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诠释师范教育创新背景下幼师转型的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诠释师范教育创新背景下幼师转型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随着幼儿教育的发展和变革,当代社会对幼儿教育师资的素质与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我国的幼儿师范学校作为培养幼儿教育师资的主要机构适应社会的需要逐渐转型。在转型的过程中,迅速转变办学观念、找准学校定位、突出办学特色、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重组,是促进转型后学校科学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幼儿教师;高等学校;专科教育

一、转变观念,培养高素质的人

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升格后,性质上从原来的中等教育转变为高等教育,这是一个新的起点。但是它有别于原有的高等教育学校,原有的高等教育学校都有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历程,而幼师以往历程是中等教育。这就要求学校要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在我国现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越过高等教育精英时代的刻板印象,转变办学观念,以培养高素质的人为战略重点。

在高等教育中,我们通常容易忽视人与人才的区别和联系。认为高等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机构,通过培养一代又一代具有良好教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来服务于国家、民族、人类的长远的利益,把教育与浅近的政治或经济目的直接挂钩,已经使我国高等教育付出了不少代价,浪费了不少本来就不丰厚的教育资源。为德国教育现代化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哲学家费希特指出,教育首先是培养人,不是首先着眼于实用性,不是首先去传授知识与技术,而是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归纳力、理解力,以便他们在无法预料的未来局势中作出有意义的自我选择。[1]哈佛大学荣誉校长陆登庭先生认为,“建立在社会需求和人力分析基础上的本科生和专业教育的概念,根本不是优秀大学的教学方法”。耶鲁大学前校长小贝·施密德特也曾指出:“我们千万不要忘记,名牌大学的学院教育不是为了求职,而是为了生活”。[2]

从中外高等教育的办学观念我们可以看到,外国高等教育注重培养“人”,具有较强的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我国高等教育注重培养“人才”,具有适应社会需要的,最好能胜任职业所需要的能力。“人”与“人才”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反映了办学观念的根本不同。

现代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不仅要拥有健康的体魄、聪明的智慧、丰富的知识,而且要具备积极健康的人格、个性,要有自信与勇敢面对未来困难、挫折的人生态度和心理承受能力。而这些素质的提高,正是我们高等教育所应该追求的。如果人这些方面素质的缺乏,会直接导致人才的变质。如北京清华大学刘海洋同学到动物园用火碱与硫酸伤害黑熊;天津大学学生马晓明因被退学而觉得生活无意义,遂杀死了亲生父亲与祖母,并打算再杀死母亲和自己;北京大学生马忠义也是因多门功课不及格,持刀夜闯女生宿舍,想杀人以解脱;台湾一个马姓老妇到法庭状告她含辛茹苦培养出来的毕业于台湾清华大学化工所的博士儿子不认亲娘。[3]

同样,强调“人才”培养的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并不具备优势。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迫使高校把学生就业放在重要的位置。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就业与学生本身的素质是紧密相连的。由香港政策研究所完成的《内地生在港就业难调查报告》的结果就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调查显示,香港雇主对内地毕业生在自信、上进心、逻辑推理及判断力、书面表达能力、学习能力等指标上都给与优胜评价,而在负责任、讲诚信、沟通能力、职业道德、专业伦理、创新想象力和国际视野等方面明显不如香港本土学生。[4]这样的调查结果不能不引起我们对高等教育教育观念的深刻思考。另外,过于强调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培养模式在迎合市场的同时却限制了其就业的通道。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受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封闭的就业体制的深刻影响,在计划经济时代,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可以受用终生,因为基本不存在职业流动,一种职业一干就是一辈子。而今,告别了“铁饭碗”的中国人正享受着空前自由的职业流动,在不断变换的工作中寻觅和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上海“青年发展报告”调查显示,在职青年职业流动率达23.8%,从职业流动的预期来看更高达56.3%。在近年的毕业生就业中我们也发现,相当一部分的毕业生选择的并不是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如果我们仅仅着眼于专业人才的培养而忽视高素质的人的教育,学生在社会的竞争中并不能处于有利地位。高等教育只有在培养高素质人的基础上才能造就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准确定位,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办学之路

幼师的升格,使其加入了高等教育的行列。高等教育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是继承、传播和累积民族优秀文化,是交流和借鉴世界进步文化,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实施科教兴国的动态过程。高等教育是一个有结构有层次的系统。高等学校的发展定位,就是根据高等教育系统及其在特定条件下所具有的功能要求,确定一所或一类高等学校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合适位置。但是,高等教育系统并不简单,因而在高等学校定位中进行“测量”时要考虑的维度复杂得多。有关学者、专家提出了“战略定位”“办学目标定位”“功能定位”“层次定位”“区域定位”“形象定位”“规模定位”“能级定位”等各种定位之说,观点颇为丰富。这些实际上就是高等学校定位时要考虑的种种维度。高等学校发展定位的宗旨就是找到不同维度下其在高等教育系统中所处的准确位置。

就层次定位来讲,我们主要根据现在较为通行的大学层次划分,即相应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科技开发等方面具有的现实或潜在的能量级别,将中国1400所高等学校划分成研究型、教学科研型、教学型、应用型四种类型。

显然,幼师升格后,属于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第四个层次,根据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专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专业必备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专科教育是高等教育,必须反映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体现在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方面,体现在学生参加实际工作应具备的技能和能力方面,更应该体现在“面向未来”,即为未来社会培养良好生活的公民方面。

作为转型时期的高校,我们要研究历史,掌握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要考察借鉴、充分挖掘别人的成功经验;要把握现实,了解社会发展的趋势;要立足当地,必须清楚为哪些地域服务,能辐射到哪里,兼顾哪些方面,并明确这些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客观实际和基本趋向、结构。唯有如此,才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办学之路。

三、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重组,突出办学特色

高校的办学特色是指一所高校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其必须具备以下特质[5]:

1.办学特色必须是一所学校明显有别于其他学校的办学风格或优良特点,与其他学校没有区别,就不能构成特色,但区别本身并不等于特色。只有这种区别成为被广泛认同的优势,且这种优势达到其他学校短时期内难以企及的程度时,才构成一所学校的特色。

2.办学特色必须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累形成,并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和相对稳定性。换言之,所谓办学特色,决非一朝一夕“自贴”或“被贴”的标签,也决不是一时广告宣传和媒体炒作的产物。

3.办学特色集中体现在学科的建设,在某些领域形成自己独有的优势,并具有以此确立学校的地位和影响,带动学校整体的可持续发展的特性。

4.办学特色必须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形成,办学特色的价值必须取决于其对科学发展、最终为社会发展作出的被社会广泛承认的实际贡献的大小。离开这一衡量指标谈办学特色,是没有价值的。

5.办学特色的灵魂是具有适应国家、社会发展的教育思想与办学理念,其表现为一所学校与众不同的校风、学风、师资水平、学科专业、制度规范、教学与研究方式,目标是以服务社会发展为宗旨,创造领先的科研成果,培养出与众不同的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幼师的升格是建立在其原有教育资源基础上的,这是幼师升格后能办出特色的前提。我们必须充分继承中师形成的“一专多能”的凝练的办学精神,利用原有的优势学科,进行教育资源的优化重组,使办学特色的形成有其扎实的基础。但是,办学特色的形成还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社会性,必须紧跟时代变化的步伐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锐意改革,幼专必须领导幼儿教育改革的潮流,这是幼专办出特色的核心因素。

办学特色的形成还必须要有教师和学生的支撑。世界上所有著名的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高校,它们的办学特色都主要是由教师和毕业生对科学事业和社会发展所做出的卓越成就和贡献支撑的。牛津大学所以被人们所称道,最主要的不是因为它的历史悠久,而是因为它的教师队伍是世界一流的,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是一流的,如《英国名人录》中有四分之一即5000多人是牛津大学毕业的,近百年中的英国首相就有4位毕业于牛津大学,现有教师队伍中大部分都是位于学术前沿的世界一流学者。幼专的办学特色必须要靠在幼儿教育界拥有话语权的教师和在幼儿教育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毕业生来形成。幼师转型后,致力于打造在幼儿教育界拥有话语权的教师和培养能在幼儿教育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毕业生是学校办出特色的关键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