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艺术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艺术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近年来,我国高校转型期呈现如下现状:校企合作“不深入”,艺术类专业协同育人平台难跟进,校企合作基地有名无实,并不是所有相关企业都积极参与到校企联合实践中来,合作层次不高,参与面不广,导致艺术类专业教学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不协调”,对于培养出来的学生常常遭冷遇和企业的拒绝。同时,培养方的教师也缺乏企业一线工作经历,没有深入企业去了解生产经营过程,往往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脱节;面对“就业难”和“用工荒”的双重窘境,社会形势迫使高校转型改革,艺术类校企协同育人平台亟待建设。

【关键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建设;艺术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7-0249-01

“艺术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建设”是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背景下,以艺术类专业为范围、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产教融合为落脚点展开的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教育改革研究

一、本研究项目的作用和意义

(一)从改革大局讲,有助于建立艺术类专业现代教育模式,同时促进高校应用性人才转型发展,有利于为艺术类专业教育提供可能的经济支持,形成校企互动、产教融合的良性循环教育新格局。

(二)从改革目标看,可以实现“三个对接”(让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对接),有助于为学校、企业、社会提供一个开放与发展的立体式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三)从改革途径上看,能够有效解决学校招生难、企业招工难、学生就业难的“三难”矛盾,有效构建和完善艺术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最佳平台,同时,从根本上提升艺术类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企业可持续发展潜在活力。

二、具体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艺术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互动平台建立。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中心,围绕学校、学生、企业,突出艺术类专业特点,将着力打造一个对接企业、社会、教学并能扩大学校专业知名度的互动平台,让学校、学生、企业形成一条畅通无碍的人才培养通道。

(二)艺术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教学模式的运行。包括校企协同育人培养的发展规划、实践教学专业组建设、“双师型”师资配置、教学组织、课堂实施、学生创新创业、对外合作等教学模式改革和运行实践。

(三)艺术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管理。包括校企协同育人培养人才的开放式、校企“订单式”的管理、实践教学管理、科研管理、财产收入管理、人事运作机制管理,甚至通过平台所创造新产品带来的知识产权管理等。

三、研究拟达到的目标

(一)探索一条全新的、有深度的艺术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围绕“深度合作、产教融合”为中心,突破传统实践教育模式局限性,达到学生、教授、讲师、工程师、企业管理人员等不同层次的成员在同一个环境下交流,突破了传统知识传递性教学方式,让知识得到有效互补,使校企的资源得到共进、共荣、共享,构建集互动式、参与式、启发式、实践于一体的创新教学模式。同时,大力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创新创业实践。

(二)建设“三位一体”的创新互动校企协同育人平台。把学校专业发展、企业人才需求、学生学习兴趣三位一体的内在潜力最大限度挖掘出来。即把学校艺术专业的资源优势、软硬件优势整合适应市场企业的需求;把企业希望拓展市场、提升产品优势的人才需求;把老师教与学生学的两方面兴趣发挥出来。建立“三位一体”的平台机制,确立市场需求、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专业方向调整及成绩评定等创新平台。

(三)最大限度利用资源优势,提升“校企合作”的可持续性发展。提升校企合作能多赢、专业竞争有实力的社会知名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和利用学院各方面软硬件资源,辅以规范的管理制度保障各方面利益,让有效资源可持续发展。

四、本项目的特色、创新

(一)特色:1.艺术类专业本身实践性强,在转型改革中有得天独厚的先行实践基础;2.校企协同育人互动平台的建设把企业、学校、教师、学生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可持续发展良性机制;3.在实践操作中,企业的需求、价值、资源真正纳入到教学中直接对接“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将有效打破教学改革的瓶颈。

(二)创新点:1.将传统的艺术类教W与“企业实战”模式进行了结合,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2.开发专用互动网络平台,通过“互联网+”,升华和深化校企合作的内涵与外延;3.建立艺术设计专业性人才培养机制,根据企业实际开设符合需要的专业,共同参与开发专业课程、参与各种新技术应用与研究、开展多种技术服务;实行专业性人才有效培养,建立可行性人才培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