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房地产调控了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房地产调控了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虽然宏观调控政策出台了无数条。但房价仍然难止涨势。更多制度性和结构性问题不解决,房地产宏观调控举措注定效果不明显。

自2003年之后,中央政府也开始进入了楼市的动态调控阶段,然而,一个极其尴尬的现实是,迄今为止,房地产市场并没有按照人们期望的那样去发展。过去的6年中,关于房价下跌的预测被证明只是一个又一个的传说。

这个市场纠缠着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宏观经济的过热过冷、土地供应政策的调整、货币政策的调整、购买优惠政策的调整等等,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都是些未知数。影响因素在地产市场之内,又在地产市场之外。

2010年,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又一次在继续着这个未知的变局,虽然它出台了一些被号称为“有史以来最严厉的调控措施”,但在混乱的统汁数据中,恐怕还是不得不接受这样的事实:行政调控像游戏浮在水面上的汽球,托起来,压下去,压下去,浮起来……

宏调未了

2008年至20lO年3年问,中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所谓一波三折,2007年9月底的二套房贷首付及利率提高政策以及2008年的金融危机,导致整体市场低迷,开发商资金链紧张,成交量萎缩,价格滞涨。但至2009年,随着极度宽松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的出台,依靠房地产保增长的宏观基调再次让市场逆转,土地成交量、投资额、销售量及销售价格都大幅飙升。

而正是由于2009年强劲的经济刺激政策,各方对于资产价格泡沫和通货膨胀的忧虑加强,亦更因为住房问题已成为中国部分城市的社会矛盾集中点,终迎来了2010年一系列严厉的宏观调控举措。

根据华远地产董事局主席任志强的统计,2010年1-8月,共出台了国家与部委的政策调控文件17份,平均每个月3份多。而截至11月,2010年共出台了15项主要的调控措施。

其中,4月17日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被称作“史上最严厉”的楼市调控政策。接下来,从国四条、国十条到全面叫停销售订金,加强廉租房政策,再到规范二套房认定标准等等,涉及房地产市场的土地供应和开发、信贷、税收、融资、购买、保障等多个环节。“限购令”、“限囤令”不一而足。

调控举措是全方位的,在产业链链条上,从地方政府、银行、开发商到投资者全部覆盖,从供应、生产和需求多端着力。而纵观这诸多的调控手段,仍然主要集中于土地供应政策和金融信贷政策,一为供应,一为需求。在历史的多次调控中,土地和资金这两大闸门是政府最为惯常的调控手段。

而综观今年以来的调控目标,则主要集中于“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和“打击投资投机性住房”。后者更是今年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关于非自住型购房的各种限购令措施之严厉,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但从统计数据来看,调控却难言有多大效果。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全国新建房1-10月平均同比涨幅12.96%,二手房1-10月平均同比涨幅7.84%,在重点调控的“部分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地,成交量虽有所萎缩,但房价涨幅同比和环比下降效果并不明显。进入11月,并出现量价齐升的现象。

虽然有观点认为,按照目前的CPI和PPI指数,下半年以来房价涨幅环比缩小,相当于“遏制过快增长”的政策调控目标已经实现,但与居民收入增长与CPI涨幅相比,这样的效果难以让人满意。

这也有可能意味着,2010年的宏观调控仍然是一个未了局,政策的连续性仍然会延续,包括正在热议中的房产税试点,以及明年将可能持续的央行加息。

供给和需求

在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上,倘若宏调失措,也并不见奇。对于如何遏制房价过快增长问题,争论的焦点之一就是究竟是通过加大供给还是抑制需求(主要指投资投机性需求)来进行调节。

一方观点认为,目前房地产的主要问题在于供给不足,主要又是指土地供给不足导致的房屋供应量不足,不但是商业用地供给不足,保障性住房用地供给亦不足,这又导致了产品短缺,价格自然上涨。在每次的宏观调控之后,房价都出现报复性上涨,主要原因在于政策强压之下,投资和开工建设率下降,房屋供给减少,导致需求井喷。

土地原属稀缺资源,而政府垄断商品房建设土地供给更导致短缺,土地价格飞涨,土地价格的飞涨又被指为房价上涨的主要原因。

由于对18亿亩耕地红线的硬性指标,城镇国有土地的出让权集中于地方政府之手,自2002年招拍挂制度出台及2004年8月31日取消土地协议出让之后,土地价格便一路上涨,而历史统计数据也表明,2004年之后商品房价格进人快速上涨的通道。

但现实的情况并不完全如此,一方面是招拍挂制度实施之后,土地的购置量与之前相比,呈现了负增长的情况。另一方面在土地供应量同比下降之时,开发商的囤地现象又在增加,根据国土资源部数据,截至5月底,全国共上报房地产违法违规用地3070宗,接近19万亩。其中,闲置土地2815宗,接近17万亩,分别占上报总宗数和面积超过90%。

随着土地供应闸门的收紧,土地价格不断飞涨,造成土地价格不断飞涨的原因,主要则源自于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这不仅推高了对房价的预期,也造成成本的上升,推高了房价的上涨。尽管从供需关系上来说,是需求决定了价格,而非成本决定。但从近年来的数据看,地价与房价二者不可分割,互相推动。

在需求上,大概这样的共识是已经形成的:中国快速的城镇化,使得大量人口涌进大中型城市,对住房需求的剧增,必然会推高房价的上涨。根据统计,2009年底,全国的城镇化率达到37.9%。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的预测显示,预计到2029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将提高到65%,达到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进入稳定期的水平。

根据这一预测,2029年全国人口将达到14.4亿人。按发达国家城镇家庭户均规模2.7人的水平计算,届时的城镇家庭数量将达到约3.47亿户,较目前增加1.32亿户,平均每年薪增660万户。

而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4年至2009年,全国每年的全部住房竣工套数为704万套(其中商品住房499万套),每年的商品住房销售套数为528万套。按目前商品住房建设水平,未来10年内要充分满足城市家庭需求并不乐观。

但在需求中,又分为居住需求和投资需求,事实上,很难从统计数据上分析届住需求和投资需求的比例各占多少,但住房作为资产,在通货膨胀的预期中,作为固定资产投资的保值增值空间无疑是可观的。财富分配体制的不合理,投资需求的旺盛,导致投资需求挤压居住需求的现象普遍。

加大供应和抑制投资需求,正是此轮宏观调控的着力之处。今年的供地指标要

比去年10万公顷供地指标增长80%,达到18.5万公顷,其中保障性住房用地高达70%。而大部分的调控政策,都落在了抑制投资需求上

在供给和需求关系无法达到平衡之前,宏观调控的效果看来仍然难以实现。政府与市场

每一次的宏观调控出台,都能引发行政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矛盾冲突的争议。1998年取消福利分房,住房市场化改革之后,10年来,房地产市场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就从来没有理顺过。

时至今日,市场中的主体一再地呼吁主张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但由与中国经济体制结构性矛盾和住房需求的公共性质,二者难以分离。住房市场化改革之初至2007年期间保障性住房体系的缺失,更导致商品房市场的矛盾愈为突出。

中国快速的城镇化使得住房的商品市场长期趋势看涨,但问题在于上涨速度是否过快,是否出现资产价格的泡沫化,是否与居民收入增长比例严重失调。

按照价格信号发现市场供需关系的原理,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或者价格泡沫,市场自动调整。但由于中国经济过分依赖于房地产市场,地方政府的财政过分依赖于土地出让金,这使得中国经济的波动又与房地产市场紧密相连。

在楼市的调控中,虽然国土资源部公示了罔地黑名单,国土问责风劲吹,但由于这些闲置用地涉及地方政府的合同执行问题,打击囤地也势必会影响地方财政收入,所以其效果并不理想。开发商与地方政府的利益结盟,使得这种治理一时难以被打破。

二套房贷基准利率和执行,开发贷款的限制,银行机构也并不严格执行,在多地,仍有二套房贷拿7折甚至更低的利率,开发贷款的收闸看起来也并不完全收紧,央行三季度数据显示开发贷与去年相比,不减反增。

民怨导致政府强行使用行政手段对市场进行干预,“限购令”在某种程度上就足行政的强行干预,而某些地区对“价格涨幅”的硬性限定,则是一种计划的手段。这形成了一种悖沦,政府不干预,市场价格的泡沫化将使经济和民生失损,但干预的边界不清,又会使市场扭曲,问题仍然无法解决。

虽然宏观调控政策出台了无数条,但房价仍然难止涨势,似乎又验证了市场规律的作用。保障性住房体系的不完善,义使得低收入群体得不到保障。更多制度性和结构性问题不解决,房地产宏观调控举措注定仍效果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