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东海县博物馆藏秦两诏铜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东海县博物馆收藏了一件秦代两诏铜量。它是1982年从东海县双店镇的一座墓葬中出土的,2009年经江苏省文物局文物鉴定专家组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同年相关资料报送国家文物局备案 。
铜量整体呈瓢形,圆口、圆平底,口沿处有柄,柄中空。可贵的是铜量腹部两侧分别镌刻秦始皇二十六年为统一法度量颁布的诏书和秦二世元年为巩固法度量统一的诏书。目前,像这种在秦统一中国后,器身凿刻或铸有统一法度量政令的量器,可见的仅有20件,其中大多为传世品。若去掉其中的陶量、方升和独诏量,两诏铜量仅4、5件,去掉椭圆形铜量,东海馆藏圆形铜量竟成孤品 。
诏文
1. 秦始皇诏书,全文40字,右启竖刻“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大意是:廿六年(公元前211年),皇帝兼并了各诸侯国,黔首(百姓)安居乐业,立皇帝称号,诏令丞相隗状、王绾,法律、度、量、令则中有不一齐、缺歉、可疑的,都必须明确地统一起来。诏文寥寥数十字,简要地说明了统一度量衡的历史背景和对统一的要求。
2. 秦二世诏书,全文60字,右启竖刻“元年制诏丞相斯去疾法度量尽始皇为之皆有刻辞焉今袭号而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刻此诏故刻左使毋疑”。大意是: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诏令左丞相李斯,右丞相冯去疾,统一度量衡是始皇帝定下的制度,后嗣(我们这些后代子孙)只是继续实行,不敢自称有功德。现在把这个诏书刻左边,使不致有疑惑(统一度量衡的法规和标准继续执行和贯彻) 。
以上可见,秦诏量是秦代实施统一度量衡法令的实物见证,从全国发现的一百多件镌刻或铸有廿六年诏的铜量、陶量、方升、铜权、铁权、石权、铜诏板的出土地来看(陕西、山西、山东、江苏、内蒙、吉林),秦在统一全国的短短十几年里,已 经将统一度量衡的政令推广到全国许多地方。
容量
东海馆藏秦两诏铜量实测容量为630毫升,约1/3斗。由于在秦代的量值中无“合”这一单位(汉代1升=10合),在实际计量中为了细化量值,便产生了非整数倍的如1/3斗的计量方法。对“觚”“斗”“升”的量值细化也是如此。
云梦睡虎地出土秦简《传食律》谓“御史率人使者,食裨米半升,酱四分之一”“上造以下到官佐、史毋(无)爵者,及卜、史、司御、寺、府,(粝)米一斗,有采(菜)、羹,盐廿二分升二。”《效律》:“参不正,六分升一以上;升不正,廿分升一以上;黄金衡累不正,半铢以上,赀各一盾。”此处“参不正”即为1/3斗。秦士卒分配粮食的制度中也有男子叁(1/3斗)女子肆(1/4斗)的分配法 。
在秦始皇推广的各种政令中,统一度量衡的政策推动了赋税制和俸禄制的统一。东海馆藏秦诏量实测容量为630毫升,并没有达到标准1/3斗的666毫升。那么问题来了,难道镌刻了两位皇帝诏书的标准量器竟会“缺少斤两吗”?经过仔细观察,我们发现此铜量磨擦痕迹较明显,近口沿处诏文“并”“黔”“相”“皆”四字上部略有残缺。按理,制器,镌刻皇帝诏文时不敢有半点疏漏,文字残缺,证明此器曾被频繁使用。经还原,我们补齐了铜量口沿处被磨去的4毫米。实测,东海馆藏秦诏量容量为666毫升,1/3斗。
书法
有人认为诏书的母本为李斯所书,由于未见实物资料,我们只能说有可能。不过《史纪・秦始皇本纪》所述“二十六年秦统一六国之后,李斯奏定‘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说文解字叙》:“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史籀大篆,或颇省改小篆者也。”由此可证李斯的确曾积极参与倡导统一书体政令的推广。
我们曾反复比照各版本的秦诏图片资料,未见其笔法、结体和章法有完全一致的,包括东海馆藏铜诏量,两诏的书写者绝非一人。设想一下,秦始皇二十六年,始皇帝初兼诸国,百废待兴,尚有大量律例需诏告天下,若要这些诏文一一临仿李斯笔迹,难以行通,而这些诏文恰恰是经民间之手或镌刻或浇铸于器物之上流传至今的。由此可知,“书同文字”乃是以李斯等人的小篆为官方的规范字体,而民间传诏,虽总体为小篆形体,在实际中,部分笔画已含有隶书的笔意。体方笔直或波磔挑笔,已初具形态。许多文物相同的文字内容出自不同人之手,或字体大小不一,或错落有致;更有率意者,缺笔少画,或任意简化,虽不合法度,但是天真、稚拙的美感令后人十分欣赏。
参考文献:
[1]东海县博物馆藏品档案,江苏省馆藏文物定级评审鉴定书,006.
[2]史树青,许青松.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及其大字诏版[J].文物,1973(12).14.
[3]王辉.秦铜器铭文编年集释[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4]国家计量总局,中国历史博物^,故宫博物院.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5]丘光明.中国历代度量衡考[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6]睡虎地秦墓竹简[M].文物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