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民宿带动下的乡村社区营造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民宿带动下的乡村社区营造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乡村社区营造是新农村建设的延续,符合我国“美丽乡村”所构建的生态自然、物质精神全面发展的要求。文章以南京市石山下村社区营造为例,借鉴其依托乡村旅游,以乡村民宿为建设起始点与重要载体,带动乡村整体发展的实践,探析民宿带动下乡村社区营造的可行性与可持续性,同时构建其发展框架与参与者关系模式,以期为我国乡村建设提供适应国情与乡村建设特殊性的可持续发展新思路。

自2005年我国开始大力推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新农村发展符合生态文明时代特征,而“美丽乡村”概念的提出,正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同时也是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不可偏离的大背景,并且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基于“美丽乡村”要求,新农村建设是物|与精神、环境与内涵的全面提升。而乡村社区营造不仅追求有形的硬件建设,提升生活质量外,也注重精神、文化层面的发展,采取自上而下的公私协力模式,建立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与乡村社区的良好互动关系,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国家向新时代迈进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摸索出一种适应我国国情和乡村建设开发特殊性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一、乡村社区营造理论

乡村社区营造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延续与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一些亚洲国家和地区兴起,日本与台湾地区面对城市化过程中地方村落没落的境遇,自上世纪开始至今仍在持续强调“人、文、地、产、景”的乡村社区营造。其中“人”指的是认同感和社区意识的构建,社区共同体的形成;“文”指的是传统文化的延续,民间工艺及艺术活动的传承与经营;“地”指的是地方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产”指的是特色产业的创新经营;“景”指的是公共空间的改善、景观的特色经营等等。

我国台湾地区比较早引入了社区营造的概念,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台湾地区于政策上便已强调社区建设,九十年代先后制定的各项计划标志着社区营造的启动。于1994年开始推行“社区总体营造计划”,希望从文史重建与文化艺术的角度介入社区发展,强调社区参与,整合地方文化、社会与经济等资源,解决整体环境恶化、公民意识欠缺、公共资源未整合和社区学习体系急需建立等问题。

社区营造作为一种最基层的社会活动,以社区共同体对本社区具有认同感作为前提,通过社区居民达成社区共识,发展自主能力,积极参与地方公共事务,共同经营“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及其它相关的社区发展活动等,从而使本社区的生活空间获得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质得以提升,文化、产业和经济得以复兴,进而促使社区活力再现,这种由居民自主参与社区经营创造的过程,称为社区营造。简要地概括就是充分运用社区内的各种资源条件,凝聚社区共识,改善生活环境,延续文化精神,重塑社区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

二、民宿带动下的乡村社区营造

乡村社区营造可以依托乡村旅游,以民宿为落脚点形成全面带动作用,通过打造社区文化、改善生态环境以及推动地方产业,以村民为主体,社区、政府、创客、专业团队多方参与的良好互动关系,实现美化乡村环境、增加村民收入、提高社区文化氛围的目标,达成乡村整体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以民宿产业为起点

乡村旅游是实现新农村可持续发展建设的手段,以乡村旅游为主导产业是民宿实现带动作用的前提。首先,民宿与民居房屋皆作为乡村的基本建筑体,不同于普通民房的是,民宿的外观更为美观,内部设施更为现代化,这是其为满足旅游消费需求所必有的硬件基础。但虽说民宿是为旅游者所用,但基于乡村社区营造的地方性要求,民宿的建造风格必须与本地乡村风貌一致,符合当地社区肌理特点,因此更加提倡民宿的建设是模拟本地民居或者对当地老房子的改造。由此民宿可以作为乡村民居改造的样板,在不破坏本地风貌基调的前提下,改善村民居住条件,且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本地村民随意改造房屋而产生的整体景观不协调性。其次,民宿作为乡村旅游发展中至关重要的部分,不仅承担着为旅游者提供食宿的基础作用,同时也是当地特色文化凝结的表现,是突出农村乡村性的主要载体。除此之外,现代游客群体观念趋于成熟,也更追求旅游所带来的深度体验,民宿为游客留宿享受更深刻的体验创造可能。为此,将民宿产业作为乡村社区营造的第一步,不仅有助于社区空间的建设,同时提升居民生活条件,加强游客体验感,并为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提供基础。

(二)以民宿集群效应为推动

民宿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具有竞争和合作关系的民宿和配套服务机构在地理上集聚而形成的群落。民宿集群对比单一的民宿个体,其优势在于集体生存、协同合作,实现专业分工、信息互补、业务共享、取长补短,达到整体的最大效益。民宿集群类似于一个社会共同体,需要协调内外部各要素的良好关系,比如空间规划,环境设计,设施分配等。民宿集群可促进以民宿为发展起始点的乡村社区营造构成空间环境上的框架蓝图,为进一步完成整体营造起推动作用。同时,民宿集聚所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给予乡村社区营造厚实的经济支持。

(三)各方参与者良好互动

在乡村社区营造中,当地居民需作为主体,起决定性作用且扮演关键角色。政府从制度与法律层面乡村社区营造起监督指导作用。因个体的居民能力有限,所以需要居民形成社区团体的形式与政府部门进行交流合作。其代表乡村居民向政府传递内部的群体意见或组织实践。是改变以往自上而下、政府主导的规划模式的重要角色。除此之外,因为乡村居民与社区组织缺少如规划、旅游、建筑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为此需要外部相关人员的智力支持,如业界的专业团队、学界的学者专家等。专业人员除却发挥咨询作用的功能外,也参与进乡村社区营造的实践中,在政府监督指导下,与乡村社区沟通协商,带头开启民宿产业,为乡村居民今后独立开发提供模板与借鉴。但必须明确的是,乡村社区营造中的主要产业受益者是乡村居民,该主体地位不可动摇。乡村社区营造各方参与者关系应当由以下几部分组成:首先是组织形成代表乡村居民群众的社区团体或者已有的具有相对权威性的乡村组织,起联系政府、传递内部意见、与其他方进行沟通的作用,并推动乡村社区营造活动的实施;其次,明确乡村居民的主体地位,构建其与政府部门之间的由下至上的关系;最后,引入具有专业知识与能力的人才,在乡村社区营造中起咨询与政府和社区之间中介作用,三者共同构建乡村社区营造参与者良好互动关系。