设计:帕特里克・金蒙特 莱茵河女神生活在被垃圾污染的河流中、莱茵河的黄金之心被盗走――对环境的破坏作为全剧的中心随处可见并引人思考。

本版“指环”以20世纪中期到晚期为视觉背景,着力表现了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我们演绎了一个处在不断战乱中的世界,女武神和吉比匈族所出现的战争场景重现了离我们并不遥远的过去。另一方面,瓦格纳写这部作品的19世纪工业化刚开始,而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工业化的衰落。

我在舞台上运用的素材在表现工业化的同时也表现自然:生锈的钢铁、冬日里凋萎的森林在了无生气的原野――如同核灾难过后的景象,表现现代世界病态的美。代表厚颜物欲的沃尔哈拉宫充斥着显示财富的氛围,在接下来的情节中被转换成吉比匈族民众象征军事强权的巨大建筑――我试图寻找一种特殊的美,它不是通过装饰质量来表现的而是通过对观众的冲击力来表现的。这样的世界和齐格弗里德与齐格琳德逃亡时所面对的孤独的茫茫雪原形成强烈的对比。

齐格弗里德和齐格琳德都穿着军装――剧中的军装有些直接用了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原件。我对服装设计的考虑是,那些服装在舞台上比设计的戏服更能让人信服。这个想法越来越明确,因为现在的服装极为注重表面的质地,效果就像从剧院服装部做出来的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