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简帛医书看《内经》足六脉病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简帛医书看《内经》足六脉病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章编号:0255-2930(2007)11-0865-04

中图分类号:R 221文献标识码:A文献与史料

[摘 要] 《内经》中《灵枢・经脉》以外还有一些篇章涉及到经脉病候,其中集中论述经脉病候的大都以足六脉形式表述。研究表明,足六脉病候与简帛经脉病候关系密切,提示我们,一方面,经脉病候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灵枢・经脉》;另一方面,简帛经脉文献的影响相当深远。将观察经脉病候概念的视野扩大,并从学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予以审视,有利于深化对经脉病候甚至早期经脉理论的理解。

[主题词] 《内经》;六经证候/历史;@简帛医书

See symptoms and signs of six channels of feet in Huangdi′s Internal Classic from medical books of bamboo slips and silk cloth

YANG Feng1,ZHAO Jing-sheng2 (1. Nanjing University of TCM,Jiangsu 210046,China;2. Institut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ABSTRACT Some champers besides Miraculous Pivot: Channels and Vessels in Huangdi′s Internal Classic are involved in diseases of channels and vessels,and most of them which mainly discuss diseases of channels and vessels are explained in the type of six channels of feet. Studies have showed that the diseases of six channels of the feet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diseases of channels and vessels in the medical books of bamboo slips and silk cloth,indicating that on the one hand,the studies on diseases of channels and vessels are not only limited in Miraculous Pivot: Channels and Vessels,and on the other hand,the influence of the literature of channels and vessels in the medical books of bamboo slips and silk cloth is quite profound and lasting. Widening the field of vision of investigating concept of diseases of channels and vessels,and looking closely at the course of history from academic development are favorable to deeply understanding diseases of channels and vessels,even early theories of channels and vessels.

KEY WORDS Neijing;6 Meridians SC/hist;@Medical Books of Bamboo Slips Silk Cloth

本文所谓的简帛医书是指《足臂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足臂》)、《阴阳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阴阳》)、《脉书》,它们记载了《灵枢・经脉》(以下简称《经脉》)以前古人对于经脉的系统认识,是研究经脉理论的重要参考文献,其出土以来就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对其开展的研究也较多。但是,受《经脉》篇经典地位的影响,以往研究经脉病候基本局限于《经脉》篇,对其以外的内容则关注较少。实际上,《内经》中《经脉》篇以外还有一些篇章涉及经脉病候的内容。

1 什么是《内经》足六脉病候

《经脉》篇以外集中论述经脉病候内容的篇章主要是《灵枢・终始》《素问・诊要经终论》《素问・厥论》《素问・脉解》(以下分别简称《终始》《诊要经终论》《厥论》《脉解》)。这些篇章中虽未直接出现“足某脉”的名称,但分析其病候可看出,它们都是足六脉的病候。其中,《厥论》篇的情况较为特殊,其病候形式分为“厥”与“厥逆”两种,前者是指足六脉之厥,后者则分为足六脉厥逆与手六脉厥逆。通行本《素问》中“厥逆”与“厥”见于同一篇,但在《素问》全元起本以及《针灸甲乙经》(以下简称《甲乙》),两者则是分别记载于不同篇中的。《素问》全元起本是《素问》的古传本之一,《甲乙》所引用的文献也是较古老的,可见“厥逆”与“厥”的内容在早期应是相互独立的,它们可能是不同医家、不同时期的认识。

此外,《内经》中仅以足六脉论述病候的篇章还有《素问・热论》《灵枢・根结》《素问・刺腰痛》《素问・刺疟》(以下分别简称《热论》《根结》《刺腰痛》《刺疟》)。这些内容,已有学者指出属于足六经理论范畴[1]。《刺腰痛》《刺疟》篇是以足六脉划分腰痛和疟疾的辨证分型,足六脉病候在这里已转作辨证方法来应用,已不再是原本经脉病候的性质。

2 简帛医书对《内经》足六脉病候的影响

2.1 足太阳脉有关病候

(1)《足臂》的影响

《足臂》足太阳脉病候中有“痛”,《阴阳》《脉书》中则为“尻痛”,《经脉》篇亦为“尻痛”,而《脉解》篇太阳病候中可见“痛”。《说文解字・肉部》云:“,尻也”[2]。《脉解》篇与《经脉》篇不同的用字情况反映出,《内经》中一些篇章所描述的经脉病候不同于《经脉》篇,是受不同出土经脉文献的影响。

(2)《阴阳》《脉书》的影响

《脉解》篇云:“所谓耳鸣者……所谓浮为聋者”,表明《脉解》篇太阳病候中有“耳鸣、耳聋”。《经脉》篇足太阳脉的病候中无耳的症状,但其循行“从巅至耳上角”,《阴阳》《脉书》巨阳脉病候中有“耳聋”,《足臂》中也有,而且经脉循行还“之耳”。可见《脉解》中的“耳聋”是有文献依据的。“耳鸣”虽未见于出土经脉文献中,但它应该是受早期文献的影响,特别是《足臂》中足巨阳脉循行“之耳”的影响不可忽视。

(3)《引书》的影响

《引书》与《脉书》系张家山汉墓同时出土的竹简,虽然前者是论述导引的专门文献,并未记载有关经脉理论的内容,但两者所反映的医学知识大致处于同一时期,因此,能够为研究经脉病候有所借鉴。

《厥论》巨阳之厥中有“肿首头重,足不能于行,发为仆”,类似的描述在《引书》中也可见到,“头气下流,足不痿痹,首不踵鼽”,此处的“踵”读为“肿”,《吕氏春秋・尽数》载:“郁处头则为肿为风,处鼻则为鼽为窒”[3]。可见“肿”已经成为疾病名称。《经脉》篇足太阳经脉病候中有“冲头痛”,其中“冲”字在《阴阳》中作“潼”,《脉书》作“”。“冲、潼、”均应为“肿”之借字。

(4)数种早期文献的综合影响

上文提到的《脉解》篇中的“耳聋、耳鸣”实际上就是《足臂》与《阴阳》《脉书》共同影响的结果。《脉书》不只论述了经脉理论,其中还有一些对病名及症状的记载,有些对后世有关疾病的认识产生了影响。

《足臂》足太阳脉病候中的“数疾”,《五十二病方》一书认为“”作“癫”,而且《经脉》篇作“癫疾”。《灵枢・癫狂》是《内经》中论此病候的专篇,依其具体描述看来,“癫疾”与现代医学所谓的“癫痫”病是较为一致的,如“癫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候之足太阳”“脉癫疾者,暴仆……呕多沃沫”等。《脉书》中也有类似描述:“身时偾,沫出,羊鸣……反折,为间”。连昭名认为:“偾,僵、仆也;间读为,《玉篇・疒部》:“小儿病”[4]。可见,“痫”与“(癫)”在早期是指同一疾病,只是因年龄大小而名称有别罢了。这种情形在《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中还可见到,《诸病源候论・痈候》曰:“十岁以上为癫,十岁以下为痫……或口目相引,而目睛上摇,或手足纵”[5];《千金要方・卷十四》云:“大人曰癫,小儿则为痫,其实则一”[6]。

《内经》中还有一些篇章中虽未提及“癫疾”的名称,但具体病候却符合“癫疾”的临床表现,而且都与足太阳脉有关系。如:《厥论》篇太阳厥逆病候中的“僵仆”,《终始》《诊要经终论》篇太阳终绝病候中的“戴眼、瘛、反折”,《素问・三部九候论》的“瞳子高者,太阳不足”等。不难看出,《内经》认为“(癫)疾”与足太阳脉的联系密切,这对针灸临床取穴或许有所启发。

2.2 足阳明脉有关病候

相比足太阳脉病候而言,足阳明脉病候受出土经脉文献的直接影响要小得多,只有《足臂》对它有一定影响,且仅是对经脉循行的影响而非经脉病候。

《素问・热论》(以下简称《热论》)云:“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足臂》《阴阳》《脉书》《经脉》中足阳明经脉病候中均无“目疼”,甚至没有涉及到目部的病候。《经脉》中足阳明脉循行“起于鼻之交NFDEF 中,旁约太阳之脉”,即足阳明脉只是在鼻部通过足太阳脉而与目部有所联系,但《经脉》篇中足太阳脉的循行没有涉及到鼻部。然而《足臂》中足太阳脉循行“之鼻”,这为其以后与足阳明脉发生联系建立了可能,《素问・风论》中有这样的记载:“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毗,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此处的“循脉而上至目内毗”无疑就是足阳明脉与足太阳脉交接的体现。《灵枢・经筋》中足阳明经筋循行为:“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网,阳明为目下网”,其病候有“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由此可见,“目疼”是有经脉理论依据的,其中《足臂》足太阳脉循行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2.3 足少阳脉有关病候

(1)《足臂》的影响

《足臂》足少阳经脉病候中有“耳聋”,《阴阳》《脉书》《经脉》中均无此病候,但《经脉》篇中足少阳脉循行与耳部密切相关:“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足臂》的这种认识在《内经》一些篇章中还有所体现,如《热论》《诊要经终论》《终始》篇的足少阳脉病候中均有“耳聋”,《灵枢・杂病》曰:“聋而不痛者,取足少阳”。可见,“耳聋”作为足少阳脉病候是有其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的。

“(骨行)不可以运”见于《厥论》篇“少阳之厥”,《千金要方》作“髀不可以运”,《素问校注语译》亦认为“(骨行)作髀是”[7]。笔者认为《素问》原文是正确的。“(骨行)不可以运”与“暴聋”并见于“少阳之厥”中,《足臂》足少阳经脉病候中亦见“聋、外廉痛、寒”。《黄帝内经太素・经脉厥》中“(骨行)”作“”[8],《说文解字》:“,也,又,,胫也,又,胫,也”[2],可见《黄帝内经太素》(以下简称《太素》)亦同《厥论》篇。此外,“髀不可以运”在《阴阳》《脉书》足太阳经脉病候中已有记载。综上所述,“(骨行)不可以运”与“耳聋”一样均是《足臂》对足少阳脉病候影响的结果。

(2)《阴阳》《脉书》的影响

“百节皆(尽)纵”,见于《终始》《诊要经终论》篇足少阳脉病候之中,《阴阳》《脉书》少阳经脉病候中有“节尽痛”,两者虽然含义有所区别,但均使用了“节、尽”二字,可见其关系较为密切。

2.4 足太阴脉有关病候

《脉解》篇太阴病候有“所谓上走心为噫者”,原文是这样解释的:“阴盛而上走于阳明,阳明络属心,故曰上走心为噫”,此处的“上走心”并非症状的描述,而是一种病理机制,所表达的病候只是“噫”。《阴阳》《脉书》中对此二者有记载,“上当走心,使腹胀,善噫,食欲呕,得后与气则快然衰。”赵京生[1]指出,“上当走心”之“心”指心下之胃脘部,谓病气向上逆于胃脘则致脘腹胀痛、噫、呕,与“得后与气则快然衰”的向下病气相对而言。可见,《脉解》的“所谓上走心为噫者”与《阴阳》《脉书》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

2.5 足少阴脉有关病候

“喑”见于《阴阳》《脉书》足少阴经脉病候中,但《经脉》篇却未记载,《脉解》篇太阳病候中却有“”,“所谓入中为者……内夺而厥,则为俳,此肾虚也。少阴不至者,厥也。”从原文的“入中”二字来看,似乎是表达邪气由表入里,由足太阳脉深入其里的足少阴脉。“入中”在《太素》中作“人中”,从《脉解》中与“入中”相类似的体例看,如太阴脉病候中的“所谓上走心为噫者”,《太素》非也。《灵枢・热病》曰:“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病先起于阳,后入于阴者”。不难看出,“后入于阴者”对“入中”而言,是最佳的注解。此外,《内经》一些篇章中也可见与“”相关的病候。如《灵枢・忧恚无言》曰:“人卒然无音者……刺之奈何?岐伯曰:足之少阴,上系于舌……两泻其血脉”。《素问・刺禁论》云:“刺足少阴脉,重虚出血,为舌难以言”。《灵枢・杂病》云:“厥气走喉而不能言……取足少阴”,此处与《脉解》一样均使用了“厥”字,可见《脉解》篇太阳病候中的“”确应属于足少阴脉病候,是《阴阳》《脉书》影响的结果。

《阴阳》《脉书》足少阴经脉病候中有“气不足,善怒,心惕(狄狄)恐人将捕之”,《经脉》篇为“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经脉》篇中多一“则”字,使得“气不足”变为其后述病候的病机了[1]。实际上,“气不足”与“善怒”是两个独立的病候,这在《脉解》篇少阴病候的记述语气上还有所体现,“所谓少气善怒者”。

“气”在早期文献以及《内经》中的含义较广,那么“气不足”究竟所指为何,似乎很难确定。“气不足”在《脉解》《诊要经终论》2篇中变为了“少气”。从《素问・玉机真藏论》:“冬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解(亻亦),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其不及则……小便变”来看,“少气”为“太过”的表现之一,而不是“不及”性质的气的衰少;且“不欲言”与一些足少阴经脉病候共同出现,他篇如《素问・刺热》:“肾热病者……足下热,不欲言”,《诊要经终论》:“夏刺秋分,病不愈,令人心中欲无言,惕惕如人将捕之”。因此,“少气”不是“不欲言”的病机,而是并见症状。

2.6 足厥阴脉有关病候

(1)《足臂》的影响

“多溺、嗜饮”,见于《足臂》足厥阴脉病候,《阴阳》《脉书》《经脉》篇中并无相关表达。《素问・痹论》是以五脏辨证分型论述“痹”症的,在“肝痹”的病候中出现了“多饮、数小便”,它们与“多溺、嗜饮”的意思是一致的。按照脏腑理论来讲,这两个病候与肝并无关联,它们应该是《足臂》认识的体现,是经脉与脏腑配属的情况下,将原本的经脉病候转化为脏腑病候了。

(2)《阴阳》《脉书》的影响

《阴阳》《脉书》足厥阴经脉病候中有“热中”,《经脉》篇却未记载,但此病候在《内经》中多次出现,而且均是作为足厥阴脉病候。如《终始》《诊要经终论》(作“中热”)以及《脉解》篇。

《阴阳》《脉书》足厥阴经脉病候中有“癃”,《厥论》厥阴之厥中有“泾溲不利”,两者含义是否相当呢?“泾溲不利”,《太素》作“溲不利”。此外,《内经》中还有两处可见“泾溲不利”,《素问・调经论》云:“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太素》无“泾”字,并注曰:“有本作经溲者,经,妇人月经也”[8]。王冰注:“泾,大便;溲,小便也。新校正云:按杨上善云,泾作经,妇人月经也”[9]。可见,《太素》记载并无误,王冰的解释与之不同。《灵枢・本神》曰:“脾气实则腹胀经溲不利”,杨上善注曰:“实则胀满及女子月经并大小便不利”[8],“溲不利”本应指“小便不利”,杨氏却注解为“大小便不利”,这是出于无心还是刻意的安排,抑或是一种暗示?笔者比较倾向于后者。《灵枢・杂病》载:“便溲难,取足太阴”,太阴之厥中有“后不利”,《终始》《诊要经终论》篇太阴终者病候中有“上下不通”,《素问・玉机真藏论》曰:“(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可见,王冰的注解以及杨上善所谓的“大小便不利”于义为顺。

再回到厥阴之厥中的“泾溲不利”,其也应指“大小便不利”,不仅仅是《阴阳》《脉书》足厥阴经脉病候中的“癃”。

3 小结

通过以上研究,可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1)出土经脉文献对《经脉》篇以外经脉病候内容的影响是相当广泛的,提示我们对于经脉病候的研究应该扩大视野。

(2)《足臂》对于经脉病候的影响不容忽视。通过研究发现,《足臂》一些病候虽未被《经脉》的编者所采用,但对《内经》一些篇章产生了深刻影响,其影响力不逊于《阴阳》《脉书》。因此以后应加强对《足臂》的研究。

(3)《经脉》以外集中论述经脉病候内容的篇章,主要为《终始》《诊要经终论》《厥论》《脉解》篇等。以上诸篇除《脉解》篇外,均以理论化的形式类描述病候,如《终始》《诊要经终论》篇为“某某(经脉名)终者”,《厥论》篇为“某某(经脉名)之厥、某某(经脉名)厥逆”。这种文献体例也提示我们,在古人看来这些病候是极为重要的。因此,对于这几篇文献,我们也应加强研究。

《经脉》篇经脉病候千百年来一直是临床辨证、治疗的重要依据,实际上,《经脉》篇经脉病候只是《内经》有关经脉病候内容的一部分而已,《内经》中其他篇章中有关经脉病候内容也应得到充分的重视,这些内容反映了早期针灸医学的不同认识,与临床的联系亦较为密切。重视并深入、系统地研究《经脉》篇以外的经脉病候内容,从理论层面而言,有利于深化对经脉理论的认识;从实践层面而言,还应将有关经脉病候的新认识有目的地运用于临床,使之化为医者的自觉意识,并进一步总结其规律,这应该是经脉病候研究的最终目标。

4 参考文献

1 赵京生.针灸经典理论阐释.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0:168,63

2 许慎.说文解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88,86

3 高大伦.张家山汉简《引书》研究.成都:巴蜀书社,1995:123

4 江陵张家山汉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简《脉书》初探.文物,1989,13(7):79

5 丁光迪.诸病源候论校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1289

6 唐・孙思邈.刘清国等校注.千金方.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238

7 郭蔼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2版,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263

8 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463,414,75

9 唐・王冰.黄帝内经素问.北京:商务印书馆,1954:308

(收稿日期:2007-05-24,马兰萍发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