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颠覆旧模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挑战最大的时候总是新的机会的开始。与“十一五”不同的是,这个新开始将是对旧有经济模式一次新的重组。
“十二五”规划已成为近期百姓街谈巷议的热点。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战略新兴产业的“蓝海”战略,传统产业的“绿色”重组,消费市场的激活,将成为贯穿“十二五”产业发展的方向。
逐鹿“新兴”之巅
在传统产业转型的同时,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十二五”的一项重要任务。“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这是“十二五”期间最动人的主题,也是最有想象力的投资概念。
国务院把7大产业划分了两类,一类是,用10年左右的时间把4大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所谓4大产业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商务和新能源,这些产业它的经济总量在10年之内可以做的比较大,所谓支柱产业约定俗成是指占GDP的比例超过3%。
剩下那3个产业要发展成先导性产业,所谓先导性产业,战略意义和那4大产业是相同的,但是10年之内经济规模相对小一点。当然还有很多不确定性,关键还是技术,作为经济政策的研究者是很难预计在未来多少年会取得重大的突破,影响到一个产业的发展。实际上,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以来,信息技术、信息革命,也就是互联网的技术突破拉动起来的。
战略新兴产业往往都具有一定的技术门槛,天然地将一批竞争者挡在门外,避免出现传统行业竞争激烈、大打价格战的情况,造成低利润甚至零利润。
值得注意的是,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律,特别是一个技术,从概念到技术、从知识到技术,再到产品,到产业,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从一个产业发展来看大致上分为3个阶段,起步阶段、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
而目前,大多数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才刚起步。战略新兴产业基本上目前都于起步阶段,起步阶段的特点是技术创新非常活跃,不断的产生新技术,甚至是出现一些“颠覆性创新”、“突破性创新”。所以这个产业当中最大的特点就是技术的不成熟,充满着一些技术风险,同时也充满着一些技术的机遇。
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力争达到8%左右。这意味着7项战略新兴产业要在5年内完成量的增长和质的飞跃。
实质性转变
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制约中国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瓶颈。经济转型与高速增长,在“十二五”时期已是不可兼得的目标。
在面临诸多挑战的“十二五”期间,从加工制造业转向服务业为重心,是一道重要台阶。改革开放30年至今,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仅为30%多,不仅低于发达国家60%~70%的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5%的平均水平。过去,我们以“中国加工制造”参与国际分工,解决了原始积累,初步建立了庞大的消费体系。但因为偏重以投资拉动经济,以投资而拉动劳动力需求,客观上形成了“重制造业、轻服务业”的格局,使得我国产业结构形成的巨大问题,不仅是知识产权不足导致创新型产业不足。
但进入“十二五”时期后,情况将会发生重要变化。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表示,从“增长”方式转变到“发展”方式转变,不仅仅是字面的改变。他指出,原来所说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主要是指通过生产要素结构的调整,实现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则至少扩大至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和生产要素结构3个方面。
发展方式或“增长模式”的转变已经讲了许多年,之所以没有取得全面的、实质性的进展,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与发展阶段有关,也就是说,在过去的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现有的发展方式还有一定的适应性,还可以维持,还有一定潜力。但进入“十二五”时期后,情况将会发生重要变化。首先是,过去可以维持的一些因素已不具有可持续性。中国的出口市场将面临结构性改变,很可能使一些行业原有的基于低成本竞争的商业模式无利可图。其次是,中国经济已经高速增长了30年,这样的增长势头还可以延续数年,但增长的中低速度时代总是要到来的。中国现有的增长模式是“速度效益型”的,低于7%,相当大量的企业是要亏损的。最后是,一些年来的投资高速增长已经积累了一些新的金融风险。只有重视并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才可能控制已有的风险,并防止形成新的问题。因此,“十二五”时期是一种重要的转折期。如果发展方式的转变没有实质性推进,将会面临突出的发展不可持续的问题。
难点就是亮点
然而,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缺乏核心技术”是过去几个5年规划中面临的阻碍之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曾指出,中国现有增长模式是“速度效益型”的,这类企业尚不具备在较低增长速度的背景下盈利的能力。为了避免将来中低速增长阶段到来时陷入困境,从“十二五”时期开始,就应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企业商业模式的调整。
近年来各种要素价格快速上涨,企业低成本竞争优势的空间逐步缩小。据统计,从2003年到2007年我国制造业平均工资上涨了约70%,平均每年增长13.7%。在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同时,土地价格也不断攀升。可以预见,未来要素成本上升和原有市场空间缩小的压力仍将会持续。保持我国产业和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稳定和增强我国产业的竞争优势,必须在保持和延续原有中低端竞争力的同时,逐步培育和形成产业的中高端竞争力。
国际经验表明,处在产业中高端的竞争力,才有持久的竞争优势。
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曾指出,中国企业不是不能做大做强,而是中国企业只要做大做强,成本就很可能失控,从而造成企业后续经营陷入困境。在这方面出问题的企业已不胜枚举。他给出的建议是,企业在做大的过程中必须“精益求精,控制成本”,否则很难做强。不少专家指出,“十二五”规划难以推进的主要瓶颈还有“产业集中度”的问题。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告诉我们,产业的过度集中会导致反竞争效应与对社会福利的损害。从我国目前的产业组织结构来看,主要问题不是过度集中,而是过度进入,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重复建设”或“散、乱、小而全”。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李毅中说,“十二五”期间,工业发展要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推动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由主要依赖传统生产要素向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由外延式粗放发展向内涵式集约发展转变,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技术先进、清洁安全、产业链完善、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13年前,我们的国企改制所遇到亚洲金融危机,与今天的产业升级所遇到世界金融危机,震荡效果相似,但却使一些产业从中得到了机会,而国家的“国退民进”又给他们营建了极肥沃的发展土壤。这使得本来弱小的经济体迅速壮大,中国经济换取了新一轮的繁荣。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充满挑战的时期总是新的机会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