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隐于“心形”视觉表现形式背后的符号性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隐于“心形”视觉表现形式背后的符号性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心形”是当代文化语境中无数视觉符号之一,在当代视觉传达活动中它以情感诉求为目的演绎了不同的视觉表现形式,成为认知率和应用率极广的视觉语言代码。这种大众化的视觉现象,人们对它熟视而无睹,很少深入地加以思索。笔者绕开“心形”符号表面的形式特征,借用“符号学”中的“理据”和“格式塔心理学”中的“场效应”对其存在的内在形态和外在环境进行理性解析,最终,以 “适”于内在形态、“合”于外在环境两个方面归纳视觉符号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的应用规律。

关键词:心形;符号理据;场效应

中图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5-0180-02

2005年第七期“读者”杂志,在封面和封二介绍了一组用18颗“心形”图形来描述男女情感的漫画,作品言简意赅地对情感世界中人与人的关系做了一番哲理性的社会学注解。“心形”的视觉形式从视觉传达的角度映射了当代文化语境中视觉符号的应用规律。

一、“心形”的符号“理据”

“心形”作为具有情感诉求的视觉代码,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的使用频率和认知率都十分突出。尽管其造型简捷直白,但在视觉应用中却有着丰富的视觉表现形式。隐于这种视觉表现形式背后的却是视觉语言的符号语义结构。源于西方的符号学,对于视觉符号在信息传达中的应用有较为系统的阐述。

符号学家对于符号结构意义的认识有着逐步完善的过程。最初,索绪尔从语言学角度出发,在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将符号的功能分为“能指”和“所指”两部分。随着符号学原理发展,罗兰・巴特又进一步提出了“意指”概念。他说:“意指则被理解为一个过程,它是将能指与所指结成一体的行为,该行为的产物便是符号。”也就是说,“意指”是符号生成的意义;而这种生成的方式则应该理解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同时,它是以“理据”为支撑的。“理据”是符号意义生成的基础动因。所谓“理据”即指“道理之所在”,它包括各种特定的,可能变化的条件和根据,“无论自然现象还是社会世事,凡言及理由与根据,都属于理据的范畴”。因此,“理据”具有动态的特征,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构建关系的过程。 “能指”、“所指”、在“理据”的基础上,形成了关系结构,并因此构建符号系统,最终形成“意指”,即符号的意义。在符号意义的形成过程中,都离不开“理据”的潜在动因,“理据”的任何一次获得和变化都会促动或激活符号的意义,而且,“理据”使符号的意义具有某种流动的特征。

符号学的研究成果为视觉符号在视觉传达中的意义理解提供了方法论上的依据。图形以理据为基础生成“能指”与“所指”的结构关系,这种结构关系则形成符号系统并产生符号意义,符号又通过有机组合构成视觉语言,从而建构信息,透过其传达与接受的互动而完成信息的有效视觉传达。

“心形”的视觉表现形式,首先是它的符号功能的应用,从系统结构来分析,它也同样由“能指”、“所指”、“意指”、“理据”四部分构成。“能指”是对人的身体器官心脏的指称;“所指”是对“爱”的指涉。要肯定心脏的图形描摹与“爱”的指涉之间的关系,它所依赖的是“理据”, “心形”符号的“理据”首先体现于传统观念自然形成的心与爱之间的联系,这种约定俗成的认识使其具有普泛的认知率;直观、简洁的造型正契合了当代以大众文化为主流的感性的审美意识;同时,其对大众媒介的依赖性正符合了大众生活的情感表达诉求方式。

以符号学的“理据”概念来解剖“心形”的符号结构,由此确定一种认识,即任何图形之所以成为符号,就在于它有相应的“理据”支撑,而“理据”的动态特征,则形成符号的动态“意指”特性,了解符号的这一层特性才能在当代视觉文化语境中更有效地把握符号的视觉应用价值。时代的进步和社会形态的变迁都是必然的趋势,由此,不可避免会形成“心形”作为符号存在的“理据”的适时更新,那么,符号的应用也必然要受制于不同的“理据”所形成的不同的 “意指”关系。因些,对于视觉符号的应用必然是以符号内在结构为基础。

二、“心形”的“场效应”

古希腊哲学家把世界的存在认为是由不同的物质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当时的哲学思想就隐约包含着“场”的概念。在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中的“道”、“气”等也暗示着“场”的存在。现代设计理论借用和引申了物理学中“场”的概念,以物理学术语表述和解释审美活动所产生的能量。格式塔心理学派在视知觉领域所提出的“场效应”原理,进一步揭示了视知觉中复杂的视觉现象以及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完形”机制,为视觉传达理论的探索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和角度。

格式塔心理学研究成果为“心形”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的存在现象搭建了研究的平台,库尔特・考夫卡在他的《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一书中阐述的“心物场”的概念,是把人作为主体来研究的,他认为人的行为来自于“心物场”所形成的“场效应”。同时,考夫卡把“心物场”归纳为三个组成部分,即,“人的自我”、“现实环境”和“行为环境”。针对“心形”的应用,“自我”,是指人自身所具有的修养和能力,它包括欲望、态度、志向、需求等内在素质;“现实环境”,是指存在的客观世界。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人类文化特征演进和人类艺术思潮流变将当代界定为信息社会、视觉时代和后现念构成的现实环境。“行为环境”是指由现实环境潜移默化于人的内心的生理场、心理场和社会场,它形成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由此构成的人特定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思维范式、价值取向等等。

“行为环境”是导致“心形”符号视觉应用行为的最直接因素,但行为环境的形成又是对“现实环境”的有效摄取和“自我”品质的体现。因此,确切的说,“心形”视觉符号的应用行为,是由“现实环境”、“行为环境”和“自我”在它们所构筑的“心物场”中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场效应”所决定的。

对于考夫卡的“心物场”概念的理解,是将其“心物场”的概念扩延至整个社会的人文环境,是将整个世界看作是心物的,所有的事物都存在于一个“心物场”中,“心物场”是指事物之间的相关性所构成的系统,事物的形态包括物质和精神两种状态,彼此之间是在运动中实现各种能量的不断转换,并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特定规律。这种规律就是“场效应”。事物的变化受限于存在的“心物场”,而变化的方式则受制于“心物场”所生成的“场效应”。“心形”就是存在于这个环境中的“物”,它以视觉符号的形式存在于当代文化语境中并形成具有情感指涉意义的视觉载体。它的视觉应用,是通过同样存在于这个环境场中的人来实现的。

人是视觉传达的主体,在当代文化语境中“心形”的视觉的应用,是受限于人内在的“行为环境”,而这个“行为环境”的产生又来源于当代的社会形态、文化结构和思维范式,这些因素与人本身的内在品质糅合在一起,以物质和精神两种状态相互作用、彼此调节并整合为某种规律性的、相对稳定的视觉应用规律,并最终体现于“心形”视觉符号应用的审美理念中。“每个人的审美取向、审美追求,与所处的社会文化时空中的生活氛围息息相关,我们把这种社会文化时空中制约社会审美变化的氛围称作审美场。”所以,任何视觉符号都不是凭空生成的,而对于它的应用更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它所存在的外在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

《淮南子》的《齐俗训》有言:“地宜其事,事宜其械,械宜其用,用宜其人。”这段话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宜”的思想,提倡为物处事应“施之于其所宜”。把这种思想引申到当代视觉传达设计领域,则这个 “宜”的思想所显示出的是对视觉符号应用分寸的把握。通过对“心形”的符号“理据”和“场效应”分析,可以看出,在当代文化语境中视觉符号的应用不仅要适于符号本身的内在形态还要合于符号存在的外在环境。视觉符号的“理据”和“场效应”共同构筑了动态的视觉应用导向,从而使视觉符号的应用具有相应的视觉冲击力、心理震撼力和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美】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4.

[2]【瑞】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德】库尔特・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学原理[M].黎伟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