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传承技艺 彰显文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传承技艺 彰显文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是一群以技为生、以艺为本的国家级工艺美术技艺的传承人。在大众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他们的技艺仍然停留在口耳相传的小范围内传播。这自然与行业的保护意识有关,但是在大力发掘与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背景下,在某些工艺美术品类濒临灭绝的危机时刻,传承工艺美术的技艺、彰显我国的非物质文化,显得刻不容缓!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2008年,我和我的同仁们决定策划这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丛书,记录与传播那些曾经只在师门内口耳相传的经验与智慧;在纸媒上呈现那些生动的创作过程,让大师们毫无保留地公开那些“独门绝技”。

经过6年的努力,2013年底,煌煌50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丛书终于全部出版,阵容整齐地出现在书店以及各种书展上。笔者自2005年进入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工作,其后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这套丛书上面。从选题的策划、丛书的编辑,再到后期的制版、印刷,笔者都全身心投入其中,感触颇多。

组建学术团队,获取学术支持

为了在400多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遴选出50位大师,确定丛书的体例以全面而细致地展现大师的技艺,我们组建了丛书编委会。编委会除了出版社的策划、编辑人员,还邀请了国内该领域的著名学者、专家。编委会的主要职责是召开学术研讨,落实大师名单、明确编写体例与要求、商定出版规划。

我们邀请著名的艺术学领军人物张道一教授担任丛书总主编,对丛书的学术性、理论性、创新性、应用性等方面总体把控,他还为丛书欣然撰写了总序;我们邀请了濮安国教授、李立新教授担任丛书副总编,负责落实安排丛书的组织撰写工作以及专业总把关。丛书编委会中的专家、学者还包括唐克美、范文典、郑礼阔、刘文、朱玉成、李绵璐、廖军、吕美立等,他们长期从事专业教学或创作实践,是我国工艺美术产学研领域的一流专家、学者,为丛书的编写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学术资源。

编委会召开多次图书选题论证会议,遴选出50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名单。这50位大师遍及我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涉及的工艺品类有30余种。其中陶瓷、石雕、玉雕、木雕、牙雕几大品类下根据地域、技艺等特点再进行细分。有些品类,如惠山泥人、刺绣、挑花与丝绫堆绣、缂丝、蓝印花布、剪纸、景泰蓝、微雕、漆线雕、金银镶嵌、雕漆、年画、内画鼻烟壶、唐卡等,基本遴选了该品类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大师。

我们还邀请常莎娜、朱培初、龚良等组成丛书的编审委员会,这些学者有的参与了《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的编撰,审核的此类图书获得过众多国家级奖项。此外,我们还依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中国工艺美术研究院、江苏省工艺美术协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等工艺美术方面的教育、科研、学术权威机构,组成强大的联合编辑单位。

挖掘大师技艺,彰显丛书特色

将50位大师的人生、技艺绝活、经典作品展示给读者,是图书内容出版的重点。但如果仅仅以图录的形式展现作品,那将与市场上诸多“大师作品集”的出版物没有什么差别。通过调查市场同类书的出版情况,我们制定了丛书的出版方针:通过对大师本人、亲人、徒弟、友人的采访,了解大师的工作场景、工作用具、个人喜好等工作生活背景,挖掘大师的设计理念、传统技艺、本人绝活、工艺口诀,以图文并茂、图文互动的方式,力争使丛书具有史实纪录的史料性、文献性、专业性和理论性等多重价值,揭示工艺美术传统技艺的真谛。

经过与编委会专家们的多次商讨,最后确定丛书的编写体例:总序(丛书总主编张道一撰写),本卷前言(分卷主编撰),第一章 大师生平(个人小传),第二章 大师作品和技艺,第三章 大师著述、言论语录,第四章 评述摘要(以前对大师艺术的评述介绍),第五章 大师年表,后记。

其中第二章“大师作品和技艺”是每卷图书的重点,也是笔者作为责编在每一卷图书的审稿意见中提出修改要求最多的部分。从每卷涉及的工艺品种的专业性角度出发,要求作者用工艺美术技艺的专业术语、专业眼光、专业要求来分析大师技艺、大师作品。着重把大师传承与创新的绝活、技艺挖掘出来。

在编稿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要求作者深度挖掘大师的技艺绝活比较困难。主要原因有三:①有的大师过世较早,且大师的后人并不从事工艺美术,缺乏资料搜集、保管意识,图片、文字资料散失严重。②部分年事较高的大师,他们精于制作,却不善于口头表达。③书稿撰写者非该领域从业者,缺乏实践经验,文字表达终隔一层。

为了让第二章的内容不失专业深度,笔者与编委会的专家、学者议定出一个统一的编写标准,要求书稿撰写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以修改:①简单介绍每卷涉及的工艺品种的技艺发展历史,适当交代大师在我国该工艺品种历史发展中的地位。②以图文对应的形式,介绍大师的工具材料。重点介绍大师在工具材料革新研究方面的贡献。③在挖掘大师技艺上,可以通过采访大师本人、弟子、亲属等,由大师本人或者弟子演示具有代表性的技艺制作流程,并以此为契入点,记录基本流程、步骤,从而挖掘大师技艺绝活。如遇工艺口诀、专业术语(方言行话)的,则结合实例阐释。④给读者提供专业性的作品欣赏。针对代表性作品提供欣赏文字,文字需要紧贴技艺,从本质上让读者看懂大师的经典作品。

经过反反复复的斟酌与修改,丛书基本实现了我们的预期。该套丛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生动呈现大师的创作技艺,与目前图书市场上图录式的作品集有很大区别,获得了行业内专家、大师本人的普遍认可。

遴选写作队伍,突出专业优势

丛书的质量取决于写作者的功力,50册丛书,最终由遴选出的40多位优秀作者(少数作者同时撰写两册)完成。为了寻找合适而优秀的丛书写作者,我们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去物色:

1.某领域的专家、学者。这些人多年从事此领域的教学、科研,对该领域有着全面而具体的了解,自然也是丛书最为合适的写作者。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紫砂壶)卷,由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陶瓷研究所所长高英姿教授撰写。高英姿出生于紫砂创作世家,她的父亲高海庚、母亲周桂珍均为顾景舟大师的得意弟子。高英姿自小受顾景舟大师呵护和教导,在南京艺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攻读研究生期间随顾景舟大师学习陶瓷鉴定,并参与编写《宜兴紫砂珍赏》一书,深受顾老教诲。高英姿从事紫砂艺术研究工作几十年,目前可谓国内研究紫砂的顶尖学者,她所著的《紫砂名陶典籍》是紫砂领域的权威著作。所以,对于顾景舟大师的了解以及阐释,无人能出其右,高英姿是顾景舟卷的最佳写作人选。

2.某位大师的专注研究者。大师精湛的技艺总会引来众人的目光,其中不乏研究者,他们对大师的研究更加具体,并且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博生》(玉雕)卷,由鲁迅美术学院的苏欣老师撰写,她在撰写博士学位论文《京都玉作》期间,曾经长期呆在李博生大师旁边悉心请教,深入洞察,对李博生大师可谓了解得细致入微。苏欣撰写李博生卷的过程顺利而快速。

3.大师身边的人。大师的亲人、弟子以及工作人员,他们在生活与工作中与大师朝夕相伴,其他人很难如此近地观察与了解大师的创作观念与过程。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郑益坤》(漆艺)卷,由郑益坤大师之子郑鑫撰写,郑鑫子承父业,继续从事着漆艺的创作与研究,出色的专业水平让他又担任了福州工艺美术学校校长、闽江学院美术学院院长。父子的关系以及专业的素养让郑鑫成为郑益坤卷的不二人选。

4.大师家乡的学者。工艺美术的滋长与传承,与当地的原料、传统习俗等紧密相连。所以,工艺美术具有一定的地方性。大师家乡的学者对大师本人以及此类工艺美术,自然比外地学者更为熟悉。邀请大师家乡的学者也是我们遴选作者的方案之一。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永寿和顾永骏都是扬州人,我们就邀请了身为扬州人的费文明博士来撰写《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永寿》(剪纸)卷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永骏》(玉雕)卷。费文明任教于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史是他的研究领域之一。缘于对家乡的热爱,他的文字也就更多了一分感彩。

我们还邀请了国内的一流专家、学者担任丛书的分卷主编,由他们对各卷的内容进行学术性把关。同时,他们也是各卷写作者的顾问,在写作的过程中,写作者会向分卷主编咨询各种专业性的问题。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陆涵生》(木雕)卷邀请本套丛书的副总主编濮安国教授担任该卷的分卷主编。濮教授为我国著名的明式家具研究的顶尖学者,多年从事明式家具的收藏与鉴定以及红木雕刻的研究,出版了多部有学术影响的专著如《中国红木家具》《明清家具鉴赏》《明清苏式家具》等,也多次参加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评选工作。参与本套丛书的选题策划、大师人选确定、体例论证等具体工作,深谙丛书的编写要求,由他推荐的木雕研究者单存德完成陆涵生卷的撰写,两位的密切合作,无疑确保了书稿的专业性。

执著精品图书,专注文化价值

策划《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这个选题之初,我们就想在保护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背景下,把这个选题做成一件有价值的事情。在选题的实施过程中,一方面,我们没有采取树一个“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名目,然后由作者出钱、包销的常见形式,相反,我们还给作者付稿费。大师们都无比惊讶,因为上门来找他们出书的都要让他们付一笔可观的费用,这使得我们的组稿颇为顺利;另一方面,丛书编委会确定了50位大师的名单,这个名单基本不作变动。期间有名单外的大师想加入进来,而且他们愿意付一定的费用,都被我们婉拒。

为了打造这套精品图书,我们邀请了著名装帧设计家、“世界最美的书”获得者朱赢椿先生为丛书做整体装帧设计。该套图书有别于市场上“大师作品集”的精装类书籍,采用了软精装的装帧形式,方便读者捧读,拉近了读者和大师的距离。整体设计兼顾50位大师、30余工艺品种特色,通过温暖的色调、有节奏的线面分割构成,散发着浓浓的文化气息。

回首过去的6年,我们用1年的时间策划并确定选题,用1年的时间进行广泛组稿。接下来的4年时间进行深度组稿和具体编辑,第1年出版10册,第2年出版12册,第3年出版13册,第4年出版15册。这样的进度安排是根据50位大师实际情况以及我们的编辑力量确定的,确保了每一卷图书的编辑出版工作都有序地稳步推进。

(作者单位系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