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曹植诗歌的叙事结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曹植诗歌的叙事结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西方叙事学的叙事结构,是在语法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关注的是叙事作品的更为抽象的共同规律。本章通过曹植诗赋的叙事结构分析,结合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方法,尝试对曹植诗赋进行另一种解读。

【关键词】曹植 诗歌 叙事结构

明清时期的学者在研究曹植诗歌时就开始关注它的结构章法,如明许学夷《诗源辨体》、清沈德潜《说诗语》、清方东树《昭昧詹言》等,都对曹植诗歌的结构做了精彩评析。但由于中西文化语境的差异,导致中西文学批评传统也有所不同,前人对曹诗作出的结构点评,关注的是文体和文势的关系,而西方叙事学的叙事结构,是在语法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关注的是叙事作品的更为抽象的共同规律。本章通过曹植诗赋的叙事结构分析,结合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方法,尝试对曹植诗赋进行另一种解读。

一、对比式叙事结构

在曹植的大部分诗赋作品中,都存在着鲜明的对比现象。由于对比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正反两面进行比较,所以从空间上来说,对比一定会出现了两个位置的相对关系。从这方面来仔细区别,我们发现对比的运用在曹植诗赋的每篇作品中又是形态各异的。先看《种葛篇》:

与君初婚时,结发恩义深。欢爱在枕席,宿夕同衣衾。窃慕棠棣篇,好乐如琴瑟。行年将晚莫,佳人怀异心。恩纪旷不接,我情遂抑沉。

这里对比两面的位置是非常直观的,像两片对生的树叶。再看《弃妇诗》:

石榴植前庭,绿叶摇缥青。丹华灼烈烈,璀采有光荣。光荣晔流离,可以戏淑灵。有鸟飞来集,拊翼以悲鸣。悲鸣夫何为,丹华实不成。

这里对比两面的位置是有过渡的,就像两片互生的树叶。

《美女篇》共三十句,前面二十八句在外貌、形态、众人的评价等方面极力铺叙这位美女那举世无双的美,直到最后才以“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两句作结。这里对比的位置比较隐蔽,字面上看不出有对比的意思,但从情感的角度上看,就是一组明显的对比了――“美女”白天的骄傲和夜晚的孤寂形成了强烈的对照。

就游仙诗而言,在诗歌文本内几乎找不到对比的因素,但我们只要将作者的现实生活和这些游仙诗对照阅读,就会惊奇地发现这又是一组强烈的对比――现实生活的诸多束缚和仙界里的极度自由形成巨大反差。这就提醒读者,阅读此类诗歌时,有必要从抽象的时空中看到两面的联系,从而作出准确判断。

在文学理论上,对比是一种修辞手法,用来强化抒情话语的表现力。具体到叙事学领域,对比作为叙事作品的结构方式,早已突破原来的修辞限制,而具有了一种全新的内涵。

二、层波逆澜式叙事结构

所谓“层波逆澜”结构形式,指的是作者在叙事抒情时,不是一马平川式的平铺直叙,而是采用左旋右折、逆流回波方式,使作品展现层波荡漾、迤逦摇曳之态。这在中国古代文学评论中往往称为“那辗”法。“所谓‘那辗’,乃是玩‘双陆’博戏的方法,‘那’是搓挪,‘辗’是辗开,也有反复和转移之意,用于叙事顺序就是层层展开、挪动、推移,形成精细的层次感。”

曹植诗赋叙事中采用此类结构形式的作品较多,先看《赠丁仪》:

初秋凉气发,庭树微销落。凝霜依玉除,清风飘飞阁。朝云不归山,霖雨成川泽。黍稷委畴陇,农夫安所获。在贵多忘贱,为恩谁能博?狐白足御冬,焉念无衣客。思慕延陵子,宝剑非所惜。子其宁尔心,亲交义不薄。

这首诗歌是赠友诗,从写景开始,描述初秋的天气,庭树状况,还有“凝霜”、“清风”、“朝云”、“霖雨”,这一大段的景物描写似乎都和友情没有关系。随后叙述阴雨连绵的季节,农夫颗粒无收的现状,和诗歌题目也没有关联;接下来显得更“离谱”,叙写一种“富者忘贫,贵者忘贱”的社会现象,简直有点离题之嫌。不料在结尾处,作者笔锋一转――“子其宁尔心,亲交义不薄”,以亲交之义作结,把诗歌拉回到主题。至此,回过头来看前面的叙述,才明白作者描述那么多看似无关的内容,其实是对友人的劝慰,告诉他在这多事之秋、世道变迁的特殊时期,应安心处世,切勿急躁,自己对他的情谊也非常深厚。由此可以看出,诗歌极尽腾挪转折、逆流回波之妙,读来令人赞赏。

再看《白马篇》。诗歌开头便是“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腾空出现一白马和一少年,读者正感突兀之际,作者再回旋一笔,详细介绍少年的身世、个性和武艺之高超。至此,在读者头脑中似乎已经形成了这个幽并少年矫捷狭义的形象,但作者再荡开一笔,叙写边城紧急、胡虏入侵的战况,由此引出少年不顾妻与子,“捐躯赴国难”的英勇壮举。此时,一个勇武爱国少年形象完整的呈现于读者面前,而这种“先声夺人,徐述原委”的叙述结构,无疑是匠心独运的。

三、勾连式叙事结构

这是一种衔头结尾式的结构形式,这种叙事结构在曹植诗歌中有突出的表现,其中《赠白马王彪》便是很好的例子。这首诗除首章外,其余各章都是首尾相互勾连:

《赠白马王彪》其二结尾“我马玄以黄”其三开头“玄黄犹能进”,结尾“揽辔止踟蹰”其四开头“踟蹰亦何留”,结尾“抚心长太息”其五开头“太息将何为”,结尾“咄令心悲”其六开头“心悲动我神”,结尾“能不怀苦辛”其七开头“苦辛何虑思”,结尾“援笔从此辞”。

此诗共七章,每章都有各自的主旨,作者利用勾连式结构将各章串联起来,使之形成统一的整体。另外,诗歌首章开头叙述道:“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最后一章结尾说:“收泪即长路,援笔从此辞”,这就把诗歌的开头和结尾连接了起来,由此形成一个链环状的勾连式结构。由于此种结构中的链环可长可短,所以它是组织大型诗篇很好的结构形式。

除此之外,曹植诗歌中的勾连式结构还有另外一种形式,即采用设问的形式勾连上下文。此类形式对于转换诗歌话题,开启诗歌新境界往往能起到很好的作用,试举数例如下:

悲鸣夫何为?丹华实不成。(《弃妇诗》)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白马篇》)

借问叹者谁?言是荡子妻。(《七哀诗》)

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美女篇》)

参考文献:

[1]赵幼文.曹植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2]程相占.中国古代叙事诗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