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追问”与“还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新课程改革启动后,小学阅读教学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阅读教学的时效性等不少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阅读教学应首先注意遵循感知文本的规律,然后因“文”而异,基于不同的文体明确不同课堂的建构形式和内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效率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十分重要的学习活动,提高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更成为众所关注的热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阅读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想、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新课标规定阅读教学的总体目标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总目标是把学生作为独立发展的个体看待的,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了要求。新课标还从方法与技能、知识学习、一般目标、实用性文章、文学作品、课外积累与背诵等六个方面阐述了阅读的具体目标,这无疑是一个好的开始。一线教师在学习和理解这些内容时,既要宏观把握,又要微观深入,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才能进入游刃有余的境界。
一、追问阅读教学之不足
1.课堂阅读“重读轻悟”。
新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能以教师的简单分析来代替。一个人真正的阅读能力是他在拥有基本的阅读能力以后,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而逐步形成的。精简阅读教学形式,提高效率,让学生“自主”阅读是必要也是必需的。
然而“阅读”并非“读书”。新授课导入后,教师往往都会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时间一般控制在3分钟以内。在这3分钟里,学生可能还没能自己读完整篇课文,“枣”尚未“囫囵吞”,如何能达到对课文的初步感知呢?初步感知不到位,课堂阅读教学要想显现成效恐不易实现。将阅读教学简单归为“一起拿着书本读书”,实质上是没有真正把阅读带进学生的课堂。古人云:“文贵自得,书忌耳传。”“自得”包含着阅读能力的培养。作者别具匠心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应该引导学生反复咀嚼,甚至做必要的点拨与讲解。虽然,班级共同阅读是阅读教学中一个常用并且得到实践经验肯定的方法,但“阅读”并非表面上的“读书”,一节课只给学生较多时间读文,却不引导学生“悟”文,这样的阅读缺少涵泳与体验,阅读教学效率也就无从谈起。
2.阅读课堂过度“包装”。
对一般的阅读行为来说,“对话”仅仅是读者与文本在进行心灵的交流,而作为阅读教学来说,则涉及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四者。阅读教学中的“对话”要谨防流于表面的对话形式,要看是否体现“对话”的精神实质。文本提供了师生对话的资源,通过对话来交流解读文本所获得的信息和启示。教师阅读的感受及理解对学生的阅读有引领作用,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理解和情感体验去带动并鼓励学生,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发现提问,自己思考解决问题。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学会读书,学会理解,通过“对话”,培养学生的思考、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我们常常观摩一些展示课,不少课例都存在统一的设计模式,集中表现为:教学流程设计精美、字词句段分析繁琐、训练纷呈表演热闹、师问生答模式重复。
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桂花雨》一课的教学片段:“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任它开过谢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打下来,那就湿漉漉的,香味差多了。”教师让学生读完一遍后立即解读“香飘十里”和“浸”的意思,然后要求学生再读。之后连续提问:“为什么要用‘浸’字?”“为什么要‘摇’?”“你感受到香味了吗?”“这里可以体现作者怎样的感情?”一节课中教师用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借助推进的提问,最终将问题点到了教师希望的点上――体现作者怎样的情感。看似热闹的课堂,学生也确实在读书,而且时间充裕,师生间也在流畅“对话”,但这都只是一种华丽的表象,学生并未真正感受到文本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思乡之情。
阅读课堂要么不读课文,要么从头至尾细嚼慢咽,均不可取。阅读教学中创设宽松自由的“对话”环境,留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和思维空间,尊重学生个体的阅读体验。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提出自己喜爱的语句段落,自己感触最深的字词句段,甚至是对文本内容或语言文字表达方式的评价等。此时,阅读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精神享受,是一种生命对话。
二、还原阅读教学之根本
1.遵循感知文本的规律。
群体阅读有其必要性,但是必须先给予个体阅读者充分阅读的时间。人们对文本的感知规律一般是先整体,后局部,最后再回到整体。那么,在“整体感知”过程中,语文教师究竟要做些什么?很多教师关注较多的是课文的局部或细节,忽略对文章整体思路的清晰把握,忽略对情节发展过程的感受。“整体感知”要想落到实处,留足时间让学生质疑是必不可少的,现在很多语文教师都在研究学习课文前的“导读单”,我们从这些“清单”中择取一些共同“话题”:
(1)初读课文后,我知道课文主要写了 。
(2)通过查阅资料,我知道了 。
(3)我认为课文中容易读错音的字是 ,容易写错的生字是 。
(4)读完课文后,我最想问的问题是 。
教师课前浏览批阅,从“导读单”中获取原始资料,课上组织学生就其中的共性问题、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讨论,有效解决学生在课前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课堂阅读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不再是教师单方所预设的,而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生成的。通过个人阅读,学生其实已经可以找出具有价值的语句。由此可见,学生只有先整体感知,才能更深层地把握文章思路,体会文章细节之精彩,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喜欢的学堂。
2.因“文”而异,阅读教学更要关注文体特点。
阅读是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的活动,阅读教学应当引导学生同语言文字打交道。新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的理解,就要了解新课标针对不同阅读内容提出的不同的阅读要求。阅读文本要重朗读、重品读、重感悟,但并非所有的阅读材料都适合“书声琅琅”。例如:情节变化丰富的故事类阅读材料,学生主要关注的是人物、情节和事件,可以采用浏览;文质兼美的韵文类阅读材料,学生直接感受的是语言、情感和意境,可以听范读或自己朗读;逻辑性强的说明类、议论性阅读材料,可以让学生默读。(默读也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由于默读速度快,不需出声,更利于学生思考,相对朗读,默读重在静心领会。)不同的文体使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因“文”而异,才能真正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现代社会要求人们不仅应当学会精读,还应当学会浏览、泛读和略读。“不求甚解”也是一种读书方法。阅读教学中教师关注较多的是如何指导学生精读感悟,往往忽略指导学生开展广泛阅读。精读要熟读深思,泛读则要有所会意,虽然二者要求不同,但都站在“理解”基础之上,是相辅相成的。在学生的阅读实践中,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基本阅读方法的掌握能够保证阅读的顺利进行。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才能使得效率得到提高,才能真正给予学生能够终身受益的阅读能力。
(作者单位:南京市金陵中学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