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辛词两首词风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和《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两首词是属于婉约词还是豪放词,历来有争议。有人认为这两首词属于婉约词,也有人认为这两首词属于豪放词。但结合词的写作背景和思想内容,仔细研读,这两首词仍属于豪放词,体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之所以有人把这两首词误判为婉约词,是因为他们被词的表面所迷惑,而实际上,这两首词骨子里仍不失豪放本色。
关键词 辛弃疾 《摸鱼儿》 《丑奴儿》 豪放词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The Distinguishing of the Styles of Xin Qiji's Two Poems
LIU Chun
(Zhenjia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Zhenjiang, Jiangsu 212016)
Abstract Xin Qiji's "Groping for Fish" ("still able to stand up") and "Tune the Ugly Girl" ("juvenile did not know the real depression") belong to the graceful poems or the bold and unconstrained poems, has always been controversial. Some people think that they belong to the graceful poems, while others think that they belong to the bold and unconstrained poems. However, being read carefully with the background and the thoughts of the poems, they still belong to the bold and unconstrained poems, and they embodied the uninhibited style of Xin Qiji's poems. The reason that some people misunderstood them as graceful poems is that they have been fooled by the surface of the poems. In fact, these two poems still belong to the bold and unconstrained poems essentially.
Key words Xin Qiji; "Groping for Fish"; "Tune the Ugly Girl"; bold and unconstrained poems
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和《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两首词(以下分别简称为《摸鱼儿》和《丑奴儿》)既被选入了《婉约词选》①(王兆鹏编选),又被选入了《豪放词选》②(刘扬忠编选),这两本词选都由凤凰出版社在2012年4月同时出版。而且在入选的众多的词家词作中,唯独辛弃疾的这两首词被混淆。这两首词究竟是属于婉约词还是豪放词?关于这两首词,是属于婉约词还是豪放词,历来有争议。如西安欧亚学院的张瑾认为《摸鱼儿》是婉约词,但同时又指出它“打破了婉约词一贯信守的‘温柔敦厚’常格”。③当代著名散文作家、新闻理论家梁衡,在其解读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散文名篇《把栏杆拍遍》中,也举出《丑奴儿》,认为是一篇婉约词;并说“辛词中的婉约言愁之笔,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④浙江广播电视大学的詹漪君⑤和河北大学的李雪⑥都认为《摸鱼儿》是豪放词。
结合词的写作背景和思想内容,仔细研读这两首词,笔者认为这两首词仍属于豪放词,体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之所以有人把这两首词误判为婉约词,是因为他们被词的表面(表达形式)所迷惑,而实际上,这两首词骨子里仍不失豪放本色。现试将两首词分别辨析如下。
1 刚柔相济的《摸鱼儿》,肝肠似火燃烧
摸鱼儿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一说“迷”)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一说“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摸鱼儿》是辛弃疾最负盛名的代表作之一。阅读这首词,一定要注意词前的小序。序言交代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即宋孝宗淳熙己亥(1179年),词人“自湖北漕移湖南”,时年四十岁。他已在南方度过了十七年,而转官频繁。这一次,他的迁转似乎又不能施展恢复中原的抱负。因为这次调转,并非奔赴他日夜向往的抗战前线,而是继续去担任主管钱粮的小官。现实与他恢复失地的志愿相去更远了。内心抑郁,借同僚王正之送行,作词唱出。可见这是一首忧时感世之作。我们知道,辛弃疾首先是一个爱国志士,同时又是一个以豪放风格为主的词人。和陆游一样,他是南渡后主张坚决北伐恢复的代表人物。但是他的主张不被一心苟安的朝廷所采纳,而且屡遭排挤和打击。
再看词的内容。上片以春天即将逝去的花残叶败的景象,喻示南宋朝廷日渐衰弱不能有所振作的危弱局势。首句道出暮春天气,残花恐怕已经不起几番风雨了。见到满地落红,作者惜春之情更深,欲邀“春且住”。却又如何能挽住春天离去的衣袖?无可奈何的作者,见屋檐蛛网,随物赋形,说那蛛网倒是能挽住飞絮,而飞絮恰似春天的衣襟。由自己留春不住,到蛛网可以挽住春天的衣襟,流落出词人对自身劳而无所的现实之幽怨,暗喻国事江河日下,如春之归去,不可阻止的感慨。而词人留春不住,竟然以自己与蜘蛛相较,更透露出自身在国事层面的无力感。
下片连用典故(陈皇后、杨玉环、赵飞燕等的故事),以比喻象征的手法,侧重描写和谴责偏安的小朝廷里竟还有许多妒宠争妍的丑态,感叹奸佞小人茫茫然不知劫后湖山已成残局,弄不好则无论此时得意或失意都将同归于尽。词的结尾用唐人李商隐《北楼》诗“轻命倚危栏”句意,写出一片斜阳烟柳的凄迷黯淡景象,让人感到真是愁到极处,也就是危险到了极处。据南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寿皇见此词颇不悦”,寿皇就是宋孝宗,可见本词的确刺着了南宋当局的痛处。
总之,这首词形式上虽“摧刚为柔”,骨力上却刚柔相济。从表面上看纯是一首婉约的宫怨词,上片写惜春、留春、怨春等哀怨之情,下片倾诉一个被遗弃的宫女的内心痛苦和幽怨。但它实际上是一首怨而且怒的作品,字面婉约,背后豪放,充满了对妒才嫉能、国势日下的讥讽与棒喝,感情极为沉郁深致,正是那类“肝肠似火,色貌如花”(夏承焘语)的代表作。近人梁启超称赞此词道:“回肠荡气,至于此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2 淡笔写浓愁的《丑奴儿》,达士本色尽显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的《丑奴儿》是一首流传甚广,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后,常过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这首词是他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词的上片先写少年时的所谓愁,表明人在青年时期往往因为涉世未深而不懂得人生的艰难。此时是“不识愁”“为赋新词强说愁”。作者以自嘲的口吻写这种少年时的假愁和闲愁的目的,是为了反衬如今中年时期的真愁与深愁。
下片以“而今”一语作有力的转折,来写现在——饱经忧患的中老年之愁。真正品出了愁的滋味反而不愿说,这是多么深沉的痛苦!“欲说还休”,词人不是在有意卖关子,而是愁实在太多、太深、太重,不知该从何说起,不知该如何说。更重要的是,这些愁都是当权者强加给的,说了也没有用,不能减愁于万一,不能使自己的心情平复一二。然而作者之意尚不止于此。秋天在愁人心中是衰老没落的象征,作者在中年失意的岁月逢秋,心境本极凄凉,但他对此并不以悲叹出之,反而出人意表地结以轻松幽默的欣赏之语:“却道天凉好个秋。”至深之情却以至淡之语表之,含蓄而又分明,更加耐人寻味。从这里我们可以深入体会到辛弃疾倔强而诙谐的豪士、达士性格。
全词以咏“愁”为中心,通过少年时与“而今”(中年)两个不同的人生阶段对“愁”的相异体会,阐发深刻的生活哲理,使人具体地感受到他忧患余生的辛酸况味。作者用淡淡的、似乎是漫不经心的笔触描写出少年与中年的不同心态,含蓄深沉,采用了淡笔写浓愁的写法,寓悲愤于“闲适”之中。因此,本词表面上看似写闲适生活、个人之愁,但其中却隐藏着非常激烈沉郁的感情。
3 结语
综上所述,辛弃疾这两首词属于豪放词,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豪放词。实际上,像这样表面婉约、骨子里豪放的词在辛词中还有不少。这正体现了辛弃疾豪放风格的多种形式。而采用这种寓刚健于温柔之中、寓悲愤于闲适之中的写法,主要是因为“恐言未出口而祸不旋踵”(《论盗贼札子》),满腔忠愤之气难以直接宣泄,只好采用寓托与象征、以及传统的比兴手法,以期达到深刻而含蓄的效果。当然,作为一个大词人,辛弃疾除了豪放,也不乏婉约、平淡、清丽等风格。比如他的《祝英台近·晚春》《唐河传·效花间体》《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等,这些词言情之真切,风格之清新,刻画之细腻,都不下婉约之正宗。正像范开、刘克庄在稼轩词序中所说:“其间固有清而丽,婉而妩媚”之作,“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晏几道)、秦郎(秦观)之下。”⑦
注释
① 王兆鹏编选.婉约词选[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2.4:235-236,239-240.
② 刘扬忠编选.豪放词选[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2.4:116-117,120-121.
③ 张瑾.肝肠如火 色貌如花——再论辛弃疾婉约词的特点与成因[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67-70.
④ 梁衡.把栏杆拍遍.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审定教材语文(第四册).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1:17.
⑤ 詹漪君.稼轩词作无婉约——关于辛弃疾婉约词作的再认识[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2):52-54.
⑥ 李雪.气魄极雄大 意境极沉郁——浅论辛弃疾豪放词的双重审美追求[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12):150-151.
⑦ 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6:2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