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突破地方两会报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突破地方两会报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0年齐鲁晚报山东省两会报道的主题是“突破2010”,这是去年省两会“信心2009”的一个延续。今年齐鲁晚报省两会的报道可以说正如主题,有了五大新突破。

会场活新闻的突破

地方两会难突破,难就难在要求多、框框多、规定动作多,缺少可读的鲜活新闻。这也造成省两会报道难以出彩,甚至还不如全国两会放得开,更可读。

在商议今年省两会报道方案时,齐鲁晚报编委会首先确定的就是要写好现场活新闻,由上会记者来完成,并定下了“昨日会眼”这一栏目。

《会场上的钱学森之问》、《代表熬夜编出25条名词解释》、《能不能再给工人涨点工资》、《31年了,独子费还是五元》、《提案答复后不能就挂起来》、《一部(阿凡达)顶我们一个大企业》,这些现场感和新闻性都很强,且文风活泼而又短小精致的稿件让“昨日会眼”栏目成为报纸最大的亮点,读者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除“昨日会眼”栏目刊发的活新闻外,写领导活动的新闻也写出了故事和看点。《姜异康:看,我一集没落》、《姜异康讲故事说创新》、《姜大明注解四句“狠话”》都有较强的可读性。

深度报道的突破

对地方两会报道,不能有闻必录。我们的国家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利益多元化,政治诉求多样化,代表委员的提案议案哪些真正代表了民意?我们的报道如何才能更加准确地分析、取舍,而不是被利用,有意无意地为某些利益集团代言?山东省两会期间,齐鲁晚报第一次推出了两会深度报道,推出“两会深度”栏目,连续刊发了6篇深度报道。1月26日、1月27日两天头版头条都是用的两会深度稿,这是报纸自己的声音!

1月26目的《省两会吹响“硬仗”冲锋号》是两会的第一篇深度稿,稿件紧跟政府工作报告转方式、调结构的主旋律,通过在不同代表团分组审议时的现场采访,以及多位领导的发言,和场外的调查采访,写出了一篇重头有深度但又比较贴近的综述稿件,也是对政府报告进行的深层次的解读,体现了报纸的水平和深度。

结合两会上最热的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三角开发,记者分头出击,协同作战,1月27日推出的《“一黄一蓝”激荡头脑风暴》是又一篇质量不错的稿件。1月28日的《后全运省城突破之路求解》、1月29日《新能源,“大手笔”云集会场》体现了记者的丰富积累和对重大题材的采访突破能力。

1月30日的《六大建议条条富有“含金量”》是1月28日晚12时新华社发出“新拆迁条例1月29日公开征求意见”后,编辑部连夜布置的一个题目,记者迅速行动,1月29日下午就拿出了稿件。

两会是地方每年一度的大会,也是高层次人群的一次大聚会,代表、委员和官员集中讨论地方大事,对报纸来说,这也是一个影响高端读者的机会。影响高端,则必须有自己的分析和观点,能体现报纸的水平和深度。

“两会问答”是今年山东省两会的又一个深度试点。1月25日,提问山东省政协副主席王乃静一稿《大学生卖烤地瓜,要赖教育者》,记者问得好,王乃静答得好,没有过多修饰,很多观点都很精彩。1月25日提问卫生厅厅长包文辉的《东营潍坊试点公立医院改革》、1月28日《全省今年实现医保转移接续》都是结合热点提出的问题,和高层对话,既权威又有针对性。

报网互动、读者互动的突破

两会报道不能只把会上信息传递给读者,还应该给读者一个表达自己意愿和观点,向两会提出问题、建议和意见的机会。只有让读者参与进来了,两会报道才会真正做到说读者的话,讲读者的事,让读者爱看。

今年齐鲁晚报首次开设“两会直播室”栏目,利用呼叫中心和齐鲁晚报网,开通了读者与代表委员交流的平台。开设了两会专题网页,除报纸设定的栏目外,还设置了草根提案、灌水区等栏目,方便了读者与报纸的交流互动,增加了线索来源。两位年轻记者上阵,在镜头前担当主持人,表现可圈可点,互动效果很好,也为纸媒的新探索做出了有益尝试。

1月25日《保障房不够,房价野马难驭》是“两会直播室”的第一篇稿件,也打响了晚报两会互动的第一枪。1月26日《大学生应该先创新再创业》、1月27日《听证会应引入“第三方”监管》、1月29日《新医改如何化解“三长一短”》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特别是1月28日《“孩奴”现象恐成社会难题》一稿,广受读者好评,反响强烈。

这次互动报道,稿件是一大收获,但最大的收获是对纸媒以后开展类似报道积累了经验。此外,电话和网络互动报道也弥补了纸媒时效滞后的先天不足,为报纸开辟了另一个扩大影响的窗口。

采编协同、跨部门合作的突破

采编之间的矛盾是事实存在的,但这种矛盾并不是无法克服的。解决的办法就是交流和沟通,不能多头指导,前后方应该统一指挥,一条路子下来,不能是采访一条路,编辑一条路,最后再找交叉点,甚至找不到交叉点。这样不仅影响了双方的积极性,也不利于报纸的发展。

今年齐鲁晚报的两会报道,前后方虽然各有分工,一个管写,一个管编,但在编委会的统一调配下,前后方得到了充分的交流和沟通,真正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采编之间没有了隔阂,编辑知道记者写什么,记者知道报纸要什么,写的和编的都比较轻松,见报效果很好。

在两会之前,参与报道的编辑记者多次开交流会,准备了18个深度报道题目和7个互动报道题目,记者们提前两周就开始搜集资料、联系采访对象,并进行了大量前期采访,做到手中有题,有的放矢。

每天下午编前会后,所有到办公室的上会记者都会到编辑部汇报题目,根据记者采访的情况,大家一起商量哪些稿件该写,哪些做什么栏目,哪些应该写多大,直接和编辑对接。大家分工明确,很少做无用功,节约了大量宝贵的时间。

时效的突破

纸媒的时效远远落后于网络和电视、广播,如果第二天的报纸又落后于其他同省纸媒,报纸大量的付出将难以得到预想的效果。抓时效成为纸媒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早上摊半个小时,报纸的零售量可能就会增加几成,其效果不容小觑。

齐鲁晚报今年1月份开始试行新流程,最后的传版结束时间是凌晨1点,比原来要提前半个小时。两会期间有些会议结束较晚,有时记者采访回来已经是下午六七点钟。如何保证两会期间的报道时效,成为今年的一个新问题。两会开始前,编委会就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无论什么情况,决不能因为两会稿件影响了时效,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以后的重大战役报道探索和积累经验。

稿件每晚9点左右送审,送审之前,值班总编和主编、编辑都对稿件提前预审,尽可能杜绝送审稿件的差错。在送审的过程中,编辑抓紧编稿,并和送审记者保持联系,万一稿件有问题,好及时调换。送审回来后,再根据领导指示改稿。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编辑、组版、校对等各个环节顺畅运转,确保了两会版面都能准时传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