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刍议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效整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刍议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效整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进行整合,有利于扩大语文的包容量;有利于展现教学画面,找到生本对话的最佳切入点;有利于拓展探究时空,发展学生的探究潜能。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恰当而巧妙地利用信息技术,以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有效 整合

当下,多媒体技术已经能够把语音处理技术、图像技术、视听技术都集成在一起,非常方便地把语音信号、图像信号,通过模数转换变成统一的数学信号进行储存、加工、控制、编辑、变换、查询、检索。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勃勃生机。通过3年的“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实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信息技术的神奇,它大大增加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情趣,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信息技术给语文教学带来的生机与活力,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正确地运用信息技术,我们的语文课堂不仅会精彩纷呈,而且能绽放语文生命的灵性。

一、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搜集语文材料,扩大语文的包容量。

传统的语文教学最棘手的问题,就是语文材料的扩容与储存,传统的语文学习内容是固定的、统一的,学一篇课文,内容对每个学生来说没有什么不同,课程在目标上有一元化的特点,在过程上有划一化的特点。而在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学习,其内容具有生成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学生要培养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需要广泛涉猎学科知识。语文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单靠一两天,或几次的强化训练,或一两篇优秀范文的讲解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而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的教学模式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科技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要求。没有一定的训练量,要想切实提高学生语文方面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很困难的。

这个问题电脑便能帮助解决。电脑不但能储存大量的语言文字材料,而且可以随时检索和显示,利用信息平台,我们可以轻松自如地得到所需要的任何一种信息,涉及面广,显示质量高,可使学生获取大量的语文资料。这样,就可把学生带进训练的语境中,让学生经受一定程度的思维训练,这对培养学生敏捷、严谨、周密的思维习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作用。学习利用网络资料,师生之间可以即时换信息、交流看法,对有分歧的问题也可以进行即时性讨论,避免了传统课堂讨论中的形式主义、肤浅参与或少数人参与的弊端,使呆板的课堂活跃起来。采用现代教育手段搜集语文资料,能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现代信息,领略到文明的结晶,拓宽学生思路,开阔学生眼界,促使他们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情趣。

二、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展现教学画面,找到生本对话的最佳切入点。

多媒体教学,是教学方式的巨大变革,也是对传统的语文教学的严峻挑战。现代的教学方法,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应用能力等。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理念,也是语文教学的至高追求。对话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让他们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首先要唤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创设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在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和感受语文的魅力;创设一种师生、生生与文本互相对话的交互情景,让学生走近文本,让文本进入学生心里,从而进行直接的语言交流、情感交流、思想交流,让语文教学变成一个双向的对话交互过程。因为只有在一种原始的情景、生活的情景、活动的情景、游戏的情景中,学生才能诱发思维的积极性,引起更多的联想,从而比较容易调动起内部已经形成的知识、经验、模式、感受和兴趣。这样学生就能自主地调动出内部的东西参与知识的建构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对问题深入地理解。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创设生动、逼真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例如,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学生们没有亲眼见过海底的样子,虽然课文中已有介绍,但是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将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图文并茂,则能使他们对课文内容有更深的理解,让学生们听配乐读文,边读边联想自己看到过的海底的一些景象,让其在头脑中想象出一幅幅画面,学生们入情入境,通过有动感的画面,使文章内容具体化和形象化。这样,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推动其形象思维的升华,而且能让学生对海底世界和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产生向往的感情,增强学习科学知识的动力……语文学习不再是枯燥的上课,而是一次有趣的活动,在愉悦的活动中,文本内容也悄无声息地走入学生的心里。而学生的内心与文本产生共鸣的过程,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与文本对话。

三、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拓宽探究时空,发展学生探究潜能。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为语文课程学习主体的小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时,会产生无比激情和盎然兴趣。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语文课程的开放性,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结论等多方面。网络教学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体验未曾经历的独特经历。学习了《最后的淇淇》《只有一个地球》《一个小村庄的毁灭》等课文,为了引导学生体验“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我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要保护大自然?怎样保护大自然?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到网上查找相关资料。学生带着问题有的访问http:///yuwm/,找到“显示绿色地球村――环境保护”专页,里面有环保信息、环保知识等内容;有的访问中国环保网;有的访问人教网里面的“环境保护”;有的访问本校网站里面的“学科资源库”中的“小学自然”,查看环境科学的图片、视频、动画等。学生在我的指导下,上网浏览信息,获取有关资料,并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处理。有的学生到“北京科普之窗”,了解到“北极气候”、“杀人雾”等有关大气污染和保护的内容;有的观看了滚滚的黄河水面上漂着许许多多污染物的视频动画;有的看到了乱砍滥伐森林的图片;有的了解到“全国1/3的水体不适于鱼类生存,1/4的水体不适于灌溉,90%以上城市的水域污染严重,50%以上城镇的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标准,40%的水源已不能饮用”等数据。我应用多媒体技术的监控功能,随时监督学生的学习情况,借助教学网络的辅导功能给予学生必要的提示。学生在我的指导下跨越时空,自主探索,领略了人类对大自然造成的严重破坏,感受到环境保护的必要性、紧迫性。我不再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学生的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这样教给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让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贯穿于全过程,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又展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突出培养了学生个体创造实践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凭借信息技术有效地获取信息,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有个性地探索和创建信息,从多方面有效地培养了信息素养,有力地促进了自身的全面发展。

四、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优化合作学习,培养协作精神。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课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重新的确认。坚持这一理念教学,学生有不明白的问题,首先想到的不是向老师请教,而是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合作解决。在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权利。

如教学《长征》一课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了教学,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1)上网搜索查寻有关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相关资料;(2)运用所查寻的资料,自学《长征》一诗;(3)针对疑难问题进行交互解答;(4)自制幻灯片,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到的两万五千里长征。这一教学设计,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他们通过信息技术,采用不同的方法、策略来完成同一任务,不仅理解了《长征》一诗的含义,而且了解了长征途中红军的故事、长征中几次大的战斗、长征的路线、长征过程中的各项统计数字,而且明确了长征的意义,朗读起《长征》一诗来更有气势了。这进一步证实,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学生由无奈地听授、以记忆为主转变为个性化的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充分表现。

实践证明,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挖掘课文内涵,有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把课文中“静止”的语言变成“活动”的形象,真正使教材“活”起来,让学生的学变得更主动,让语文教学实现“小课本,大课堂”。教师恰当而巧妙地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进行整合,才能使学生们在声、形、色兼具教学环境中愉悦地获取知识,更好地品味“语文”的“精魂”,使语言课堂教学更富有魅力。

参考文献:

[1]陈至立.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2]何克抗.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与21世纪的教育革新.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

[3]钟志贤,徐洪建.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揽要.

[4]李克东.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5]刘茂森著.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