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故事”充溢班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育是人生命成长的一种方式。教育的目的是人,离开了人,教育便无存在的意义。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总有一种方式叫“晓之以理”,对学生讲“理”确能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然而,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你的“理”他们会不“理”,因为他们根本不懂。而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对你的“理”会感觉厌烦,再说,空洞的“大道理”也难以在其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此一来,教育便成了说教,与学生的生命脱节,只会让学生远离教育。要知道,教育离开了学生入心的参与,永远不可能成功。
有没有比“理”更能教育好学生的方法呢?美国学者埃尔德在《大萧条的孩子们》中说:“个体的生命历程嵌入了历史的时间和他们在生命岁月中所经历的事件之中,同时也被这些时间和事件所塑造着。”显然,“故事”是教育和引导学生的最佳载体。学生的成长过程实际上就是在经历一个又一个的故事,他们是在故事中成长的,是在经历一个又一个的故事中思考、想象,以及从中获取教益的。
故事每天每时每刻都在上演,学生所需要明白的道理就蕴藏在其中,而学生经历了或听了这些故事后,也会渐渐地明白其“理”,无需我们再多讲。虽然学生时时在故事中经历着,但是,他们却往往发现不了。
我们首先要做的是,选取一些经典的小故事,在恰当的时机讲给孩子们听。根据孩子们的实际情况,以及德育活动的主题,在一段时间内选取相同主题的小故事来讲。讲完故事,教师不作评价,让孩子们自己去思考,去领悟。讲完一个主题的故事,再引导他们想想身边有没有类似的故事。或许,刚开始他们只是听着热闹,没有过多的在意,但天长日久,其一定会有所触动,被故事中的“理”所感染,会渐渐地从中得到教益。而且也因为这是些鲜活的故事,让他们感觉到这些故事仿佛就曾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也仿佛就是故事中的主人公,是非曲直就会在听故事后、在与同学的议论中得以明白,自然,也用不着老师再讲什么“道理”了。
当然,等孩子渐渐长大,见识渐渐丰富之后,就让他们自己来讲,讲书中的故事,讲身边的故事。他们自己来讲,也必然千方百计地去发现身边的故事,发现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受教育的过程。再加上把这些故事讲出来,又一次受到感染。王立华说:“‘人’是一种特殊的存在,这一特殊性就在于他是一个双重的生命体。‘人’的生命是由身心两个方面构成的。身,即身体,是‘人’的生命的物质载体;心,即意识,是‘人’的生命的精神载体。”这些故事,尤其是生活中的故事,就是他们精神成长的载体。一个个故事,就犹如养料,滋养精神,涵养意识,并由此浸润身体,学生的身心便由此得到健康的发展。有一段时间,孩子们既要准备运动会,又忙于学习,加上学习的内容比较深,学习起来十分费力,因此意志消沉。为此,我找了两个方面的故事(一是如何合理安排时间,二是如何抓住事情的主要方面)给他们讲,每天一个故事。同时,也让他们找找身边类似的故事,并在班上讲一讲。一个个浅显的故事,一次次心灵的涵咏,一次次灵魂的按摩,到运动会开幕时,他们虽不算斗志昂扬,但至少没有原来那么消沉了。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正是借助于个人的存在将个体带入全体之中。个人进入世界而不是固守着自己的一隅之地,因此他狭小的存在被万物注入了新的生气。如果人与一个更明朗、更充实的世界合为一体的话,人就真正能够成为他自己。”发现身边的故事,甚至讲出自己亲历的故事,还原一段生活,感悟一个道理,在自己的故事中看他人,在他人的故事中感受自己,让孩子在学习生活中经历的一个个故事为自己的生命注入活水,让生命自由地讲述,让生命更丰富地表达,让学生能够真正成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