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德育基本理论论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德育基本理论论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中国德育实践是中国德育理论的外显,中国德育理论决定了中国德育实践的理念和发展方向。中国德育基本理论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个体学习善而向善、实践道德而趋近道德是中国德育的核心假设;个体从自我层面向群体、社会的道德扩展,是中国德育中个体的成长路径;道德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有道德示范的责任,是中国道德与政治相结合的核心理念;崇尚整体协调一致的德育,倾向于主导价值观,是中国德育价值体系的基本特点。这几方面共同构成了中国德育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德育;基本理论;价值观;道德;政治;中国;西方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1)05-0127-06

德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道德伦理延续的重要途径。德育自身是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果,追寻德育自身的理论逻辑,文化是一个答案,社会是一个答案,历史是另外一个答案。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文明与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文明,在德育实践范式的发展上呈现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分歧:在中国所代表的儒学文明中,历来一直崇尚大一统的文化,表现在德育范式的选择上,体现为道德与政治紧密结合的特色,所以中国德育包括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心理教育等,而在西方国家,道德教育与宗教教育、政治教育、历史教育等有着鲜明的界限,道德与政治明显分离。

一、问题的提出

“德育学的研究对象不是‘德育规律’,不是‘德育现象’,也不是‘德育问题’,而是在学校范围与条件下的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一直笼罩在中国德育身上的有一个巨大的疑问,中国德育有自身的理论吗?换句话说,中国德育的理论体系存在吗?事实上,教育实践都有着背后的理论逻辑,作为东方德育的典范,中国德育必然有着自身的理论逻辑,其德育实践正是德育理论的外显,社会实践的抽象就是理论。中国德育范式自身的独特性和实践性,特别是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所表现出的倾向和特征,就是中国德育的重要理论构成要素。

在已有研究方面,近年来对中国德育理论的探索并不太多,德育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西方德育的学习上,这也许是因为当今西方文化的强势所致。在德育的定义上,中国德育的实际定义是:“德育是教育者将一定社会所推崇的品德规范与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品德的一种教育。”对于中国现代道德教育理论本身的建设,有学者提出要确立现代教育价值观念,要立足现实,融会中西,实现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返本开新,同时要注意重新确立道德教育的理论本体地位,并强调德育研究必须承担确立新型理想人格、勾画现想道德形象、重新确立学校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体系,并需要对学校道德教育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出积极的回答。在中国德育的特殊性方面,有学者总结出如下方面:建立在求善基础上的群己和谐、天人和谐的道德价值观;知、情、意、行健全的品德心理要素观;内圣外王的德育理想境界观;知一好一乐的德育过程序列观;礼乐结合的德育方法观。在中国德育传统方面,近年来中国学者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认为中国道德教育的传统主要是三方面:政教统合的倾向;经世致用的倾向;整体主义的倾向。在儒学德育特色方面,有学者提出中国古代儒学德育思想的特色与优势表现为三个方面:取法乎上的德育目标、审美取向的德育模式和学以致用的修养方法。在德育理念方面,有研究指出中国德育以整体为本位,强调整体价值,注重个体对整体、对社会的适应性教育,强调德育目的的合理性与致用性相统一。在与西方德育的对比上,有研究认为中国与西方德育传统有四个不同之处:政治伦理合一与宗教伦理合一;仁者爱人与爱上帝;重情与主智;整体主义的价值取向与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

综合近年来中国学者的研究,在关于中国德育的自身理论论点方面,取得了以下共识:中国德育是一种社会本位价值观的德育;中国德育在内容上道德与政治相结合;中国德育强调核心价值观。总体上看,中国德育学者对中国德育的批判反思较多,但对于德育理论建构较少。批判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中国德育是一种灌输性的教育方式;中国德育严重影响了个体的创新能力;中国德育忽视了个体的主动性;中国德育有泛政治化的问题;中国德育脱离了学生生活世界。

二、德育比较的视角

中国德育与西方自由主义德育是两种不同的德育范式,在德育实践和理论上都有着显著的区别,在与西方自由主义德育的对比分析中,能够更为清晰地看出中国德育独特的理论逻辑。

(一)注重内容还是过程

如果说在德育内容与德育过程两者间做选择,中国德育可能更为注重德育内容,西方自由主义德育则更为注重德育过程。中国德育主要是一种强调系统性、价值取向明显的德育内容体系,而西方自由主义德育则主要是一种德育引导和发掘,通过外部的引导促进学生个体自我反思、自我构建。“不论是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论法,还是拉斯思等人的价值观澄清,都注重道德教育的心理形式,都把问题解决、决策制定、道德推理和判断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我们可以把这类道德教育概括为决策制定模式。该模式的最主要的特点是重视道德推理的过程,而不注重道德教育的文化内容。”在西方道德教育中,如价值澄清理论、道德发展理论等都是着眼于个体自身的价值观的认识与选择。与此相对,中国德育则更偏向于系统学习,排斥道德相对主义与多元价值观。如果说西方自由主义德育在强调德育过程的重要性时,实质上认为德育内容的系统性或者主导价值观并不科学时,中国则认为道德相对主义对社会更为危险。

(二)重视主观价值还是客观价值

当代著名思想家以赛亚・伯林把人类的价值体系划分为主观价值和客观价值两大类别,在主观价值中,自由是核心价值观,在客观价值中,正义是核心价值观。相对这两者来说,中国德育更为强调客观价值中的正义,而西方自由主义德育则更为强调主观价值中的自由。自由成了西方文化的最大特征。西方自由主义德育极为强调个体的自由,所以在德育中不能采取主流价值观导向,必须由学生个体自由选择、自由反思、自我建构。“一个对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做跨文化研究的作者同样强调,与其他集体主义盛行的地方相比,在西方,个人主义占统治地位,该作者得出如下结论:‘在西方被视为最重要的价值,在世界范围内最不重要。’西方人和非西方人一再把自由主义认作西方主要的区分标志。”中国德育更为强调正义和平等,在中国任何自由都必须符合正义的价值,对于正义价值的偏爱,导致中国倾向于从整体社会角度界定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以促使社会整体正义和谐。在中国德育中,自由、民主都必须符合正义的价值,正义是核心价值基础,而在西方文化中,自由才是核心价值观的基础。美国著名汉学家郝大维通过对比中西方社会理念的差异和分歧,认为“以权利为基础的自由主义的支持者们认为,个人都愿意为个人自由和自主而接受暴力犯罪和社会、经济的不平等这样的代价。然而,在一个像中国那样的社群社会里,这种偏爱自由而不顾人身安全与经济公平的做法似乎显得极端。”这种社会文化上的主观价值与客观价值之间的差异,是中国德育与西方自由主义德育差异的重要原因。

(三)德育主要是一种建构还是一种学习

教育本身,在个体的社会化方面,需要通过德育以实现教育自身的职能。在中国德育的理论中,德育是一种学习,即社会个体按照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对社会认定的相关的道德、政治、伦理、法律等的一种系统学习,这种学习促使学生自身社会性的成长和发展。而在西方德育的核心中,德育主要是一种个体的自我建构,是个体在德育中,通过结合自身的经验与体悟,通过对社会中的道德、伦理等的深入思考,自我选择、自我建构,最终成为一种自我道德上的个体。这两种路径是中国与西方教育观的差异所决定的。中国教育观主要是一种学习观,而西方的教育观主要是个体的自我发展。

中国教育强调学生个体学习,而西方教育所关注的是对学生禀赋的发掘与培养。两者之间,前者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后者则强调学生自身对知识的建构。我们可以发现,在德育中,中西方两种德育范式正是两种教育理念在德育中的体现。中国德育强调学习规范和伦理知识,而西方德育强调让学生认识自我,并自我构建个体的道德价值体系。两者在目标上都趋向于培养品德高尚的人,但前者更强调个体有利于社会的价值取向,而后者更为强调个体自身的道德建构与道德反思能力的培养。

(四)防微杜渐还是自由发展

相对来说,中国德育是一种防微杜渐的社会教育,中国德育是为了防范学生个体的不良倾向,按照社会发展的要求,而规划的一种对个体的教育,其目的是促进社会的和谐,减少个体成长中的代价,并且确保整个社会价值观的正义性和一致性。西方德育则主要是一种自由发展,个体采取的是一种试错法与自我反思法,即个体在成长中,可以自由选择,但如果错误则将由个体承担错误的后果。中国德育的核心理念是防微杜渐,其核心价值是平等与和谐,但这是以部分减少个体自由为代价换来社会的和谐。西方德育的核心理念是自由发展,其核心价值是自由和平等,西方德育在给予个体充分的自由的同时,自由的代价由整个社会承担。所以相对来看,中国德育更为强调社会稳定,西方德育整体上更为自由。从西方角度上看,中国德育是一种灌输,在教育方式上就是不道德的,而从中国德育的角度看,西方德育是一种严重的对学生成长的不负责任,是一种看着学生跳悬崖的冷漠的教育。

(五)政治中立还是注重政治社会化

西方德育范式强调政治中立,这种中立不管在学校德育中如何具体实践,但在其理论和信念上则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强烈存在的。相对来说,中国德育强调对学生个体的政治社会化,西方大都禁止政治进入学校教育,要求学校教育对于各种政治派别保持中立。不过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这种中立是建立在自由主义的基础之上的,而自由主义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中国德育强调主导价值观,要求学校德育强化核心价值观教育,西方学校德育强调的是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两者的差异更多的是体现在德育的形式和过程中。

三、中国德育基本理论分析

对中国德育理论的探索,是中国德育研究的重要构成部分,中国德育的理论主要由核心假设、价值体系倾向等构成。通过对已有研究的分析,以及与西方自由主义德育的对照,本文谨慎提出中国德育基本理论主要有以下构成:

(一)个体学习善而向善的德育学习观

中国德育的核心假设是个体在德育中学习善而向善,最终成为道德价值观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个体,这是一种典型的行为主义德育学习观。行为主义强调外在的因素,认为学习就是通过强化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的链,教育者的目标在于传递客观世界的知识。学习者的目标是在这种传递过程中达到教育者所确定的目标,得到与教育者完全相同的理解。这种学习善而向善的行为主义德育的倾向,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相一致,也与目前西方品格教育理论基本一致。亚里士多德认为:“我们做公正的事情才能成为公正的,进行节制才能成为节制的,表现勇敢才能成为勇敢的。”

中国德育强调学习善,有其历史文化的原因,特别是儒学文化传统的影响。“儒学反对人性之丧失,这就是他们甚至在科举制教育中也特别强调人性的原因:他们自身就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不是君主的一种工具。”中国德育教给学生的,主要是一种系统、正面的德育内容体系。从小学到初中、高中,一直到大学,都是一种正面、系统的教育,是社会认可的道德价值观与政治伦理的教育。这种教育与学生个体自身的心理发展过程相关,在小学阶段学习品德,在初中阶段开始关注社会理论、法律,到了高中和大学阶段开始关注政治伦理与中国的国情、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中国德育通过对学生进行德育内容系统教育的核心目的,主要是希望学生最终能够产生相同的价值倾向。

(二)道德与政治紧密结合的德育范式

中国德育的第二个核心假设是,道德与政治是一致的或者说是紧密联系的。这是一种大一统的德育观,这种德育观是中国历史的产物,是中国社会迎接历史挑战而产生的应对模式,有着自身的历史合理性。中国在历史上所面临的威胁主要是内部的分裂与战乱,分裂时期大都经济衰退、军事战乱、人民流离失所,而社会统一就是中国社会应对战乱分裂的根本措施。在中国历史上,统一时期都是和平与发展的时期。文化上的统一是社会统一的基础和核心,为了确保中国内部的和平,中国文化采取了道德与政治相结合,道德成为政治的基础,政治合理的通过运用其道德的力量,从而形成为一种正义的道德型的政治。中国的这个特征与古希腊的哲学观点很相似,“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其著述中,所突出强调的就是把道德和政治看成是一个统一体”。

“道德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道德的目标,通过道德修养来实现政治抱负,道德与政治水融,这是儒家学说的一个基本特征。以个人修养为中心,以家庭伦理为基础,以报效国家为目标,构成了人生的价值取向,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稳定的重要思想基础,也是中国文化长期传承的一个因素。”需要关注的是,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对于人民造成巨大危害的,大多不是整体的政治伦理问题,而是分裂与内乱,中国的政治是一种正义型的道德政治,是一种崇尚圣人政治的道德型政治,这是与西方的政治历史不一致的地方。费尔巴哈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这个帝国的悠久历史使一切统治者都明了,要使国家繁荣,必须依赖道德。”在中国,“德育传统的最明显特征就是政治伦理化、伦理政治化。这也许可以追溯到我国先秦儒家倡导的家国同构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关于政治与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的论证,从诸子百家的学说,到西汉、隋、唐、宋、元、明、清,直至现在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同样认为政治和道德之间关系密切。”在古代经典中,孔子的影响深远,在《论语》中,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在今天的中国,道德与政治的关系仍然密不可分,“政策错误就是道德罪行。按古老的儒家观点,行为是品质的显示,或按马克思主义的说法,理论和实践相互起作用。这种思想和行为的统一之所以能够达到或者至少能作为目标,是因为如同在威严的儒家学说控制下一样,人民共和国的道德和思想权威与政治权力是联系在一起的。”道德与政治相

结合,能够形成为社会内部的一种整体上的道德共识与发展愿景,容易形成一个团结和谐的整体,这也是中国德育的重要特点。

(三)社会本位的德育价值基点

中国德育的理论之三是道德偏向社会本位,这与个人权利为核心的西方自由主义德育不同。“无论对社会,还是对个人,道德都是一种‘绝对命令’,具有最高的价值。道德之于中国人,犹如宗教之于西方人,以道德代宗教,以伦理关系组织社会,这正是传统文化的特征。”中国的经典著作《大学》中把个人的道德层次划分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个层次。“与西方人群(个人与群体)二分并以个人为本位的价值取向不同,中华德育思想强调群己合一,认为人是人的个体与群体相统一的产物,个人不能离开群体,群体也不能离开个人。在群己合一的基础上,中国思想家更注重群体的利益和尊严,要求人们以群体为最高价值取向。”所以从根本上讲,中国的德育是一种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社会整体和谐,是一种从社会本位角度上定义的德育,这是与极端强调个人权利并倾向于个体原子化的西方德育相区别的。

(四)德育价值观整体上偏向于客观价值

在核心价值观的选择上,中国德育更趋向于客观价值,特别是正义,平等,认为这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核心,是个体道德价值观构建的基石,而与此相对应的是西方则更为强调主观价值中的自由和民主,这是与民族性格、民族文化、民族历史相联系的。中国幅员辽阔,最大的危机往往不是来自外部,而是内部的矛盾,所以中国最终发明了伟大的考试制度――科举制,从此将平等的价值观赋予了全社全。而正义更是中国社会中的核心价值观假设,任何人做事总倾向于追问是否正义。西方在历史上绝大多数时间处于分裂状态,小国林立,在相互竞争中更为强调小国的利益与个体自身的利益,更为强调自由,西方可以为了自由而忍受暴力犯罪的威胁,而中国人宁可为了减少暴力而削弱自由。另外,比较而言,中国德育的道德基础是一种康德式的伦理学,系统而明确,而西方的自由主义德育则可能是近代浪漫主义的结果,信奉多元价值观、多元理想,对社会传统、主流价值观有着天然的敌视,强调人类理想的不可兼容性,最终成为了自由主义的社会。

(五)整体统一的和谐德育体系

中国德育崇尚的是整体协调一致的德育,即在价值观方面内部和谐的德育,这是一种区别于西方多元价值观的德育范式。中国德育强调在整个德育中道德、政治、法律等构成为一个逻辑清晰、主导价值观明显、好恶倾向鲜明的价值体系。这能够有效地形成整体社会一致的主流价值观,并认为这种整体上一致的价值观体系是社会内部的道德和谐、政治正义的核心保障。“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体现的是一种整体主义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家大都把建立和谐统一的社会作为自己的责任。儒家的宗旨是‘兼善天下’、‘济世利他’。人生理想是‘仁者爱人’,社会理想是‘天下为公’。”在人性假设方面,中国德育也是鲜明的“和谐人”的假设,追求人的自然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

这种范式与西方多元主义价值观有着重大差异。在整体上,中国德育排斥多元价值观,也许是对中国内部的多元价值观容易导致社会内部分裂的担忧,西方原子化的社会在中国看来无疑是一种灾难,中国强调的是社会整体的和谐,所以在价值观方面需要整体系统和谐。不过我们必须看到,中国整体和谐的德育在历史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中国文明与欧洲的基督教文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基督教文明自从创立以来一直处在持续反复的毁灭性内战的厮杀之中。而在同一时期儒学给中国人带来了一种持续稳定的生活,这种生活并不排斥现代人伴随着极速的社会变化而向前迈进,有时不免让人感到羡慕、嫉妒。”

(六)崇尚主导价值观

主导价值观指导下的倾向鲜明、内部体系明确的德育内容体系是中国德育的偏爱。中国德育在理论上排斥道德相对主义,所以在德育中选择主导价值观,认为通过主导价值观,对价值观、政治、伦理、思想等多种体系进行必要的指导,是确保道德和谐、政治和谐的必要前提。这种主导价值观的德育理论,与崇尚自由多元的西方自由主义德育理论有着鲜明的区别。主导价值观能够确保中国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这对于中国社会是重要的。西方文化特点则是多元价值和多元文化,统一是西方文化难以做到的,西方历史呈现的也主要是一部分裂的历史。“当我们把目光转向西方社会内部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甚至从罗马帝国崩溃之日开始――也就是说到今天长达15个世纪的时间里――西方在政治上四分五裂。就我们所知,其他任何文明都没有这么长久的陷入政治上的分裂状态。”

四、结语

中国德育自身的理论所揭示的是中国德育的核心假设、德育中的个体成长路径以及道德与政治相结合的整体性社会和谐的观念,同时还有着对客观价值的偏爱,这些都是中国德育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个体学习善而向善、实践道德而成为道德是中国德育的核心假设;个体从自我层面向群体社会道德的扩展,是中国德育个体的成长路径;道德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有道德示范的责任,这是中国道德与政治相结合的核心理念;对于正义的珍视,自由、民主必须建立在正义的价值基点上,这是中国价值体系的基本特点。这几方面共同构成了中国德育基本理论体系。

对比来看,西方自由主义德育重视个体自由,以自由为价值体系的基础,在社会中政治远离道德,并倾向于多元价值观。西方自由主义德育与中国德育有各自不同的理论基础,都有着自身的合理性,事实上都与自身的历史文化紧密相关,并有着自身的文化基础。双方在德育上的学习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但主要是一种局部的学习,因为德育作为教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必须与社会整体结构、文化相适应。德育理论与实践是社会环境的大背景下的产物,不可能全盘复制,也不能盲目接轨,批判性学习可能是唯一明智的路径。中国德育作为一种社群取向的德育范式,在德育实践和德育体系方面,都毫不逊色于西方自由主义德育,近年来西方社会品格教育运动再度兴起,就是明证,品格教育类似于中国德育范式,在德育路径、德育假设方面都强调德育中的价值观学习。在未来的德育研究中,中国德育研究应该建立自身的自信,不可将西方道德教育(狭义的道德教育)的理论简单作为评判中国德育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