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有效推进路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有效推进路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最近,笔者同省市电教馆专家下校调研,发现学校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明显存在三种倾向:一是追逐领先,因没有广泛听取意见和科学论证而冒进;二是不主动推进,不谋划,被动等待上面的专项经费;三是建用脱节,管理和研究跟不上。这三种倾向,有悖于国家信息化建设工程的初衷,有悖于师生发展的需求,不利于中小学校数字化工作的推进。当下,在全面推进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数字化校园建设更是如火如荼,那么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到底该怎样建?除了要有—个理想的目标追求,更要有—个以应用为导向,并符合现实基础和应用能力状况的有效推进路径

环境建设,要“三有”

一要有设备。这里指信息终端。这种信息终端应该覆盖校园教育教学功能区的每个角落,比如每一间普通教室、教师办公室,还有图书室、多媒体教室、实验室、美术室、舞蹈室、微机室等专用功能室,为学校的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至于每一个功能区(室)、每一间教室要配什么样规格的终端设备,要因经济条件和实际需求而定。最基本的设备保障是,微机室要能保证每周每位学生有一两次单独上机的机会,以满足全校信息技术课程的落实;教师办公室或电子备课室配备的设备要能满足全校学科教师电子备课、制作课件的需要;每一间普通教室和专用功能室至少有一套“班班通”的教学设备(即“光碟+电视”、“多媒体+液晶”、“多媒体+白板”、“平板”四种模式可依据实力任选一种),以满足多媒体教学需要。

二要有网络。这里指能保证通用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正常运行的骨干网络。一般要满足以下基本要求:数据中心与桌面接入,采用大型以太网设计架构;网络及其核心设备具有先进性、稳定性、兼容性和可扩展性;具有安全监控与系统杀毒功能,以保证网络使用安全;用高宽带接入因特网,实现校园网所有用户都能高速访问外网;外网与校园网通过防火墙互连。

三要有平台。就是要有支撑实际应用的软件和系统,这往往是学校最容易忽视的地方。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中,一般要构建五大系统平台:一是数字化学习平台(包括电子图书馆、教师专业知识管理系统等);二是数字化教学平台(包括数字化备课系统、班班通教学系统、数字视频直播系统、数字化考试及评价系统等);三是数字化研修培训平台(包括教学视频课例点播系统、网络教研系统等),四是职能部门政务管理平台(包括教学工作中学籍、成绩管理等系统,人事工作中教师基本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后勤工作中财务管理系统,党务工作中理论学习系统等);五是家校服务平台(包括校讯通系统、交费系统等)。如果条件有限,至少要搭建三个应用平台:Web校园门户网站信息平台、FTP文件资源服务平台、VOD教学视频点播平台。

有了设备,网络和平台就有了资源,技术应用就有了入口、通道和出口,资源的共享与应用就可以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系统环境中流动起来。

资源建设,要“三类”

一是信息资源类。通过长时间的观察,我认为,一所中小学需要向公众呈现的有价值的信息主要有:对外信息和对内信息。向外部呈现、交流、展示的主要信息是:学校的基本概况、师资队伍的基本状况、公众需要了解的学校特色活动以及学校的教育教学成果和荣誉等。向内部提供、传达、呈现、反馈、交流的主要信息是:规划、计划、方案、工作安排、教育教学特色活动、各项活动反馈信息、小结评价、教案等局部共享信息,以及教师的公共办公信息等。依据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而异,可以通过搭建Web对外门户平台、对内Web高效管理平台、FTP信息中转平台和基于网络在线的Office办公与备课平台来实现。

二是认知资源类。这是指促进学生学习、教师知识更新、落实课程、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等方面的资源及系统。这一类资源与系统主要有:数字化学习资源(包括教师电子图书馆、学生电子图书馆、教师专业知识管理系统),数字化教学系统(包括数字化备课系统、班班通教学系统、数字视频直播系统、数字化考试、学科课程管理系统等),数字化研修培训系统(包括VOD视频课例点播系统、教师校本培训研修系统、网络教研支持系统等)。

三是综合管理资源类。这样的系统主要有学籍及成绩系统、教师基本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培训继教学分登记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教师考勤系统、校讯通系统、学生交费系统等。这类资源库主要有:学生基本信息库、教师人力资源库、数字化学习知识库、教学课件学件资源库、教师研修资源库、师生成果作品(课程资源)库。

这三类资源中,第一类是传播学意义上的信息资源,第二类是教育学认知意义上的信息资源,第三类是应用统计学意义上的资源。这三类资源都是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校知名度方面不可缺失的资源,因此要高度重视。

队伍建设,要“三支”

一是干部队伍。校长要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引领者;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也应如此,需要以校长为核心的行政班子的领导、推进。因此,学校行政班子成员要带头更新观念、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知识,掌握最基本的又适应现代学校变革的信息技术技能。比如学校每个干部都能用网络处理校务工作,都能用电脑做计划、做方案,都能用PPT做总结、做研究报告等。

二是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信息技术教师是我国教育转型期推进课程改革、促进教学方式变革最积极最活跃的力量。这些教师一般比较年轻,具有学习快、接受新事物快、观念转化快、敢于尝试与探索等特点,因此要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这支队伍,给他们机会、给他们搭台、给他们压担子。对这样一支队伍,要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精一、会二、懂三”,即:“精一”就是精通一行绝技,有看家本领;“会二”就是会两手,硬件、软件都能拿得起,“懂三”就是搞懂三门,技术制作、设备资源管理、信息化设计与应用门门要懂。

三是学科教师。普及和应用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环境靠的是每一位学科教师。因此,我们在关注“点”的同时,不能丢掉“面”。可以通过专家讲座、菜单式培训、观摩学习、学术沙龙、课题研修等多种方式加强学科教师培训。另外,在这支队伍中还要特别重视学科信息技术带头人的培养,让他们成为信息技术学科整合应用的推进者和受益者,让他们在新技术的应用创新中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抓住了这三支队伍,就抓住了学校数字化建设的核心与关键。应用途径,要“三种”

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创新必须适应两个规律:一是技术的发展规律;二是教育的发展规律。只有正确科学地把握这两个规律,才能驾驭技术,创新教育。目前,对于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没有特别创新的、特别成熟的、很有实用价值的,并可以普及的模式与经验,不过这正是数字化校园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研究的价值所在。下面是笔者根据学校教育的课程活动规律、科研活动规律以及信息技术本质特性,在探索中形成的覆盖教育、教学和科研的三种途径。

一是德育途径。可以通过以下四种模式来整合:(1)主题队会模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一个主题,利用网络组织多媒体资源进行自我教育。(2)电影课模式,根据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教师按照一定内容系列,循序渐进地组织学生观看最适合自身发展的优秀影片。(3)心理辅导模式,针对学生在学习、成长中面临的问题与困惑,学校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形式与其谈心,使其得到及时的精神帮助。(4)网令营模式,针对学生好奇、爱玩、好动的天陛,由学校组织有益于其心智发展、身心健康的网上创新实践活动。

二是教学途径。(1)课程模式,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2)媒体模式,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师传递教育信息的载体。在这个层面上,信息技术扮演的是媒体的角色,发挥的是媒体功能,体现的是媒体特征。(3)工具模式,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研究的工具和学习方式。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作品项目形式完成研究任务。(4)生态模式,就是不仅将信息技术当做工具(物)、环境,还视为专家、教师、家长、同伴(人)等,使其为师生成长服务。

三是科研途径。(1)流媒体点播模式,教师根据自身的需求,通过实时在线网络视频点播的途径及时观看各类优质课例,进行学习、研究。(2)教学视频案例模式,用课堂录像(视频)的形式去捕捉和描述发生在课堂上的围绕教学问题展开的典型事件,并用计算机超文本编辑系统将视频片段、文字(文章)、图形、照片、动画等按照一定的序列有机整合在一起,以供整体研究学习。(3)网络日志(B10g)模式(也称教研社区式),将过去以书面为载体的教学日记、叙事报告、教学反思,架构在网络平台上,通过及时写录、及时、共同分享等功能,实现个体的自主反思以及与周围群体共同交流、互动、学习,从而进一步加速提升个体的学习、研究能力。

做到了以上这几点,我们方可以说数字化校园是既有形式又有内容、既重视整体构建又关注局部实现、既重视硬件又突出软件潜件、既注重投入又体现应用效能、既具实用价值又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虚拟校园。

(作者单位:湖北武汉市硚口区崇仁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