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垃圾中寻找破案线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垃圾中寻找破案线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垃圾中可以回收出很多有用的东西。不但那些拾荒者,许多刑侦人员也对垃圾很感兴趣,从垃圾中寻找线索甚至衍生出一门新的分支学科,被日本一些研究人员称之为“垃圾刑侦学”。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垃圾”一词的定义是:(1)脏土或扔掉的破烂东西;(2)比喻失去价值或有不良作用的事物。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一般都认为垃圾是没用的东西。事实上,从垃圾中可以回收出很多有用的东西。不但那些拾荒者对垃圾感兴趣,许多刑侦人员也对垃圾很感兴趣,我们在许多影视剧中都看到过这样的场景。这些刑侦人员翻垃圾不是要拾荒,而是从中寻找有用的破案线索。从垃圾中寻找线索甚至衍生出一门新的分支学科,被日本一些研究人员称之为“垃圾刑侦学”。

李昌钰的垃圾情结

华裔神探李昌钰有个很特别的嗜好:翻垃圾。按照他的身份和地位,他肯定不是要捡垃圾卖钱。那么,他翻那肮脏的垃圾桶干什么呢?神探自然是为了从垃圾中寻找破案线索。你别小瞧了那些脏兮兮的垃圾,里边的确蕴藏着不少证据。

那是2006年的一天傍晚,芝加哥警察局的老朋友给李昌钰打来电话:“一家炸鸡店的8名员工全部被杀,警察在存放炸鸡块的冰库内发现了摞在一起的尸体,现场没有留下任何线索,甚至连脚印都没有。”李昌钰赶到现场后,看到清洁工已将厨房和餐厅都清理过了,犯罪嫌疑人似乎真的没有留下任何线索。李昌钰把目光投向了餐厅的垃圾桶,结果在垃圾桶内发现了6块鸡肉,其中有两块鸡胸、两块鸡腿以及两块被啃过的鸡翅。

“线索就在这里!”李昌钰指着那两块被啃过的鸡翅说,“而且这很可能是犯罪嫌疑人吃过的鸡翅,这人还是个黑人。”原来,不同人种的人吃鸡肉有不同的习惯:黄种人吃鸡一般先吃鸡腿,白种人则先吃鸡胸脯,黑种人就先吃鸡翅膀。垃圾桶内的鸡肉只有鸡翅膀被人啃过了,其他地方都没有动,说明这个人很有可能是黑种人。在被害的8名员工中,有白种人和黄种人,却没有黑种人。

李昌钰随后在餐厅的收银机查询到,最后一个人的用餐时间是23时零6分,炸鸡店的打烊时间是23时。根据法医鉴定,被害者的死亡时间正是23时左右,李昌钰由此推断最后用餐的顾客,也就是只是啃了鸡翅的人很可能就是凶手。由于被啃过的鸡翅上会残留嫌疑人的口水,李昌钰建议提取这个鸡翅上的DNA去做鉴定。嫌疑人的DNA分析结果出来了,和DNA数据库比对后,发现犯罪嫌疑人是一个有犯罪前科的黑种人。嫌疑人被捕归案,并交代了犯罪事实。

由李昌钰的探案故事我们看出,利用垃圾寻找破案线索要比拾荒者为垃圾分类要复杂得多,这需要更多的学识、经验和科技知识作支撑。李昌钰翻垃圾翻成了职业习惯,养成了一种“垃圾情结”。他甚至每天回家后都要翻看一下自家的垃圾桶,这倒不是探测是否有犯罪分子进了他家,而是他和自己的太太玩的一个生活游戏。他通过翻看垃圾桶来推测太太在家做了那些事情,还能知道太太的晚餐菜谱。

翻看垃圾进行破案

无论是在影视剧中,还是在现实的案件侦破报道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办案人员从垃圾中寻找到破案线索的情节。无论是大陆剧、港台剧、日韩剧还是欧美剧,我们都能时不时看到利用垃圾破案的情节,其中比较令人惊悚的是在垃圾中发现被害者尸体或残肢。比如,美国电视连续剧《双面法医》就有这样一个案例。法医在迈阿密一处垃圾箱中发现了一位年轻女性遇害者的残肢。这里的垃圾箱每星期清理两次,发现尸体距离上一次清理大概两天。当时,一位住在附近的危地马拉人提着垃圾从家里出来,发现垃圾箱中几个口子扎得紧紧的垃圾袋。一般的垃圾袋没有扎那么紧,他有些好奇,于是就打开其中一个,结果发现了人体的残肢。警方对残肢进行DNA分析,并对被害人进行电脑画像,确认了被害人的身份,然后揪出了杀害她的男友。这位住户的好奇心发现了破案线索,让警察及时在这个小区追查出犯罪嫌疑人,要是这几袋垃圾被环卫部门运走了,然后混在一大堆臭烘烘的垃圾中,很可能这桩谋杀案就难以破解了。

不仅刑事案件的侦破可以从垃圾中寻找证据,一些民事纠纷的侦破也可以从垃圾中寻找证据。美国一位53岁的私人侦探约翰・纳扎里热衷于从垃圾堆里找线索。纳扎里经常开着红色跑车,奔赴名人与社会名流居住的地方,搜集他们丢弃的垃圾。在他看来,垃圾堆里一定藏着有价值的碎片证据――比如类似财务账单、处方药瓶、红酒瓶,以及其他任何可以进行DNA检测的东西。他开玩笑地说:“整天翻垃圾堆,找别人用过的废物,这是一种很让人恶心的工作。但是,我还是非常渴望能发现一类的物品,因为这可以作为婚外情纠纷的重要证据。”纳扎里表示,大概20多名好莱坞男影星的妻子都曾聘请他做过私人侦探,她们的丈夫大多数有婚外情的。

在一些地区,建筑商会乱倒垃圾,他们往往把垃圾从一个区运到另一个区去乱倒,甚至有的公司为了打击对手,会把垃圾倾倒到对手公司的门口。怎样确认这些垃圾的来源呢?一些办案警察运用痕迹学原理,来追查乱倒垃圾的违法主体。痕迹学是主要通过研究各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发生信息传递、交换、接收和破译规律的边缘科学技术群。警察通过详细勘查倾倒现场,收集遗留的名片、纸片等物品,分析建筑垃圾的数量、构成,运用痕迹学原理,追查出违法的公司或个人。

利用警犬从垃圾中找证据

像李昌钰遇到的炸鸡店案例算是比较特殊的了,因为那次案件的证据就在案发现场。在更多的案例中,垃圾已经被嫌疑人或其他人扔到别处,甚至送到垃圾焚烧厂或者垃圾填埋场。如何从一个城区数千个垃圾桶,或者从堆积如山的垃圾堆中寻找到有用的证据?单纯靠警察的力量是不行的,此时可以发动环卫工人来寻找,更好的办法是用警犬来寻找。

美国纽约州的动物研究人员莫萨克表示,一条原本就训练有素的警犬在经过额外3个月的特殊培训后,就可以上岗寻找垃圾证据了。与一般案例中的闻味找证据有所不同,垃圾堆本身的气味很大,很容易掩盖关键证据的气味,因此必须训练警犬的敏感度和对特殊气味的把握能力,要求它们从多种浓烈的垃圾气味中能够分辨证据的气味。美国基因科学家还试图利用基因工程的手段来培育一些转基因狗,专门用于从垃圾中闻出刑侦所需要的证据。目前,世界各国的警察都在培养警犬,其中一些就是专门用于从垃圾中寻找破案线索,成为警察有效破案的好帮手。

一些有时会利用垃圾桶作案,在一些重要场所举办重大活动时,也得派警犬去垃圾桶搜爆,以保证活动的安全。天津市公安局培养的警犬路易就能从垃圾中搜索出爆炸物,它是一条优秀的搜爆犬。每次大型活动的搜爆安检保卫任务中,都有路易出色的表现。有一次,天津泰达体育场举办一场国际赛事。比赛之前,警犬路易负责搜爆安检任务,路易将全场上万个座位和各个重要的角落进行了搜索,甚至连一个小小的垃圾桶都没有放过。就在对垃圾桶进行安检时,路易表现出兴奋的状态,民警立即采取措施,结果,在垃圾桶里发现一个废旧打火机及一些纸屑。后经过检验,纸屑中含有火药的成分和气味,是燃放鞭炮的遗留物。路易出色的表现,为比赛的成功举行提供了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对“垃圾证据”进行科学分类

从垃圾中寻找线索甚至衍生出一门新的分支学科,被日本研究人员下村阳子等人称为“垃圾刑侦学”。这门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就是,如何从形形的垃圾中分辨出对办案有用的“垃圾证据”。从垃圾被扔掉的缘由来分,垃圾证据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被犯罪嫌疑人或其他当事人有意扔掉的证据,犯罪嫌疑人肯定会把自己的作案工具和作案时所穿的服装扔掉,有的受害人尤其是受到犯的受害人出于种种考虑,会把案发现场的相关证据扔到垃圾桶中;还有一类就是无意扔掉的证据,比如李昌钰介入的炸鸡店凶杀案中,犯罪嫌疑人无意中把重要的食物证据扔到了垃圾桶中。按照证据的性质来分,“垃圾证据”可分为工具、DNA(来源于血液、毛发、唾液等)、凶器、服饰、纸张、食品等,可以根据不同的类别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

按照证据出现的地点来分,“垃圾证据”可分为四类:(1)案发现场的垃圾,寻找起来相对容易得多;(2)案发现场附近的垃圾桶或垃圾站中的垃圾,也比较容易找到;(3)离案发现场很远的垃圾,这种证据的出现得依靠群众举报或者相关线索进行追踪来获得,寻找起来比较困难,需要一些科学的方法;(4)垃圾填埋场或垃圾焚烧站中的垃圾,从堆成山的垃圾中寻找有用的证据如同大海捞针,但是有时为了破案的需要,这种努力也是值得的,有时需要利用一些科学仪器或警犬来探索;(5)荒郊野外或者水域中的垃圾,这种“垃圾证据”出现具有很大的偶然性。警察在破案时,需要推测证据可能出现的地点,然后采取合理的破案手段。

日本是对“垃圾证据”利用最多且最有效的国家,这得益于日本人具有良好的卫生习惯。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对各种垃圾进行分类整理,然后装入到不同的垃圾袋中,扔到不同标记的垃圾桶中。日本对垃圾的分类多达17种,人们也养成了按照类别处理垃圾的习惯。更为令人吃惊的是,日本人甚至会在自家的垃圾袋上贴上姓名和联系方式,以便“责任自负”。日本这种完善的垃圾分类和署名方式方便了警察,如果在某袋垃圾中发现与案件有关的线索,就可以按照垃圾袋的署名寻找到垃圾的主人,这样就大大地缩小了案件侦破的范围。

加拿大为垃圾证据立法

在许多国家,从垃圾中寻找到的证据可以被法庭采用。可是,在一些国家,人们以保护隐私为由拒绝警察翻看自家的垃圾,立法机构还专门为解决这个矛盾立法。比如,加拿大法院就曾经专门为“垃圾证据”的合法性立法。加拿大联邦高级法院法官通过立法后宣布,垃圾不受隐私权保护,警方可在没有搜查令的情况下,对居民扔出的垃圾进行检查,结果可作为合法有效的呈堂证据。

这项新法规缘自加拿大国家游泳队队员帕特里克的一个案例。帕特里克曾在国内外重要赛事上获得过冠军,并打破过世界游泳纪录。帕特里克退役后不好好当游泳教练,却在家中私制违禁。但是,当地警方始终没有确凿证据他。有一天,帕特里克无意中将撕碎的配方、手套、工具等制毒用品装在4个垃圾袋中,置于路边等候收取,不料被守候已久的警方取走。

经检查,警察获得了足够的证据,并拿到了搜查令,随后成功查封了帕特里克的家庭作坊。2006年,经过警方,法院将这位前泳坛健将判刑4年。帕特里克不服,指控警察盗取个人资料,侵犯宪法保障的隐私权,案件上诉到高级法院。“加拿大市民自由联盟”等组织也支持他,认为垃圾里有很多个人信息,牵涉到隐私权保护,如果允许警察随意翻检,就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随意翻查邻居的垃圾。2009年4月,高级法院的法官判帕特里克败诉,理由是将垃圾放在路边等候收取,等于自动放弃隐私权保护,警察未侵犯他的人权。最终,这位前泳坛健将还是被判刑4年。

警方该如何合法行使调查权,又不侵犯居民的个人隐私,是一个长期备受争议的话题。加拿大法院对“垃圾证据”的合法化,是对垃圾袋中装有的私人资料是否受隐私权保护的重要表态,以权威形式澄清了在这方面的模糊认识。这一判决也给警方的调查提供了便利,因为通过垃圾可以查到从武器到DNA等各种有用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